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力马扎罗山(Kilimanjaro)位于坦桑尼亚东北部及东非大裂谷以南约160公里,是非洲最高的山脉,坐落于南纬3度,距离赤道仅300多公里。该山的主体沿东西向延伸将近80公里,主要由基博、马温西和希拉三座死火山构成,坦桑尼亚独立后,基博峰已改名为乌呼鲁峰。面积756平方公里,其中央火山锥乌呼鲁峰,海拔5892米,是非洲最高点。
乞力马扎罗山素有“非洲屋脊”之称,而许多地理学家称它为“非洲之王”。该山的主体以典型火山曲线向下面的平原倾斜,平原的海拔高度约900米,山顶终年满布冰雪,但冰川消融现象非常严重。该山四周都是山林,生活着众多的哺乳动物,其中一些是濒危的物种。
乞力马扎罗山的植被,因高度及坡向不同而发生明显的垂直变化。山麓地带降水较少,分布着广阔的热带稀树草原,斑马、长颈鹿悠闲漫步。南部为迎风坡,在海拔1000米左右,为热带雨林带。随着高度上升,气温逐渐降低,1000~2000米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2000~3000米为温带森林带;3000米以上逐渐过渡为高山草地带、荒漠带和积雪冰。背风的北坡,气候干燥,热带雨林几乎不复存在;海拔2700米以上为草地,再往上则为高山荒漠或高山冰。目前海拔1800米以下的山麓南坡,多已开垦为耕地,种植香蕉、咖啡、谷物和蔬菜。为保护热带动植物资源和发展旅游业,现已辟为乞力马扎罗国家公园,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乞力马扎罗山顶有一个巨大的火山口,口内四壁是晶莹无瑕的巨大冰层,底部耸立着冰柱,冰雪覆盖,宛如巨大的玉盒。抬头仰望,它高悬的冰冠,在赤道的骄阳下闪闪发光。在赤道附近“冒”出这一晶莹的冰雪世界,令人称奇。酷热的日子里从很远处望去,蓝色的山基赏心悦目,而白雪皑皑的山顶似乎在空中盘旋。常伸展到雪线以下缥缈的云雾,更增加了这种幻觉。山麓的气温有时高达59℃,而峰顶的气温又常在零下34℃,故有“赤道雪峰”之称。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乞力马扎罗山一直是一座神秘而迷人的山——很少有人真的相信在赤道附近居然有这样一座覆盖着白雪的山。
“乞力马扎罗”在非洲斯瓦希里语中,意指“光明之山”。它的形成与大裂谷带活动有关。距今1000多万年前,这里的地壳发生断裂,沿断裂线有强烈的火山活动,乞力马扎罗山便是由大量熔岩堆覆而成。约5000米以上的山峰覆盖着永久冰川,最厚达80米,形成赤道附近的“雪峰奇观”!由于全球气候变化或火山活动增强等因素影响,乞力马扎罗高山冰川正在不断退缩。据研究,按目前后退速度,可能在一两百年内全部消融。
由于非洲的历史记录不清楚,历史上没有乞力马扎罗山火山爆发的记录,但根据研究,最近的一次大爆发可能在15万-20万年前。基博峰山顶终年覆盖积雪,有一个直径约为2公里的火山口,火山口内有一个内火山锥(乌呼鲁峰),火山口内常年积冰,从西侧流出一条冰川。
乞力马扎罗也是世界各地的登山爱好者云集的地方,常有各种肤色的登山爱好者在这里一显身手。乞力马扎罗山有两条登山线路,一条是“旅游登山”线路,游客在导游和挑夫的协助之下,分成3天时间登上山顶,一般不需要专业的登山设备;另一条是“登山运动员”线路,沿途悬崖峭壁,十分艰险。每年都有大约1.5万人试图攀登乞力马扎罗山,其中约有40%的人能成功登顶。但从其他路线攀登会比较困难,尤其是从冰川一侧攀登,必须是专业登山人员。
当德国传教士雷布曼(Johannes Rebmann)和克拉普夫(Ludwig Krapf)于1848年到达乞力马扎罗时,那里的地貌就为欧洲人所知了,不过关于离赤道很近的地方就有峰顶积雪的山脉的消息,过了很久之后才为人相信。基博峰顶是德国地理学家梅耶(Hans Meyer)和奥地利登山家普尔柴勒(Ludwig Purtscheller)于1889年首次攀登上去的。马温西峰是1912年由德国地理学家克卢特(Fritz Klute)最先登顶的。
乞力马扎罗峰有3条经典的登山路径,供专业和业余的登山者使用,并有专业的登山向导和背夫协助登山,最长的一条是马兰古路线。但对于适应海拔而言,这条路线是非常好的,而且难度不大。一般登这条路线所用时间为:第一天:马兰谷门(1980米)——曼达拉营地(2700米),12公里,用时5小时,热带雨林带;第二天:曼达拉营地(2700米)——好伦博营地(3720米),15公里,用时7小时,温带针叶林与温带草原带;第三天:好伦博营地(3720米)——基博营地(4700米),15公里,用时9小时,高山荒漠带;第四天:基博营地(4700米)——乌呼鲁峰(5895米),6公里,用时7小时,冰川带;乌呼鲁峰——好伦博营地,21公里,8小时;第五天:好伦博营地——马兰谷门,27公里,8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