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藏书为文献之渊薮,历代经久不衰,戏曲剧本自不例外。
中国戏曲公认形成于南北宋之交,此前历代戏剧性演出,无论是优孟衣冠、汉百戏、参军戏、宋金杂剧院本,宫廷皆其主要场所,有演出必有剧本,无论简单与否。然而除了“致语(乐语)”外,剧本皆未有留存。戏曲诞生之初,情况稍稍有了改变。早期南戏在民间形成,诸如“永嘉杂剧”“温州杂剧”之类,剧本今知有《赵贞女》《王魁》《王焕》《蕴玉传奇》等多种,虽演出与宫廷相对隔绝,且大部分佚失,但《永乐大典》既然保存有《张协状元》,可知南戏剧本后来也有部分进入了宫廷庋藏。
元代漠北草原民族统治中原,传统雅文化大受冲击,世俗享乐上下同好,一时蔚为风尚。杂剧戏文不再是民间专利,宫廷贵族同样欣赏,而且出于教化之目的,直接干预演出,如人们熟知的两首诗:
开国遗音乐府传,白翎飞上十三弦。大金优谏关卿在,《伊尹扶汤》进剧篇。
元·杨维祯《宫辞十二首》之二
《尸谏灵公》演传奇,一朝传到九重知。奉宣赍与中书省,各路都教唱此词。
明·兰雪主人《元宫词》
尽管途径不同,“进剧篇”和“传入禁垣”系共同特征,说的都是包括剧本在内的戏剧活动进入了朝廷,受到了皇帝的鼓励。以此推想,元代宫廷收藏戏曲应非子虚乌有。非独此也,文人士大夫阶层亦始喜好收藏戏曲剧本并整理编目。钟嗣成《录鬼簿》为现存唯一元人所编的杂剧作家生平及杂剧书目,著录剧作家152人,作品名目400多种,但并不能就说是他的个人藏书。有观点认为,元杂剧剧本收藏地点多为书会,这只是一种推想。钟氏一生屈沉下僚,应无缘宫廷收藏。但其剧目来源,自述辗转“得之于克斋先生吴公”
。《录鬼簿》卷下收有这位“克斋先生吴公”的小传:
吴仁卿,名弘道,号克斋先生。历仕府判致仕。有《金缕新声》行于世。亦有所编传奇。
元朝的府判,即地方府一级的判官,为达鲁花赤和知府属下的七品官。另外,今人孙楷第《元曲家考略》据元人许善胜大德五年(1301年)《史州启札》序考订,弘道曾官江西省检校掾史,据其小令(金字经)《颂升平》,他还担任过知县,同样是七品。《录鬼簿》记其约在至顺元年(1330年)前以府判致仕。显而易见,与著者钟嗣成所标榜的那样,《录鬼簿》的编纂自始至终都与官宦名公有关,与民间书会似乎没有关系,言其书目来源于书会,缺乏史料和逻辑支撑。至于和宫廷收藏是否有关系,目前固然没有数据可以证明,但饶有意味的是,可以结合入明后《永乐大典》等相关数据进行推理互证。
明代戏曲收藏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于新王朝以恢复汉族正统文化自居,集权专制愈加明显,宫廷和士大夫戏曲藏书竟成主流。
明初宫廷戏曲藏书以《永乐大典》和朱权《太和正音谱》所收及著录剧作为标志。据现有资料,明初官修《永乐大典》卷13965至卷13991收录戏文33种,计27卷,今存最后一卷,为《张协状元》《小孙屠》和《宦门子弟错立身》,亦即通行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之由来。戏文之外还有杂剧。该书卷20737至卷20757,计21卷,收杂剧99种,唯无作品留存。
无论如何,《永乐大典》所收戏曲剧本数量的确可观。有论者认为:
《永乐大典目录》所列杂剧九十九种,反映了明初宫廷庋藏杂剧作品的状况,是探知明初宫廷杂剧收藏、流传和搬演等情形的绝佳切入点。
论者说的虽是杂剧,戏文同样可以作如是观。《永乐大典》既为官修,《明史》且明载徐达攻陷大都,尽收元王朝宫廷图书,并无向民间征集图书之记载,这些剧作无疑根据宫廷所藏录出。要之,皆可看作元及明初宫廷戏曲文献收藏之直接与可靠证据。
宫廷之外,明初戏曲文献收藏家还有藩王。朱权《太和正音谱》收录元及明初剧作家77人,作品名目568种,无名氏作品110种。数量较之《永乐大典》更为可观。朱权(1378—1448)乃朱元璋第十六子
,受封宁王。时人记载:“洪武初年,亲王之国,必以词曲一千七百本赐之。”
此系其所录图书名目之主要来源,显然也是宫廷戏曲藏书之一部分。另外,传为贾仲明所编《录鬼簿续编》收录元及明初剧作家71人,杂剧作品78种,无名氏杂剧78种。贾氏在明成祖朱棣称帝前在燕邸时即很受宠,是个典型的御用文人,其著录所据显然也为宫廷藏书。所有这些,均能显示宫廷王府戏曲收藏的状况。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这些戏曲书目绝非横空出世的孤立存在,除了《录鬼簿续编》本系《录鬼簿》续集,所著录的作品在时代上直承其后、绝少重叠外,其他几部大多与《录鬼簿》有着交叉的传承关系。由于《录鬼簿》例不收无名氏剧作,则可资比较的只能是署名作品。据笔者统计,《太和正音谱》和《录鬼簿》所著录作家姓名相同者52人,占总数的68%。姓名相异者15人,但也只是一字之差,并且异字之间多有联系,或字形相近,如“陈宁甫”之于“陈定甫”,“赵明道”之于“赵明远”;或语音相近,如“郑廷玉”之于“郑庭玉”,“杨景贤”之于“杨景言”;或字义相近,如“戴善夫”之于“戴善甫”,“梁退之”之于“梁进之”;也有两个字不同的,如“赵文敬”之于“赵明镜”,“张国宾”之于“张酷贫”。只有极少数牵涉到姓氏有异,如“李仲章”之于“孙仲章”。但所有这些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名下的作品大部分相同,所以很容易判断为同一个人。也就是说,《录鬼簿》和《太和正音谱》这两部分别出自文人和贵族的戏曲书目,所依据的藏书作者并无任何不同。作者如此,作品自不会例外。《录鬼簿》收录名家作品407种,《太和正音谱》简名相同者达376种,占总数的92.38%。其余31种剧名除了个别字句相异外,也基本相同,情况与作家姓名相类似。至于《永乐大典杂剧目》相似情况就更明显,所收名家杂剧69种,其中有65种与《录鬼簿》所收完全相同,与《太和正音谱》相关剧目则几乎全同。
由此可得出如下结论:首先,明初与宫廷密切相关的杂剧书目与元人《录鬼簿》著录所据基本上属于同一个藏书来源,前者极有可能是徐达接受元代宫廷藏书之一部分。换言之,戏曲文献的宫廷藏书应是自元代即开始了。其次,明初几部杂剧书目同样来源于宫廷收藏,而不是来自民间或文人私家藏书室。关于这一点,也可得到当时的史料旁证。明太祖以严刑峻法禁止民间唱曲,以致“学唱的割了舌头”
至成祖永乐年间竟发展到严禁戏曲收藏:
今后人民、倡优装扮杂剧,除依律神仙道扮、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及欢乐太平者不禁外,但有亵渎帝王圣贤之词曲驾头杂剧,非律所该载者,敢有收藏传诵印卖,一时拿送法司究治。奉圣旨:但这等词曲,出榜后,限他五日都要干净将赴官烧毁了。敢有收藏的,全家杀了。
当然,在上述史料中,“这等词曲”特指“亵渎帝王圣贤之词曲驾头杂剧,非律所该载者”,以及“敢有收藏传诵印卖”的剧作及演出行为,非指全部。但法令如此严酷和宽泛,尤其专门针对民间,而在民间,剧目内容有时是很难辨别和分清的,加之打击和震慑往往是全方位的,由此造成民间杂剧演出和收藏的沉寂也就万难避免。
一句话,明初的杂剧演出和收藏只能在宫中寻觅,而非民间。
明确了杂剧文献宫廷收藏的基本事实,剩下的工作就是确定入明后具体的收藏地点。
中国古代宫廷藏书地点比较复杂,戏曲收藏尤甚,因其多与编演地点相关。明代宫廷目前所知符合这一点的大致有教坊司和钟鼓司,前者属外廷,归礼部管,专“掌宴会大乐”。
后者属内廷,亦称内府,归宦官管,“掌管出朝钟鼓,及内乐、传奇、过锦、打稻诸杂戏”。
从职能上看,后者戏曲演出及收藏职能更大,故赵琦美钞校的古今杂剧多标“内府”。但前者亦绝非与戏曲编演及收藏无关,赵本古今杂剧中明署“明朝教坊编演”的本子即达22种。今人孙楷第认为,教坊司不可能收藏剧本,编演与收藏无关,“盖教坊编演之本为钟鼓司采用耳,非其本属教坊司也”。
今天看来,问题可能不会如此简单,教坊司甚至其他外廷馆阁都有可能收藏戏曲。这样说并非纯粹基于推测,而是有史料可征。今存宣宗时杨士奇奉诏编定于宣德四年(1429年)的《文渊阁书目》,其卷十收录有《戏曲大全》等4种4册,万历时曲家王骥德则明称其时“金、元杂剧甚多,《辍耕录》载七百余种,《录鬼簿》及《太和正音谱》载六百余种。康太史谓于馆阁中见几千百种”。
其言“康太史”即戏曲家康海。康同时亦为明弘治状元、翰林院修撰,曾参与修宪宗、孝宗两朝实录,其在馆阁中见到杂剧剧本达几千百种,应为实录。当然亦有论者对此表示怀疑,理由是现存《康对山集》并无此类话语。果真如此,问题就比较复杂,所谓“孤证不立”。然王骥德此语并非凭空而发,今查康海友人王九思撰有《杜子美沽酒游春记》杂剧,康氏为作序,上述文字亦见于该序中:
予囊游京师,会见馆阁诸书,有元人传奇几千百种,而所躬自阅涉者才二三十。
此剧收入王九思《渼陂集》卷七,可靠性应无问题。更何况此说另有旁证。万历时《内阁书目》编者张萱亦称自己曾经“校书秘阁,得元人本数十百种,欣然会心。数欲为《苏子瞻春梦记》,未卒业”。
可见明代宫廷戏曲虽多集中于内廷,馆阁外廷皆有部分收藏。万历时人宋懋登《九籥别集》卷三“御戏”条载:“每将进花及时物,则教坊作曲四折,送史官校定,当御前致词呈伎。”
文中明言晚明盛行于宫中的“四折”御戏,可肯定为杂剧而非南曲传奇。同为万历时人的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十一《辛部·庄岳委谈下》更谓:“古昔所谓杂剧院本,几于尽废,仅教坊中存什二三耳。”
这些都说明自明终始教坊之于杂剧文献收藏的不可替代性。教坊既为编演所在,自身收藏以供随时取用亦属理所当然。孙楷第先生之疑,显然与史实不符。
仍有一点应予指出,无论外廷还是内府,收藏杂剧并非皇室所独享,除了循例赐予就藩诸王外,一般京官同样也可借阅和抄藏,臧晋叔、赵琦美,以及于慎行、于小谷父子皆曾抄藏内府系统杂剧便是显例,这就为明中后期的戏曲家、藏书家藏书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也造成了宫廷戏曲藏书向社会流动的进程。
还应指出,广义上的宫廷戏曲也应包括藩王府邸,然而明代藩王热衷于戏曲收藏见于记载的并不多,较著名的有宁王朱权、周王朱有燉、辽王朱宪
等数人,他们同时也是热衷戏曲的剧作家兼导演。由于永乐后藩王无权,与衣租食税的一般贵族士大夫无二,后世名声与其说是由于爵位,不如说是戏曲成就更合乎实际。故将在下一节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