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藏书家亦多刻书,上述徐
诸人即有多部所刻书流存于世,但大多兴之所至,未成规模,影响亦多在藏书领域。另有一批人则相反,虽然藏书,但却以刻书为业,或以刻书著称。
毛晋(1599—1659),初名凤苞,晚岁更名晋,字子九,后更字子晋,号潜在,江苏常熟人。世居常熟迎春门外七星桥。晋治家有法,性嗜典籍,博学强记,后得钱谦益指点,学问大进,然科试不售,家居读书、著述、藏书及刻书。有《苏米志林》《海虞古今文苑》《毛诗名物考》《明诗纪事》《隐湖题跋》《毛诗陆疏广要》《汲古阁珍藏书目》等传世。又好抄录稀见秘籍,缮写精良,世谓“毛钞”。校刻《十三经》《十七史》《津逮秘书》等,流布甚广。毛晋藏书亦丰,有汲古阁、目耕楼藏书,其中多有宋元旧版,为稀见之书,数量达84000余册。明末常熟藏书以毛晋汲古阁与钱谦益绛云楼并称,雄视东南。入清后,毛氏藏书不替,影响深远。康熙中,吴梅村专门为赋《汲古阁歌》:
嘉隆以前藏书家,天下毗陵与琅邪。整齐旧闻汲放失,后来好事知谁及?比闻充栋虞山翁,里中又得小毛公。搜求遗佚悬金购,缮写精能镂板工。……当时海内多风尘,石经马矢高丘陵。已坏书囊缚作袴,复惊木册摧为薪。君家高阁偏无恙,主人留宿倾家酿,醉来烧烛夜摊书,双眼摩挲觉神王。古人关书借三馆,羡君自致五千卷;又云献书辄拜官,羡君带索躬耕田。伏生藏壁遭书禁,中郎秘惜矜谈进。君获奇书好示人,鸡林巨贾争摹印。读书到死苦不足,小学雕虫置废簏。君今万卷尽刊讹……
诗中所言“小毛公”即毛晋之子毛扆,字斧季,生于明崇祯十三年,卒于清康熙五十二年。扆能继父志,性嗜书,耽校雠,精小学,有名于时,藏书刻书能继父业,编有《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著录宋、元、明刻本及旧抄本480余种,为世所称。吴氏所言“里中又得小毛公”盖系实录,由此可见毛氏汲古阁在明清士林之影响。
戏曲文献方面,毛氏编刊明传奇选辑《六十种曲》为世人所重,今存其所编《汲古阁校刻书目》并予著录。唯《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已无戏曲剧本,仅收录《张小山乐府》《阳春白雪》《太平乐府》等散曲集以及《中原音韵》《太和正音谱》等曲书,《六十种曲》之外,是否另有戏曲收藏,亦不得详知。
臧懋循(1550—1620),字晋叔,号顾渚山人,浙江长兴人。自小聪慧,博闻强记。万历八年中进士,历湖北荆州府学教授、应天乡试同考官、湖北夷陵知县。万历十一年,升南京国子学博士,与汤显祖、王世贞、梅鼎祚、袁中道等友善,游六朝遗迹,命题赋诗,风雅一时。越二年,因携娈童出游,被劾罢官归里,与吴梦旸、吴家登、茅维诗酒唱和,号“吴兴四子”。万历二十四年,挈家迁居南京。万历二十九年,与曹学俭、陈邦瞻等结金陵诗社,交游唱和,辑有《金陵社集》8卷。万历三十年(1602年),举家返长兴。臧氏平生著述甚丰,有诗文集《负苞堂稿》,并辑有《古诗所》《唐诗所》等。戏曲方面亦多所关注,曾改编汤显祖《玉茗堂四梦》,亦好聚书,尤以收藏和刊刻杂剧为特色,自述“吾家藏杂剧多秘本”,藏书室有“负苞堂”“雕虫馆”等。最引人关注的是与曾官锦衣卫指挥的湖北麻城人刘承禧(字延伯)友善,一次性向后者借200种内府本杂剧,并以此为基础,又从山东王世贞、福建杨氏及家藏杂剧中,选辑100个作品,加以校订润色,编为《元曲选》,又称《元人百种曲》,是书在元刊杂剧三十种和赵本古今杂剧问世之前,是阅读和研究元杂剧剧本的唯一管道。由于臧氏在汤剧改编方面的努力,尤其是在《元曲选》编选和校订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对戏曲艺术独到的体悟和贡献,他不仅是一个单纯的刻书家,而且是一个戏曲家兼刻书家。置于此处讨论,是出于叙述方便而已,这一点和毛晋有着本质差别,需特别予以指出。
赵用贤(1535—1596),字汝师,号定宇,江苏常熟人。明穆宗隆庆五年进士,选庶吉士。万历初,官检讨。万历五年,因弹劾权臣张居正而遭杖戍,罢官归里。居正殁后复起,官至吏部左侍郎。史称其性刚,负气傲物,终陷朋党争斗,激愤辞归。后卒于家,谥文毅。用贤平生嗜书,节衣缩食,搜罗达3300余种,近万册。其亦勤于著述,著有《松石斋文集》30卷、《诗集》6卷等。另编《赵定宇书目》1册,不分卷,自记所藏书目,有明清之际旧写本传世,曾为曹寅等人珍藏。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赵侍郎用贤》称其“强学好问,老而弥笃,午夜摊书,夹巨烛,窗户洞然,每至达旦”,
苦心雠校,经他刊刻的《五经》白文,置于宋本中几可乱真,世人视作珍藏。又尝刻《管子》《韩子》,一时号称善本。在他任南京国子监祭酒时,还曾补刊过王应麟的《玉海》等书。《赵定宇书目》虽按内容粗加归类录目,难称精致,但于传统四部之外,“词”类收录《副末十六册》《杂剧三本》,以及《琵琶记》《紫金钗》《还带记》《杜甫游春记》《渴饮记》等戏曲作品,仍显示其藏书思想之开放,极具文献价值。
用贤殁,藏书为其子赵琦美继承。如同祁承
之于祁彪佳一样,赵用贤的藏书和刻书的行为影响了整个家族,三子俱好读书:长子琦美,官至刑部郎中;次子祖美,国子监生;三子隆美,官至叙州知府。其中最值得提出的是赵琦美。琦美(1563—1624)一名开美,字玄度,又字如白,号仲朗,又号清常道人。幼聪好学,博闻强记,志在兼济,然科试不售,以荫庇出仕,藏书著述多所成就。著有《洪武圣政记》《伪吴杂记》《脉望馆藏书目》等。校勘刊刻有《新唐书纠谬》《仲景全书》《周髀算经》《东坡先生志林》《唐段少卿酉阳杂俎前集》《松石斋文集》《东坡杂着》《陈眉公杂录》等。作为赵用贤长子,在许多情况下他们是二人合作编选和校刻,时人称其父子兼师友,一时传为佳话。据《脉望馆藏书目》,其藏书达4900多种,2万余册,较之《赵定宇书目》多出1600多种,册数多出一倍以上。然其戏曲藏书则更多半不在此书目之内。最值得重视的是,他收藏、抄录和校勘了《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这一大批元明杂剧作品,虽经明清之际战乱流失,至清康熙年间钱曾手中尚存340余种
,今存也有242种,其中大部分是孤本。刊本如《古名家杂剧》和息机子《刻元人杂剧选》,二书赖之保留大半。钞本如内府本、于小谷本均为世之珍稀,足称戏曲文献收藏史上的一大突破。至清末,赵琦美钞校本古今杂剧终于辗转为其族裔十世孙赵宗建旧山楼收藏。20世纪30年代末,这一批戏曲文献在近300年辗转流散后重现于沪上,其重要性“不亚于殷墟甲骨文字的发现和敦煌石室的打开”(郑振铎语),堪称文化界的一件大事、盛事。琦美亦有藏书室名脉望馆,现存玉简斋本《脉望馆书目》为其九世孙子琴据恬裕斋瞿氏藏抄本转录,更是藏书史上的一段佳话,常熟赵氏藏书可谓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