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戏曲家藏书

基于个人爱好,加之明代戏曲的文人化,戏曲家往往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及财力,在明初宫廷藏书逐渐向社会流散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其收藏构成了明代戏曲藏书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地域上则体现了由北而南的转移趋势。

(一)朱权、朱有

戏曲家藏书中首先要提到的是宁王朱权、周王朱有燉这两位王爷。如前所述,他们的藏书大部来自朝廷所赐,严格来说,应该算作宫廷藏书的一部分,但明中后期民间戏曲藏书本来大多自宫廷流出,何况二王同时又是戏曲家,戏曲收藏当非仅为朝廷所赐,应有自身特色,需分别看待。

朱权原封地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县),《明史》本传称其“带甲八万,革车千乘”。朱元璋死后四年,朱棣起兵靖难,朱权于大宁城外被挟持,遂入燕军。朱棣即位后,朱权改封南昌,为避朝廷猜忌,韬晦于所筑精庐之中,每日以鼓琴著书为乐,著有《博通鉴论》《汉唐秘史》《史断》《文谱》《诗谱》《神隐志》《烂柯经》《神奇密谱》等数10种;戏曲方面,有杂剧12种:《瑶天笙鹤》《白日飞升》《独步大罗》《辩三教》《九合诸侯》《私奔相如》《豫章三害》《肃清瀚海》《勘妒妇》《烟花判》《杨娭复落娼》《客窗夜话》;曲学论著3种:《太和正音谱》和《务头集韵》《琼林雅韵》等,举凡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宗教杂记无所不包,可见其涉猎之广、眼界之宽。英宗正统十三年,朱权卒于南昌,谥曰献,世称宁献王。朱权一生藏书丰富,但并未有书目传世,详情已不可知,唯李开先所言朝廷赐亲王书“一千七百本”可看作朱权藏书下限。考虑到朱权自己也聚书,包括历史、文学、音乐、神话、语言等方面都会收藏,其藏书上限应该更大。至于戏曲方面专书,目前只能根据《太和正音谱》推测,该书既为其所撰,著录必依托其收藏。今知《太和正音谱》收录元及明初署名剧作名目568种,无名氏剧作110种,共计698种。这个数字相较“一千七百本”不足半数,但那是“词曲”而非专指戏曲,故近700种应为朱权戏曲藏书的上限。其七世孙朱谋 (1564—1624)亦为藏书家, 字明父,一字郁仪,私谥贞静先生,封镇国中尉,摄石城王府事。自幼博览群书,著有《周易象通》8卷、《诗故》10卷、《骈雅》7卷、《藩献记》4卷、《豫章耆旧传》3卷、《玄览》8卷、《异林》16卷、《金海》120卷、《水经注笺》40卷、《枳园近稿》《春秋戴记》《鲁论笺》等百余种。著述之外还喜聚书,藏书盛于一时。清人黄虞稷《征刻唐宋秘本书例》称:“中州之西亭(朱睦 )、豫章之郁仪(朱谋 )两王孙,家藏与天府埒。” 朱谋 藏书后虽遭火焚不能详知,但可推知尽有其祖朱权藏书。

朱有燉(1379—1439)于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其父朱橚死后袭封周王,封地开封,在位15年。一生谨慎勤勉,博学多闻,史载:“不以贵宠废学,进退周旋,雅有儒者气象。日与刘淳、郑义诸词臣剖析经义,多发前贤所未发。复工吟咏,工书兼精绘事,词曲种种,皆至妙品。” 一生创作颇富,诗文杂著如《诚斋新录》《诚斋词》《诚斋遗稿》《家训》以及《东书堂法帖》,杂剧31种,散曲小令274首,套数35套,有《诚斋乐府》传世。藏书方面,周藩的朝廷赐书较多,清阮葵生《茶余客话》论明藏书家,首列“明代藏书,周晋二府” ,可见其藏书规模。“晋府”即晋王朱棡的府邸,在今山西太原,藏书规模虽大,但留存资料甚少,戏曲更不得详知。周府则不同,定王朱橚在世时曾为造御书楼贮存,自购书也多,晋府难以相比。但与朱权相较,朱有燉无《太和正音谱》之类戏曲专书出版,其藏书具体数量更加模糊,难以具述。此状况直到万历年间的朱睦 始得改观。睦 为朱有燉庶弟有爌玄孙,袭授镇国中尉,博学通经,著述极富,有《万卷堂书目》传世 ,该书卷二“书目”类收了一本《周府书目》,因知周藩藏书另有存目,可惜该书已佚。《万卷堂书目》收录曲书很少,除了卷一“乐”类收了《太和正音(谱)》及《太平乐府》《小山乐府》等少数几本散曲集外,竟未收戏曲,唯卷四“宗室”收录朱有燉二种:《诚斋集》1卷、《诚斋乐府》7册,俱题“周宪王”,前书当为诗文集,后书是否为杂剧和散曲合集,抑或纯系散曲,目前文献学界有不同看法。

(二)李开先

李开先是继宁、周二王之后北方又一位重要的戏曲家兼藏书家。

李开先(1502—1568),字伯华,号中麓,山东章丘人。嘉靖八年(1531年)进士,历官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提督四夷馆太常寺少卿。嘉靖二十年(1541年),因开罪权臣夏言被罢官。开先一生,兼擅诗文以及杂剧传奇,又喜收藏曲本、供养“家乐”。有传奇《宝剑记》《断发记》、杂剧《园林午梦》《打哑禅》、曲论专著《词谑》,及散曲和若干杂著留存于世。收藏方面,李开先“性好蓄书,李氏藏书之名闻天下” ,时有“词山曲海”之誉。不仅如此,他还根据家藏元杂剧作品,和门人共同精选编定16种,成《改定元贤传奇》。同时校刊过乔梦符和张小山的散曲,并编选了《市井艳词》和《诗禅》等。有《李中麓书目》,惜佚。也正因此,李开先藏书的具体数目难以确定,只能间接推断。时人王世贞称其藏书“牙签纵横十万卷” 或许有些夸张,但李开先自云“得儿有数休磋晚,付托堂中万卷书” ,亦并非实情。具体可见李氏《藏书万卷楼记》:

藏书不啻万卷,止以万卷名楼。以四库胪类不尽,乃仿刘氏《七略》,分而藏之。楼独藏经学时务,总之不下万卷,余置别所凡五。书文明火象也,又天地精华,多则为祟,古之善藏者每分之,庶不灾丁火,吾楼书不过万,以此。

文中明言万卷楼的原因,是欲“分而藏之”以避火灾,眼前这座万卷楼仅藏“经学时务”方面的书,其余诸书“置别所凡五”,以此计算李氏藏书总数当不下5万卷,其中戏曲文献亦不在少数。清初毛斧季识《新刊张小山北曲联乐府》中云:“章丘李中麓开先晓音律,苦作词。最爱张小山,谓其超出尘俗。其家藏词山曲海不下千卷。” 由此可知,李开先家藏词曲文献应在千卷左右,除了《改定元贤传奇》外,包括现今唯一存世的元人所编《元刊杂剧三十种》和若干元杂剧抄本。

李开先殁后,北方戏曲家藏书日渐衰竭乃至无闻,李氏藏书于明后期陆续散出,大多为时任开封周藩宗正中尉的朱睦 所搜购。其万卷堂藏书,历经明清之交的社会巨变,又分别为曾任清朝刑部尚书的徐乾学及藏书家毛扆(斧季)购得,成为徐氏传是楼藏书和毛氏汲古阁藏书之一部分。

(三)杨循吉、何良俊、胡文焕

南方戏曲家藏书,当以江苏苏州人杨循吉为较早。循吉(1456—1544),字君卿,一作君谦,号南峰、雁村居士等。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属苏州)人。成化二十年进士。授礼部主事,好读书,每得意则手舞足蹈,不能自禁,人称“颠主事”,后因病致仕。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记其曾以曲作为武宗赏识,然未能以此再入仕:“正德庚辰,武庙幸南都,问伶臧贤:‘南人有善词曲者乎?’贤以君谦对,武庙立召之,命赋打虎曲,称旨。每扈从,辄在御前承旨,为乐府小令,然不授官,与优伶杂处。君谦耻之,谋于贤,为请急放归。” 可知其曲作无他,多系御前应制。循吉极喜藏书,闻某人家有异本,必购求缮写。所藏至10余万卷,所藏戏曲不详,然时人李开先有言:“明武宗亦妙听杂剧及散词,有进者即蒙厚赏,如杨循吉、徐霖、陈符所进不止数千本。”据此,循吉藏书中“杂剧及散词”必不在少数。

杨循吉之后,戏曲家藏书应推松江华亭(在今上海)人何良俊。良俊(1506—1573),字符朗,号柘湖,嘉靖贡生,荐授南京翰林院孔目。后因仕途不顺,遂弃官归里。自称与庄周、王维、白居易为友,题书房名为“四友斋”。著有《柘湖集》《何氏语林》《四友斋丛说》。何氏一生虽未有戏曲作品问世,但倾心曲论,曾聘请著名曲师顿仁,研讨戏曲音律,其戏曲理论载《四友斋丛说》第37卷,共30条,后人辑为《何元朗论曲》。何良俊亦好藏书,称自己“少好读书,遇有罕见之书,必厚赀购之,撤衣食为费,虽饥冻不顾也”, 因此声名颇著。据云,周藩朱睦 曾慕名向其借抄藏书。其藏书数目,《四友斋丛说》自序称“所藏书四万卷”,几与李开先藏书相埒,当系实指。该四万卷藏书中当有戏曲。作者这样自述:

余家所藏杂剧本几三百种,旧戏文虽无刻本,然每见于词家之书,乃知今元人之词,往往有出于二家之上者。

何氏于戏曲所重杂剧,收藏近300种,亦颇可观。戏文传奇则不可知。何氏藏书印有“东海何元朗”“何氏元朗”“紫溪真逸”“拓湖居士”“何良俊印”“陆沈金马门”“两山”等。刻有《说苑》《新序》等。不幸的是,明末倭寇劫掠华亭,何良俊避走吴地,其藏书尽毁。

胡文焕,字德甫,一字德文,号全庵,别署抱琴居士,祖籍江西婺源,居于浙江仁和(今杭州),约明神宗万历中期前后在世,监生,曾先后任湖南耒阳县丞,署广东兴宁知县。文焕深通音律,善鼓琴,嗜好藏书,于万历、天启间建藏书楼文会堂,后又取晋张翰诗句,改名思蕙馆。一生勤奋好文,著述颇丰,曾自著《琴谱》6卷,凡分18条,皆论琴,后11条,皆论鼓琴之事。另有《古器具名》《胡氏粹编》《诗学汇选》《文会堂诗韵》《文会堂词韵》等传世。他还是一位具有较大影响的藏书家兼刻书家。清人丁申《武林藏书录》一书卷中谓,其“尝于万历、天启间购文会堂藏书,设肆流通古籍,刊《格致丛书》至三四百种,名人贤达多有序跋”。 今人阳海清《中国丛书广录》(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收录胡文焕三种丛书140种210卷,由此可略见其藏书规模。戏曲方面也有建树,传奇创作有《余庆记》《三晋记》等4种,杂剧有《桂花风》1种。最值得注意的是,他所编的《群音类选》(《格致丛书》中的一种)收录戏曲154种,主要为戏文及传奇,杂剧虽然数量不及,但却是目前所知保存明杂剧作品较多的一部戏曲选本,由此可以推知其戏曲藏书状况。不仅如此,该书在理论上对南杂剧和传奇体制进行了明确区分,具有较强的认识价值。

(四)汤显祖、徐渭、吕天成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早有文名,万历十一年中进士,曾官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弹劾大学士申时行,降为广东徐闻典史,后改浙江遂昌知县,又以不阿附权贵而遭罢官。汤显祖一生醉心于著述和戏曲创作,传世有《玉茗堂全集》4卷、《红泉逸草》1卷、《问棘邮草》2卷。其戏剧作品牡丹亭《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藏书方面,汤显祖继承了家族藏书。据《文昌汤氏宗谱》,高祖汤峻明即“藏书四万余卷” 。《中国历代藏书家辞典》称汤“戏曲著名,亦喜藏书,所藏词曲书籍尤多,至千余种。藏书、著述之所名为‘玉茗堂’”。

徐渭(1521—1593),字文长,初字文清,别署田水月、天池生、天池山人,晚号青藤道士,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徐渭一生,才情卓绝,诗文、戏曲、书画皆工,但科场不利,屡试不中,后为浙江总督胡宗宪掌书记,对抗倭军事多所策划。胡得罪被杀后,渭亦潦倒终生。诗文集有《徐文长初集》《阙编》《徐文长三集》《徐文长全集》《徐文长佚稿》《徐文长佚草》等多种,杂剧有短剧集《四声猿》,以及尚待进一步论定的《歌代啸》等。还有大量堪称一流的绘画和书法作品传世。此外著述尚有《南词叙录》,此书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南戏的源流和发展、南戏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南戏的声律、南戏的作家作品,以及南戏常用术语和方言的考释等,其中“宋元旧篇”“本朝”中著录了113种戏文名目,其中多半应为本人所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藏书状况。

王骥德(1540—1623),字伯良,号方诸生、玉阳生,又号方诸仙史、秦楼外史,会稽(今浙江绍兴)人。骥德受家庭熏陶,自幼即嗜戏曲。弱冠承父命改写祖父《红叶记》为《题红记》,早负才子之名,平生与同时戏曲名家多有交往。万历初,与徐渭相邻并师事之,深得后者指点,另与吕天成、沈璟、汤显祖均为莫逆。万历二十年前后,曾在山阴知县毛寿南官署设席谈艺,与寿南子毛以燧等研讨词曲。诗文集《方诸馆集》、散曲集《方诸馆乐府》均不存。所作传奇、杂剧,亦多散佚,今存者仅《题红记》《男王后》二种。所校注《西厢记》,以经史证故实,以元剧证方言,在体例、标目诸方面有其独到处理,为流传至今的一个较好的整理本。

藏书方面,王骥德主要来自家学渊源。其祖、父均精于戏曲,家藏元人杂剧数百种。其戏曲理论代表作《曲律》4卷,为系统、全面之曲论专著。该书旁采博征,涉及北杂剧《西厢》《诈妮子》《三醉岳阳楼》《吕蒙正》《破窑》《黄粱梦》《玩江楼》《子母冤家》《萧淑兰》等,以及《王祥卧冰记》《王焕》《琵琶记》《荆钗记》《拜月亭》《杀狗记》《宝剑记》《南西厢》《玉玦》《连环》《玉合》《明珠》《双珠》《窃符》《紫钗》《紫钗》《南柯》《牡丹亭还魂记》《邯郸》《浣纱》《詅痴符记》《四声猿》《高唐记》《杜甫游春》《香囊记》《红拂记》《青衫记》《葛衣》《义乳》《龙泉记》《红蕖》《分钱》《埋剑》《十孝》《双鱼》《合衫》《义侠》《分柑》《鸳衾》《桃符》《珠串》《奇节》《凿井》《四异》《结发》《坠钗》《博笑》《神剑》《二媱》《乞麾》《四喜》《息柯余韵》《合纱》《樱桃》《鹣钗》《双鸳》《孪瓯》《琼花》《青蝉》《双梅》《梦磊》《檀扇》《梵书》,王澹翁撰《双合》《金椀》《紫袍》《兰佩》《樱桃园》,叶美度撰《玉麟》《双卿》《鸾鎞》《四艳》《金锁》,吕天成撰《神女》《金合》《戒珠》《神镜》《三星》《双栖》《双阁》《四相》《四元》《二媱》《神剑》及作者自撰,以及《男后》《救友》《双鬟》《招魂》《冬青记》等100种。

吕天成(1580—1618),字勤之,号棘荆,别署郁蓝生、竹痴居士,浙江余姚人。父吕胤昌,字玉绳,万历十一年进士,先后官宁国府推官、吏部主事和河南参议,曾以昆曲格调改编汤显祖之《牡丹亭》。天成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好音律,善词曲。祖母孙氏,好藏书,对于古今戏剧,收藏最富。因此,他从小得博览诸家名作,又得到外祖孙月峰和舅父孙如发的培养指授,与年岁远长过他的曲学大师沈璟过往甚密,与王骥德更成莫逆之交,故对曲学及声韵无不精通。后为诸生,善古文辞。然才高命薄,科举不第。一生著述丰富,今知名目有《烟鬟阁传奇》10种、杂剧《齐东绝倒》《秀才送妾》《胜山大会》《夫人大》《儿女债》《耍风情》《缠夜帐》《姻缘账》8种。此外还著有《红青绝句》1卷、小说《绣榻野史》《闲情别传》和曲学理论著作《曲品》等。其《曲品》乃一部重要的古典戏曲理论专著,专门评论元末至当时的戏曲作家及其作品,约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完成,以后又有所增补。全书共记载和品评戏曲作家90人,散曲作家25人,戏曲作品192种,其中大多是戏文及传奇,且为首次著录,其戏曲藏书状况于此亦可见一斑。

(五)祁彪佳

祁彪佳(1602—1645),字虎子,一字幼文,又字宏吉,号世培。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出身世家。父祁承 ,字尔光,号夷度,一生淡于功名,注重修身养性,曾建成与宁波范氏的天一阁、会稽纽氏的世学楼齐名的藏书楼——号称“藏书甲于大江之南”的澹生堂,并有《澹生堂藏书目》传世,著录图籍6700余种,不下8.5万卷。其中集部上收录《录鬼簿》《曲藻》等曲书和《古今杂剧》20卷20册,《名家杂剧》16卷16册。祁彪佳得家学渊源,幼年聪慧,7岁便能对句,17岁中乡试,21岁中进士。先后任福建兴化府推官、福建道御使、苏松巡抚,后以执法严峻、不阿权贵而得罪内阁首辅周延儒,受到降俸的处分,愤而辞官。家居8年后,又被任命为河南道御使掌官,不久升御使、巡抚江南。崇祯十七年,京师失陷,祁彪佳继续为定都南京的南明福王朝廷服务,却横遭权臣马士英的排挤迫害,只好再次辞官归里。弘光元年(1645年)清兵下江南,祁彪佳不屈自沉。南明鲁王监国谥其为“忠毅”,福建隆武帝谥其为“忠敏”。清乾隆时又谥为“忠惠”。祁彪佳殉国后,家人将其藏书转移到云门山化鹿寺,从此开始散失。据黄宗羲《天一阁藏书记》所记:“祁氏旷园之书,初庋家中,不甚发视。乱后迁至化鹿寺,往往散见市肆。” 一生著述很多,主要有《祁忠敏公日记》《祁忠惠公遗书》等。戏曲方面,祁彪佳写过一本反映西汉苏武出使匈奴、不屈牧羊的传奇《全节记》,惜未流传。由于客观环境和主观心境所限,戏曲活动和戏曲创作对祁彪佳来说只能是身外余事。1953年,他的两部曲论著作《远山堂曲品》(残缺)、《远山堂剧品》被学术界发现,包括藏书在内的戏曲成就方为人们所知。

关于祁氏戏曲藏书,数据表明并不与其他藏书共命运。清人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中透露:“参政藏书,将乱,其家悉载至云门山寺,惟遗元、明来传奇多至八百余部,而叶儿乐府不与焉。予犹及见之。”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祁氏藏书中戏曲类部分并未转移至云门山寺,这一部分藏书大部分并非澹生堂旧藏,而是祁彪佳新聚书。时人全祖望这样记述:“忠敏亦喜聚书,尝以朱红小榻数十张顿放缥碧诸函,牙籖如玉,风过有声铿然。顾其所聚,则不若夷度先生之精。” 显而易见,祁彪佳藏书虽然主要是继承乃父澹生堂,但自己添置了更多的戏曲及俗文学等,以传统四部经典标准衡量确乎“不精”,但更有特色。

《远山堂曲品·剧品》受吕天成《曲品》之启发,仿体例扩展而成。祁氏《曲品》评论明代传奇作品计分妙、雅、逸、艳、能、具六品和杂调一类,加以综合性品评。现仅存残稿,妙品已佚,雅品只留31种,余者有逸品26种、艳品20种、能品217种、具品127种,杂调类收弋阳诸腔剧目46种,总计得466种。《剧品》体例与《曲品》同,共分妙、雅、逸、艳、能、具六品,计妙品24种、雅品90种、逸品28种、艳品9种、能品52种、具品39种。共著录和评判元明杂剧242种,其中112为已佚作品,其他书籍也不记载。二书相加,共得戏曲书目708种,另附杂调一类,收弋阳诸腔剧目46种,尤为可贵。这些书大多不见于《澹生堂藏书目》,显系祁彪佳购置,由此可见其戏曲藏书之富。

至于祁氏藏书散出后去向,据全祖望记载,其中一半归杭州赵氏小山堂,一部分则为黄宗羲所购置,吕留良亦有购入。 黄、吕两人并曾为购澹生堂藏书而交恶,终至绝交,这是清初藏书界颇为注目的一个插曲。 vDATY5SIfa8NKaeADejH0fCFYrzdE/SwuPGGLNp053N5ITd0UanPjCuOhj6ms+K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