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家居与客死任所(1619—1624)

离开京师后,赵琦美并未返回江苏常熟的故里,而是去了浙江武康。这方面资料最早来自赵氏同时代人钱谦益,他和赵琦美关系很近。如前所言,琦美殁后,包括抄校本古今杂剧在内的全部藏书尽归谦益所有,彼亦系赵本古今杂剧的收藏者之一。钱谦益在应赵氏后人之请为赵琦美撰写的墓表中有过这样的叙述:

(琦美)默然不自得。以使事归里,用久次,再迁刑部郎中。裴徊久之,过余而叹曰:“已矣!世不复知我,而我亦无所用于世矣。生平好兵家之言,思以用世;好神仙之术,思以度世。今且老而无所成矣。武康之山,老屋数间,庋书数千卷,吾将老焉。子有事于宋以后四史,愿以生平所藏,供笔削之役。书成而与寓目焉,死不恨矣。”

前已述及,赵琦美用世之心甚切,曾匹马出关,考察形势,上书建言,冀于国事有所禆补。然由于人微言轻,不被重视,失望之余,产生了归乡终老的念头。这并不奇怪,明末政治混乱,君暗臣僻,上下闭塞,建言被轻视乃在意料之中。值得注意的是,这段文字透露出琦美除了常熟祖宅之外的又一处别业,位于“武康之山”。武康在今浙江湖州,属德清县管辖,距常熟170多公里。由此可知,琦美所居非止一处。“用久次”“老屋数间”表明琦美在此居住时间之长,“庋书数千卷”表明是其最终藏书所在。《墓表》不仅叙及钱、赵二人的密切关系,且在最后明确交代墓表是应逝者后人之请而作:

君生为贵公子,而布衣恶食,无绮纨膏粱之色。少年才气横骛,落落不可羁勒。而遇旅人羁客,煦妪有恩礼。精强有心计,时致千金,缘手散去,尽损先人之田产,不以屑意也。尤深信佛氏法,所至以贝叶经自随。正襟危坐而卒,享年六十有二。归葬于武康之茔。而君之子某状君之生平,属余为传。

《墓表》谈到了赵琦美的平生秉性,及晚年笃信佛法的事实。于情于理,钱谦益此文内容的真实性无须怀疑。

武康作为赵琦美的终老及归葬之地,在资料来源上并非孤证。清人黄丕烈《荛圃藏书题识》卷九收入琦美抄校元人张光弼诗集的跋语,中云:

元《张光弼诗集》二卷……今见《丈园漫录》,惜为删去五十二章,惟存四十八章,录作一家,亦备一代之遗事云。时天启二年壬戌,书于武源山中,连阴雨二十日矣,尚未有晴意,恐复作元年连绵四五月也。清常道人书。

“天启二年”即公元1622年,上距琦美“使事归里”已有三年。文中可知琦美这一年在录校元人张昱(字光弼)的诗集。地点为武源山中,今知“武源山中”,即武康山中。武康,有武康镇武源街,“武康”“武源”一也。武康临近太湖,水汽氤氲,山中多阴雨,琦美记载当时连阴雨二十日,又追记去年连绵四五月的阴雨天气,可知其这几年的确一直在此居住。

但是,颇具悲剧意味的是,琦美并未能在武康老屋终老。就在录校《张光弼诗集》的当年,他又接到担任刑部贵州司郎中的朝命,虽然新职为正五品,较之此前担任的正六品太仆寺丞有高了两级,但心灰意冷、潜心佛法的赵琦美对仕途已失去了任何兴趣,他“裴徊久之”,对心目中的至交钱谦益倾吐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已矣!世不复知我,而我亦无所用于世矣。”虽然朝命难违,他还是于当年八月奉命返京履职,但这种矛盾和苦闷极大地损害了他的身心。不到半年,琦美死于任所。钱谦益《刑部郎中赵君墓表》记得很明白:

明年,其家以讣音来,君以病没于长安之邸舍,天启四年之正月十八日也。……享年六十有二。归葬于武康之茔。

至此,赵琦美的生命终于画上了句号,但有关他的悲剧并没有结束。因旧绝姻家某氏作梗,死后的赵琦美遗骨几不得还乡。时人董其昌追记友人许微时提到有关琦美的一件事:

时赵玄度以秋官郎入都,公与握手道故,不胜感慨。未几,玄度客死,姻家为难,旅梓几不得还。公挥泪经纪丧事,复竭蹙御侮,归其骨。

文中没有指明对死后赵琦美尚且不放过的所谓姻家姓名,但大体可以推知是赵家已绝亲家吴之彦,当年赵用贤有女许嫁之彦子镇。后因用贤得罪了权臣张居正,“之彦惧及,深结居正,得巡抚福建。过里门,不为用贤礼,且坐镇于其弟下,曰:‘婢子也’,以激用贤。用贤怒,已察知其受居正党王篆指,遂反币告绝。” 从此结下仇隙。按道理已时过境迁,赵用贤已故多年,吴家不应该对赵家后代赶尽杀绝,但明代党争就是这样残酷,以致泯灭人性。幸亏友人许少微仗义帮忙,琦美方得魂归故乡,葬武康之茔。

综观赵琦美一生,自幼聪明颖悟,嗜书好学,博闻广记,长成后热心用世,志在兼济,但由于生逢末造,科考不得意,怀才不遇,志不得舒,终于抑郁以死。在人生是一个悲剧,但他毕生勤奋好学,藏书、读书、校书和刻书不断,始终不渝,在藏书和文化传播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方面,尤值得我们今天重视。 +354DO8p1HC8WVQfsgqwhrv+7puqKV/mSJq4m5/xOF0FxpX3aY2k21alhItuW0j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