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开启“两聚一高”新征程,既是江苏发展实际的现实需要,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呼声,充分体现了新一届省委致力于让江苏的发展更有“高度”、更具“温度”的坚强决心。描绘“强富美高”新江苏美好画卷,民生是最厚重的底色,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是点睛之笔。民政作为民生保障的“兜底”部门,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提供者,在增进群众获得感中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将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理念,进一步强化担当意识,找准民政工作在“两聚一高”中的切入点,深化创新,狠抓落实,不断提升底线民生保障水平,更好地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服务需求,努力让民政服务对象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幸福感一年更比一年强。
着力提高基本民生保障水平,强化在保障困难群体共享发展成果中的责任担当。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重点在“全面”,难点在促进困难群体、弱势群体共享发展成果,确保全省人民在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省基本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升,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困境儿童分类保障等各类救助水平都处于全国前列,医疗救助、残疾人救助等政策的保障范围、保障标准普遍高于国家要求。但是与“两聚一高”新目标相比,与人民群众新期待相比,全省基本民生保障体系建设、救助水平还有需要提升的地方。当前,将着力建立健全由政府负责人牵头、民政部门负责、相关部门和单位参加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推进形成政府主导保基本、市场介入作补充、社会参与献爱心的“三位一体”基本民生保障工作格局,努力提升社会救助整体水平。切实强化社会救助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衔接,对无劳动能力等不具备帮扶脱贫条件的困难群体实施兜底脱贫。按照脱贫攻坚时序进度要求,逐年提高农村低保最低保障标准,确保到2020年达到每人每年6000元的省定新一轮扶贫标准。进一步完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按序、实时结报的运行机制,努力减轻困难患者的负担。建立健全社会力量救助与政府救助对接合作机制,搭建各类救助资源和救助需求信息对接平台,为遭遇重特大疾病等急难情形的困难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个性化救助。倡导建立群众互助机制,推广建立城乡社区“救急难”互助会,把自发的、分散的群众力量组织动员起来,通过互帮互助的方式解决一部分民生服务难题。扎实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专项行动,健全家庭、政府、社会“三位一体”的关爱保护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确保所有农村留守儿童尤其是陷入困境的留守儿童得到关爱保护服务。全面落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困境儿童分类保障、残疾人“两项补贴”等政策,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
着力建立健全多层次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强化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的责任担当。目前,全省 60 周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达到1719.26万,占户籍总人口的22.1%,劳动力的年龄结构、人口抚养比例、代际关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必将对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有效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百姓福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近年来,江苏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等指标都处于全国前列,但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和庞大的社会需求仍有明显差距,任务很艰巨。下一步,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龄事业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强化积极老龄化理念,加快完善老龄政策,深化养老服务业“放管服”改革,建立健全多层次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努力提升养老服务水平。针对大多数老年人在家养老的实际情况,发挥好政策、资金的导向作用,强化居家养老的基础性地位,做实做好社区为老服务。“十三五”期间每年建设100个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2000个城市社区老年人助餐点,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市街道和社区全覆盖。鼓励支持专业社会组织、养老服务机构连锁经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实体化、社会化。深入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稳步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范围,大力加强护理型床位建设,力争到2020年末,护理型床位占养老机构床位的比例达到50%以上。特别关注特困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医疗护理服务需求,通过集中托养等方式,为他们提供专业护理服务。探索建立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使用体系,加强护理员、机构负责人等从业人员教育培训,提高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树立民生经济理念,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等幸福产业,在共享共建中实现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双促进、双提升。
着力提升民政公共服务水平,强化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中的责任担当。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民生福祉的重要标准。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将紧扣群众需求,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在增加民政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提升均等化水平、加强标准化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更加满意的服务。着力补齐苏中苏北尤其是农村地区民生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到“十三五”末,全省各县(市、区)都要建有公办养老机构、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救助保护中心、婚姻登记服务中心、社区服务指导中心等基本的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服务功能,为群众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基本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差距,苏南以市为单位、苏中苏北以县为单位在2020年前全面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按照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求,顺应户籍制度改革,统筹好不同群体的同城化待遇问题,着力推进养老服务、社区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将非户籍人口纳入临时救助范围,确保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都能得到及时救助。切实加强民政标准化建设,在社会救助、养老服务、社区建设等领域研制一批标准,基本形成结构合理、科学实用、协调配套的民政标准体系,为群众提供有清单、有标准、有评估的民政公共服务,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打赢“两聚一高”主攻仗,创新的动力必须更加强劲。全省民政系统将坚持以创新为第一动力,着力强化改革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市场参与”的现代民政体制机制,在强化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拓展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全方位参与基本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的制度化渠道,努力在创新发展中开辟民生工作新境界。打赢“两聚一高”主攻仗,富民的步伐必须更加坚实。全省民政系统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决策部署上来,强化担当意识,提升担当本领,把各项工作抓细抓实抓到位,以为民服务的实际成效增进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