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概述

江苏省,地处中国华东沿海中部,长江、淮河下游。域内平原辽阔,河湖纵横,气候温和,物产丰饶。江苏历史底蕴深厚,人文荟萃,中国古代吴越文化、长江文化在此交融,城市建设肇始久远,小城镇星罗棋布,乡村遍布江淮之间。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发展,已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时期,省域内出现城垣建造活动。约建于公元前25世纪至公元前21世纪的连云港市云台山藤花落城,则开启了江淮下游城池建造之先河。商周时期,省域内方国四起,先后有留、大彭、邳、徐、宜、干等方国,同时也出现了以国都建设为中心的城垣建设活动。现经考古发现遗迹有江阴云亭花山商周之佘城,泰州姜堰镇北周代之天目山城,丹阳珥陵镇东南西周之葛城,武进湖塘镇西南西周之淹城。春秋时期,吴国崛起,周敬王六年(前514年),伍员(子胥)受吴王阖闾之命规划建设都城,筑大城和小城。之后,吴王阖闾、夫差凿成胥溪河、吴水、邗沟等运河,沟通太湖、水阳江和长江和淮河,促进了沿河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战国时期,越灭吴后,范蠡于周元王四年(前472年)在南京秦淮河南岸长干里西侧筑城,后人称之越城,是为南京城市建设之开端。

秦代,地方行政实行郡县体制。省域内涉及泗水、东海、琅邪、会稽、鄣诸郡。属于泗水郡之县有沛、留、彭城、徐、僮、取虑、下相;属东海郡有朐、下邳、凌、淮阴、盱台、东阳、棠邑、广陵;属琅邪郡有赣榆;属会稽郡(治吴)有吴、阳羡、丹徒、曲阿、娄;属鄣郡有秣陵、溧阳、江乘。这些县城均为当时的重要城市。

西汉初,刘邦诏“令天下县邑城”,县邑和封国普筑城垣。楚王刘交都彭城,在战国旧城基础上“垒石筑城”。吴王刘濞经营广陵40余年,“孳货盐田、铲利铜山”,开运盐河沟通邗沟经海陵太仓东至大海,并设广陵市于城郊。东汉末年,孙吴据江东。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在京口(镇江)北固山前峰筑京城作为治所,使京口成为孙吴政权的中心城市。十六年(211年),孙权徙治秣陵。翌年,筑石头城,改秣陵为建业。三国·吴黄龙元年(229)年,建都建业,开始都城的规划建设,建业城迅速发展为东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士民大量南迁江淮和江南地区。东晋政权建立后,省域内大量侨置州县,城乡人口大增。仅南徐州(今镇江)一地人口42万中,侨寓者即达22万之多。东晋之初丞相王导经营建康,对都城进行规划改造。东晋后期,丞相谢安又对宫城进行大规划的改建。

南朝宋齐梁陈以建康为都。至梁武帝时达到极盛,京城户口达到28万户,城市人口达百万。但在萧梁太清二年(548年)及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建康城两次遭受毁灭性破坏,仅留石头城作为蒋州治所。

隋代,随着大运河的开凿和通航,沿河广陵(扬州)、常州、苏州等城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徐州、山阳、京口亦相当兴盛。全国经济中心南移江淮。

唐代,“安史之乱”后,中原民众大批南下江淮,省域内人口急增,工商业迅猛发展。时扬州为扬州大都督府和淮南节度使治所,诸道节度观察使“列置邸肆”,侨居市民及工商业者多侵衢造宅,“舟樯栉比,卓毂鳞集”,商贾如织,为全国最大的商业都会。时苏州亦居民稠密,商业繁荣,为江南雄州,《吴郡志》称之为“浙右第一”。常州为交通要冲,“江左大郡”,重要的工商城市。润州(镇江)为镇海军节度使驻地,东南漕运咽喉,街市店铺临河而立,商业兴盛。升州(南京)、楚州(淮安)、徐州也都人口密集,商业繁荣。

五代十国时期,省域内徐州地区先后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战争不断。直到后周,方战事平息,恢复建设。苏州地区属吴越国,江淮一带先后属杨吴和南唐政权,均相对安宁,城乡繁荣,一些草市向市镇发展。杨吴天祐十一年(914年),权臣徐温令部下陈彦廉规划建造金陵府城。南唐升元元年(937年),李昪在江宁称帝,以此作为都城。南唐之都为府城规制建造,规模不如六朝建康。后周显德五年(958年),通州(南通)兴筑土城。

宋代,重经济和文化教育,城市之繁荣过于盛唐。这一时期省域内集市和市镇大量出现,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宋末年,金国南侵。“靖康之难”,北方民众大量南迁江南,其中一些达官贵族隐居于太湖洞庭西山明月湾,躲避战乱。南宋之初,扬州、建康、平江(苏州)等城市均遭金兵焚掠。南宋末年,蒙元兵南下,所占城市悉毁城郭。常州惨遭屠城,城市毁于一旦。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取集庆(南京),改集庆路为应天府。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以应天府为南京。明初,南京以南唐至元代一直沿袭下来的旧市区为依托,向东和北两个方向扩展,以宫城、皇城、京城、外郭组成南京城。宫殿布局根据中国传统礼制及天象图式布置,神圣庄严。紫禁城为严密的对称格局,把中国古代建筑的布置手法推进到成熟的顶峰。永乐十三年(1415年),开凿清江浦,遂成市镇,为今淮阴城区之始。嘉靖、隆庆和万历年间,手工业和农业经济日趋发展,江淮间市镇大量涌现,泗阳县的洋河,为京杭运河或旧黄河所经之地,商民云集而置镇;如东县栟茶等盐场和海盐的重要集散地,因而积久成镇。并萌发出早期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松江、苏州二府的市镇人口大多在数百户至数千户之间。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文人士大夫亦竞相建造园林。

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廷改明代南直隶为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二省。江苏省辖徐州府、淮安府、扬州府、江宁府,苏州府、常州府、镇江府、松江府。清代江苏督抚分治,总督署驻江宁,巡抚衙门驻苏州,江宁、苏州同为省会。至宣统三年(1911年),江苏省共领8个府,3个直隶州,1个直隶厅,3个州,4个厅,60个县。康熙年间,江南城乡经济得到恢复。乾隆时期,城乡繁荣达到鼎盛。其中苏州“人烟稠密,贸易之盛,甲于天下”,城市人口达到四五十万人之众。省会江宁有居民8万户,城内街巷纵横,市场繁荣。扬州为中国中部各省食盐供应基地,南粮北运船舶必经之地,盐业、漕运发达,茶楼、酒肆、园林众多。清江浦城市规模也由清初3万多人,增到50多万人。省域内乡村市镇亦得到发展,尤其苏州、松江二府发展最为迅速。咸丰年间,英国在镇江城西云台山设立租界,独立于城区之外,按西方城市规划的理念与工程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市政设施齐全,布局自成一体。

民国初年,废府厅州制,设省县二级制,两年后又改设省、道、县三级制,废徐州、淮安、扬州、江宁,苏州、常州、镇江,松江8府,置金陵、苏常、沪海、淮扬、徐海等5道,江苏都督府移驻江宁县。民国16年(1927年),国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迁都南京,废道改行省、县二级制,划南京城外郭内和江浦县浦口镇置南京市,为行政院直辖市。民国17年(1928年),江苏省政府移驻镇江县,镇江成为江苏省会。民国24年(1935年),以灌云县烧香河以北地区划出成立连云市;民国34年(1945年),国民政府析铜山县城郊地区置徐州市。国民政府于抗战胜利还都南京后,江苏省仍以镇江为省会,此时江苏省设有徐州、连云两座省辖市,均位于苏北。

从1948年12月,徐州解放并市成立人民政府始,至1949年6月,江苏全境解放,扬州、泰州、南通、无锡、常州、镇江、苏州先后设市。1951年1月,以淮阴县城区成立清江市。1953年1月1日,江苏恢复行省建制,省人民政府成立。改南京市为江苏省辖、省会城市。是年,原属山东鲁中南行政区的新海连市(辖连云市)划入江苏省,归徐州专署管辖,1961年更名为连云港市。

1978年,江苏省有城市11个,其中设区的市7个,为南京、徐州、无锡、苏州、常州、南通、连云港;县级市4个,为清江、镇江、扬州、泰州。设县64个,其中市县同城之县6个,为丹徒(驻镇江市)、武进(驻常州市)、无锡(驻无锡市)、吴县(驻苏州市)、邗江(驻扬州市)、铜山(驻徐州市)。有建制镇114个。在这些城市中,南京市为城市人口在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徐州、无锡、苏州、常州4市为城市人口在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1983年3月,江苏实行市领导县的行政体制,撤销淮阴地区行政公署、盐城地区行政公署和清江市、盐城县,设立地级淮阴市、盐城市,为省直辖。全省有南京、无锡、徐州、苏州、常州、南通、连云港、扬州、镇江、淮阴、盐城等11个设区的市。另有泰州、常熟两个县级市,相应地解决了市县同城制约城市经济发展的矛盾。

80年代,江苏对县城规模较大、符合设市标准和条件的县撤县建市。从1983年1月常熟县撤县设市始,至1988年底,先后有仪征、沙洲(张家港)、江阴、宿迁、丹阳、东台、兴化、宜兴、淮安等10个县撤县建市。1989年至1996年,先后又有昆山、启东、新沂、溧阳、如皋、高邮、吴江、邳县、泰兴、通州、太仓、靖江、金坛、扬中、海门、江都、泰县(姜堰)、句容、武进、无锡(锡山)、吴县、大丰等22县撤县建市。1996年,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泰州市,设立地级泰州市;批准江苏省调整淮阴行政区划和设立地级宿迁市。2000年,国务院批准江苏省调整淮阴市部分行政区划,地级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撤销县级淮安市,设立淮安市楚州区。

至2008年底,全省共有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扬州、泰州、宿迁等13个设区市及106个县、市、区(其中27个县级市、25个县、45个市辖区);930个建制镇、16738个行政村、248890个自然村。

江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化遗产丰厚,号称“文物渊薮”。35万年前南京直立人的出现,标志着江苏地区人类活动的开端,江苏迄今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存20余处,分布于太湖、宁镇、淮河下游地区及苏鲁交界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为发现于泗洪的顺山集文化,距今8000余年。太湖地区的文化发展序列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发现的重要遗址有宜兴骆驼墩遗址、张家港东山村遗址、武进寺墩遗址等。黄淮地区的文化发展序列为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发现的重要遗址有邳州大墩子遗址、梁王城、新沂花厅遗址。宁镇地区和江淮地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沿海文化与内陆文化交流的走廊,如高邮龙虬庄遗址等。

夏商周是中国古代文明进程中的青铜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国家形成阶段。江苏地域内进入方国时期,与中原文化不断碰撞、融合,创造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其中常州淹城遗址在利用自然河道的基础上增筑连通的护城河,淹城更是形成了世界上仅有的三城三河形制的城址模式,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体现了水系在形成江苏古城独特形制中的作用。而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则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人工运河文化之先河。

汉代,江苏坐拥江淮湖海之利,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北部地区经济尤为发达。作为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和“龙兴之地”,江苏政治地位显赫,先后分封了很多重要的诸侯王国,并在诸侯国间穿插设置郡县。该时期留下了众多属于王国、郡、县的不同形制的城址。

公元3世纪至6世纪,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国相继以建康(建邺)为都,史称“六朝”。疆域北达江淮,南至交广,西抵巴蜀,东临沧海。相对北方地区的战争频仍,经济窒息,文化衰退,六朝则社会较为稳定。北方士人和劳动民众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六朝时期科学、技术、思想、文化、艺术诸领域皆取得辉煌的成就,使得在汉末战乱里濒于毁灭的汉文化传统得以保存和发展,开创了在中国文化史上风采焯焯、意义深远的六朝文明。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政治稳定,经济文化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我国成为东亚文明圈的核心和全球范围内最为富强的国家。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沟通南北,有力促进了文化的交融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也使江苏境内逐渐形成了包括苏州、常州、润州(今镇江)、扬州、楚州、泗州(今盱眙)、徐州等在内的“运河城镇带”,形成了具有包容性、统一性、开放性、凝聚性的大运河文化。

宋元时期是江南地区工商业兴盛的时期,江苏地区出现了以苏州、江宁为代表的手工业重镇和新兴商业中心,城市人口大增,商人地位提高,市民阶层出现并不断壮大。城市管理制度与城市空间出现崭新的变化,宵禁和封闭的坊市制度被打破,街道两旁不再是封闭的坊墙,而是密集的商铺、食肆和酒楼。沿街房屋多为前店后宅、鳞次栉比的楼宇,以适应工商业发展的需求。隋唐以来兴起的文人园与城郊风景区建设在宋代也逐渐成为风尚,成为江南城市的重要特色。

明清时期,江苏社会经济空前发展,市镇兴起,商贸繁荣,农业、水利、丝棉纺织业和制盐业等均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所在。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科技、学术、文学、艺术的繁荣。明初定都于应天府(南京),这是江苏境内第一次出现大一统帝国的都城。明清时期,南京的城墙、宫殿、寺庙和江南园林等建筑技术及造船业居于全国前列;江南古典园林精致雅逸,传统民居饶有特色。

从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开始,民国时期的3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型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江苏地区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新旧、中西、保守与革命、传统与现代化在城镇乡村交织,变革的潮流无所不及,南京作为民国的首都,更是首当其冲。20世纪30年代,近代工业在江苏大为发展,域内形成了南通、无锡、常州三个近代工业城市,工业化的兴起也推动了地区城市文化教育的发展以及城市形态的变化。

历朝历代的文化精粹,在江苏得到融会、包容和延续,留下了丰富的遗存。江苏省现有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1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45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南京的明孝陵、明城墙、中山陵、南唐二陵、千佛崖石窟及明征君碑、栖霞寺舍利塔、太平天国天王府遗址、原国民政府旧址;苏州的拙政园、留园、藕园、虎丘、沧浪亭、狮子林、环秀山庄、艺圃、云岩寺塔、玄妙观三清殿;无锡的寄畅园、鸿山墓群、泰伯庙和墓、惠山镇祠堂、东林书院、荣氏梅园;徐州市户部山古建筑群、汉楚王墓群;常州市的淹城遗址、瞿秋白故居;扬州的何园、个园、吴氏宅第、扬州大明寺、扬州城遗址、莲花桥和白塔、普哈丁墓、小盘谷;淮安市淮安府衙、周恩来故居、苏皖边区政府旧址;镇江市焦山碑林、昭关石塔、英国领事馆旧址;连云港市孔望山摩崖造像、将军崖岩画;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保圣寺罗汉塑像、常熟市綵衣堂、吴江市退思园、高邮市盂城驿、如皋市水绘园、昆山市绰墩遗址等。

江苏素称人文荟萃之地。历代在政治、军事、文学、艺术、科学、哲学、历史、教育等方面都有一些杰出人物。科举时代,江苏中进士尤其是巍科的人数常居全国的一、二位。民国以来,尤其是当代,江苏籍的专家学者人数也列全国前茅。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极为密切。六朝时,中国经济政治重心第一次南移,为江苏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公元12世纪,宋室南迁,中华民族的政治和经济重心再次南移以后,江苏教育逐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体系与制度。明、清两代,繁荣的江南经济使江左士俊冠盖全国。及至近代,西学东渐,江苏得风气之先,成为新式教育的发源地之一,并日趋发达。这一时期,江苏成为全国的书画中心,名家辈出,领袖画坛;文学创作鼎盛,涌现出了以施耐庵为代表的一代大师;江苏还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航海家、科学家和大学者,他们辉耀于中国古代文明史的星空。

江苏历史上名人灿若繁星。政治家、军事家有孙武、伍子胥、刘邦、项羽、韩信等,科学家有祖冲之、沈括、徐光启、徐霞客等,文学家有刘勰、李煜(南唐后主)、范仲淹、秦观、范成大、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吴敬梓、冯梦龙、刘鹗等,艺术家、书画家有顾恺之、张旭、米芾、唐寅、文徵明、祝枝山和以郑板桥为代表的“扬州八怪”,还有思想家顾炎武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古典名著均出自江苏籍作者之手或与江苏有关。张謇、荣宗敬、荣德生、刘国钧等著名实业家,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创始人。近代和当代著名的科学家有华罗庚、周培源、茅以升、钱伟长等,文化名人有柳亚子、朱自清、叶圣陶等,著名书画家有徐悲鸿、刘海粟、傅抱石、钱松喦、林散之等,著名表演艺术家有梅兰芳、周信芳、赵丹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张太雷、恽代英、瞿秋白等都是江苏籍。

江苏在夏商周到秦汉时期,出现了春秋吴都苏州和汉高祖龙兴地的帝乡徐州等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城市;六朝时期,出现“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的建康城;隋唐时期,出现“天下之盛,扬为首”的繁华都市扬州;明代,江苏境内首次出现统一国家的都城——南京。近现代,崛起了无锡、南通、常州等一批近代工商业城市。自宋代起,市镇随农村贸易和手工业发展而生,孕育了一批影响至今的名镇名村,丰富了江苏城乡文化的内涵。历朝历代留下的丰富遗存,是江苏的文化的根系所在,也是精神栖居的家园,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则是这些遗存中璀璨的明珠。

江苏省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开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实施,同年国家公布了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中包括南京、苏州、扬州。随后南京、苏州等市以专项规划的形式,探索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他城市还编制了类似的古城保护规划和文物保护规划,如无锡市区古运河规划、常州淹城遗址保护规划、盐城文物保护计划等。

进入21世纪后,江苏省更加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2002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各市也陆续出台相关的保护条例或办法,奠定了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的法制基础。2003年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一批1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江苏省的周庄、同里、甪直三镇获此称号。此后,江苏省建立了“城—镇—村”的历史文化物质遗存三级保护体系。2006年,江苏省颁布《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条例强调将城镇的历史演变、建制沿革以及特有的传统文艺、传统工艺、传统产业,以及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重要内容。目前江苏省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昆曲(2001)和南京云锦(2009)两项。2007年,江苏省出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重要性。2008年,出台《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导则》,规范了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管理和成果要求,保护工作逐步从名城名镇名村延伸至历史文化街区。由此展开的相关保护工作包括南京的总统府、朝天宫历史文化街区;苏州的平江、山塘历史文化街区;扬州的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古运河、蜀岗—瘦西湖等片区等。同年,结合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颁布,推动了全省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发展。经过不懈的努力,江苏省已建立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体系,颁布从省到地方的法规规章,制定相关规范标准,积极组织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与评选工作,并在各地推出相应扶持政策。同时注重历史遗存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与文化的良性发展。

由于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城镇化快速进程中,江苏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保护工作,保存了全国最多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至2008年,省内拥有南京、苏州、扬州、镇江、常熟、徐州、淮安、无锡、南通9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周庄、同里、甪直、木渎、沙溪、溱潼、黄桥、淳溪、千灯、安丰、锦溪、邵伯、余东、沙家浜14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明月湾、陆巷2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江苏省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也受到国内外高度认可,其中1997年、2003年,苏州园林和南京明孝陵分别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镇江西津渡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优秀奖;2004年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与实施工程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6年,扬州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2008年南京秦淮河环境整治工程获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

江苏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发展较早的地区。早在春秋时期,吴越青铜器的冶炼、制造已闻名,战国晚期,铁制生产工具已普遍使用,宜兴陶器开始烧制。秦汉时期,江苏徐淮一带农业较发达。这一时期江苏盛产盐铁。江北沿海一带,利用海水煮盐,成为一大财源。而彭城(今徐州)、沛(今沛县东)、下邳(今邳州市南)、朐(今东海县境)、广陵(今扬州)、棠邑(今六合县境内)、吴(今苏州)等地则兴起了冶炼和铸铁业。东吴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军民屯田,并发展了冶铜和造船业。

西晋之后,黄河流域战乱不断,人口南下,促进了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开发。当时,淮南、江南的手工业兴旺起来,建康的丝织尤盛,京口和广陵的繁荣商业闻名全国。“六朝”定都建康(今南京),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隋大运河的开凿,以及南方相对的稳定,使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淮北盐场的兴起,大运河的凿通,使得淮阴、扬州成为南北漕运重要通道和东南财赋、漕运、盐铁运转中心。苏州地区成为国内著名的粮食,蚕桑产地,海外商船可溯吴淞口直抵苏州城下。

唐、宋时期,江苏经济在全国已有了极其重要的位置。盐业发展进入黄金期,据《新唐书·地理五》记载:盐城“有盐亭百二十三,有监”。余东、栟茶、富安等一批因盐而形成的集镇随之兴起。江南的农业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唐代文学家韩愈谓“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谚语“苏常熟,天下足”就是其真实的写照。

明代,南京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苏州、镇江、常州、扬州、仪征、淮安、徐州也都是全国著名的工商城市。明王朝时期江苏的蚕桑、棉、麻种植获得了发展,太湖流域成为全国蚕桑业和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随着纺织工具和织布技术的推广,苏南地区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的发展,印染业也在苏州等地兴起,苏州逐渐成为丝织、织布、染色、踹布各业的中心。至明末、清初,苏州辖内的盛泽镇丝织业已是手工业的主体;震泽镇亦以蚕桑、丝绸著名而发展为镇,所产的辑里丝,则是享誉海内外。时苏北修筑了沿海堤塘,垦荒屯田,促进了农业的繁荣,江苏粮食和盐的产量均居全国首位,田赋占全国的十分之三,税占十分之七,其中盐税占五分之三。鸦片战争后,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江苏各地民族实业家先后响应筹资建厂,与此同时,民族资本向上海周围的中等城市扩散,长江下游和上海外围出现了苏州、无锡、南通、常州、镇江等重要的新兴工业城市。在工业发展过程中,无锡逐渐形成以纺织、缫丝、面粉工业为主,兼有加工制造业、农产品集散,商业贸易等多种功能的苏南区域性经济中心。南通在20世纪第一个十年中,逐渐形成以棉纺织业为核心的苏北区域经济中心。

民国时期,江苏民族工业进入了一个曲折发展的时期,到抗日战争前夕,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抗日战争爆发后,江苏大部分地区沦陷,江苏经济遭到日军疯狂的破坏和残酷的掠夺,苏州、无锡、常州大批工厂毁于战火,省内城乡大批工厂停业倒闭,农业产量锐减,市场萧条。民国34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江苏经济一度有所复苏,如棉纺织业著名的无锡申新、常州大成、南通大生等企业都迅速恢复并有一些发展,但随着内战的爆发,处于国民党统治地区的江苏经济又陷于混乱和崩溃之中。

1949年6月,江苏全境解放后,各级政府恢复工农业生产,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农业方面,大力兴修水利,平整土地,发展农业的机械化生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同时建立健全农业生产的服务体系,积极推广科学种田,农业生产突飞猛进。许多名镇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排头兵,在六七十年代就以其农林牧副渔业兴旺发达而闻名。如千灯镇在1965年水稻、三麦、油菜籽等主要作物亩产,就比解放前最高产量分别增长62%、253%和145%,苏州市光福镇、常州市薛埠镇、扬州市邵伯镇等许多乡镇则是连续保持粮食生产的稳产高产。工业方面,通过投资改、扩建常州机器厂,苏州铁工厂,徐州贾汪煤矿,南京下关电厂、化工厂等一批已有的骨干企业,扩大了生产能力。至1978年,钢铁工业经过调整,形成南京钢铁厂等骨干企业;能源工业方面扩建了徐州煤矿区,新建南京、苏州、镇江等电厂;化学工业方面,当时国内最大的磷肥厂——南京化学公司磷肥厂以及南京炼油厂建成投产。电子工业从少数几个中央企业向面广量大的地方企业扩展。机械工业方面,国家在江苏建设南京汽车制造厂。纺织工业方面,在徐州、淮阴、盐城产棉区新建一批纺织厂,全省建成大中型企业231个,初步形成较为合理的工业体系布局。经济总量除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冲击有所下降外,总体较新中国成立前有较大增长。

1978年后,江苏的一些乡镇抓住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壮大。至90年代初,全省64个县(市)中,无锡、江阴、常熟、宜兴、昆山、泰兴等13个县乡村工业产值超过10亿元。全省乡村两级拥有各类企业9.8万个,实现产值383.32亿元,相当于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3以上。分层次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1984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南通、连云港两市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1985年2月,国务院又正式批准苏州、无锡、常州3个市及所辖12个县(市)为经济开放区。1986年,中国内河最大的港口南京港获准对外开放。1988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南京、镇江、扬州、盐城4个市及所辖19个县(市),南通、连云港所辖9个县也列入经济开放区。随后,许多城市陆续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或经济技术开发区,先后得到国务院批准的有南通、连云港、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张家港保税区,南京、苏州、无锡(包括宜兴)、常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太湖旅游度假区。在市、县对外开放的同时,从1985年到1992年,先后分批批准对外开放1250个工业卫星镇。到1992年底,江苏城乡已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对外开放格局。

全省11个市中,苏州、无锡、常州、南京、扬州、南通6个市,工业产值超过了百亿元,苏州、无锡二市超过了200亿元,工业产值在全国市级中名列第一、第二位。全省乡镇工业产值占全国的22.5%,其中无锡、江阴县分别居全国县级工业产值第一,第二位。

90年代,江苏的乡镇工业又上到一个新的台阶。1991年,全国2093个亿元(社会总产值)乡镇,江苏有555个,占26.5%;排序在前200名的乡镇中,江苏有70个,占35%。1992年,社会总产值额达10亿元的乡镇有42个。1993年,全省乡镇工业产值已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随着乡镇工业的迅速崛起,一批新兴的工业明星镇相继涌现,如千灯镇是有名的“电子镇”;益林镇办工业已形成了以轻工为主的8大工业系统;洋河镇在江苏省人民政府评选的明星企业中,一个镇就有5家企业上榜。随着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一大批集体乡镇企业开始改制为民营企业,使民营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成为制造民众财富的生力军、新增就业的主渠道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至1997年底,全省有80%的乡村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的改制。木渎镇创建了以民营经济为主的金桥工业园,同里镇有民营企业近300家。2003年民营企业增加值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到30.5%。进入90年代的江苏村办工业,已今非昔比,作坊式的村办工业已成了历史的陈迹,开始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江阴华西村自1991年组建华西实业总公司后,又相继成立全省最大的乡镇企业集团——江苏华西实业公司、组建华士镇首家省级集团企业——江苏华西集团公司,1999年组建“华西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第一家农村综合开发的上市公司。张家港永联村以永联轧钢厂为核心组建成立了省级企业集团——江苏永钢集团公司。1998年,在清产核资、界定村企产权的基础上,永钢组建成立了股份制公司——江苏联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拥有总资产12.5亿元。徐州铜山利国村组建了“江苏鑫鑫集团”,实现产值近5亿元,被农业部评为首批“全国性乡镇企业集团”。宜兴都山村成立了以三木化工公司为主的三木实业总公司,统一管理全村的农、副、工及第三产业,依靠集体力量,扶持薄弱企业,成为宜兴市最大的村级经济实体。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全省城镇、乡村抢抓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契机,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全省建成昆山、南通、连云港等10个国家级开发区和苏州工业园区以及一批省级开发区。甪直镇有外资工业企业106家,成了江苏省外向型经济明星镇。同里镇落户的外资、台资、港资企业40多家,形成“电子资讯、医药医保、新型建材、汽车配件、金属表面加工”五大特色产业。太仓沙溪镇新办三资企业3家,利用外资32.5万美元,是对外开放重点工业卫星镇。江阴三房巷村的工业总产值达到143亿元,自营出口3.58亿美元,形成了集纺织、化工、建材、冶金、商贸、服务为一体,工、农、副、商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国家级乡镇企业集团,连续十多年被评为江苏省明星企业、江苏省大型内资企业进出口十强。

2008年,江苏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9622元,按当年汇率计算,达5705美元。按世界银行划分标准,江苏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已经跨入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门槛。县级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稳步推进,已有昆山、常熟、吴江、江阴、宜兴、武进市等22个县级市(区)总体上达到省定全面小康社会标准。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江苏先后涌现出华西新农村建设、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苏州工业园区等一批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经验,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重大影响。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和社会责任感组织城乡人民医治战争的创伤,建设新的社会秩序,恢复生产,安定人民生活。1949—1952年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适应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城市建设工作提上议事日程,这一时期,城市建设工作的重点是改善市政设施和居住条件。徐州市为改变新中国成立前留下的“南关富,北关穷,西关落后”面貌,新辟了与淮海东路相接的淮海西路,成为徐州城区第一条贯通市区东西的大道。扬州市人民政府整修市政,发动群众消除城内垃圾砾山,对棚户区进行重点改造。镇江市人民政府组织失业工人以工代赈,维修原有道路并开辟新路,先后翻修了中山路、解放路。自1953年起,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家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明确城市建设工作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城市,必须贯彻国家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为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为生产、为劳动人民服务。无锡市制订了“一五”计划期间城市建设计划,使城市建设有较大的发展。常州市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养护维修,拓宽、改建文化宫至白家桥路段,打通东西干道。盐城市对生产、居住、交通等各项城市功能进行恢复和完善。新建、改建、扩建了一些道路和桥梁港闸,组织疏浚市河,新建了一些文化、办公设施。1956年起,全省开始按苏联城市规划的理论、方法和布局形式开展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

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城市和县城普遍兴建工业项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全面展开,城市规模迅速扩大。这一时期,南京、无锡、徐州、苏州、常州、南通、连云港、扬州、镇江、清江10市先后进行了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基本布局、功能分区,对城市建设和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与规范作用。城市交通道路建设有所发展,苏州、常州、徐州、南通、镇江等市开办了城市公共汽车营运。但城市建设新建工程很少,工作重点为对已有设施的维护。

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城市建设积累的问题成堆,城市住宅紧缺,市政公用设施严重不足,制约城市生产和影响人民生活。但这一时期,经过全省军民的努力,仍然兴建了一批包括南京长江大桥、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南京五台山体育馆等在内的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工程。南京市城区边缘及外围形成了大厂镇、浦口浦镇地区、西善桥—板桥、燕子矶、尧化门—栖霞、龙潭等工业区。淮阴市大运河二号桥、废黄河大桥、水门大桥相继建成,新民路到大运河桥,双桥巷至水门桥,叉路口至废黄河桥的连接线亦同步建成,贯通了南北中轴线上的干道淮海南北路全线。70年代初期,苏南一带社队工业崛起。给小城镇建设带来新的生机,城乡关系的格局开始发生变化。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市建设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省内各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开始制定城镇总体规划,加强了对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维护和建设,城市向外围发展,建成区范围逐步扩大。1980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江阴县城总体规划(1980~2000)》,成为省内当代市县城市规划中第一个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县城规划。是年2月,江苏省首次召开全省农村房屋建设工作会议,启动了村镇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1981年,省政府批准《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成为省内第一个经省政府批准的设区市总体规划;1983年,国务院批准《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省会城市总体规划;至1986年,国务院批准《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5~2000)》时,江苏省市县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完成。

80年代和90年代初,各市普遍修建城市道路,拓建和新建桥梁,整治排水设施,购置城市公交车辆,开辟公交线路,新建自来水厂,扩大城市燃气用户,增添环卫设施,整修风景园林,新建住宅区,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与城市新区、工业区、开发区同步建设,同步发展,城市的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城市住宅紧张的状况得到了改善。城市道路桥梁建设呈现发展的趋势。这一时期各县市新建道路也多参照南京的做法,主干道建三幅式道路;南京、徐州等大城市着手建设外环路。南京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建设突破原有的格局向长江北岸地区延伸。南京金陵饭店竣工。该工程塔楼高110.75米,为当时国内高层建筑之最;中央门广场立交桥建成,开启了省内城市立交桥建设的新篇章。常州市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城市面貌迅速改观,在近郊形成东片、南片、西片、西北片和北片5个新区。南通按照“三横四纵一外环”的城市干道系统进行道路建设。常州、无锡、南通三市由政府组织,按“六统一”的原则,分别建成配套设施齐全的花园新村、扬名三村、易家桥新村,开省内居住小区建设之先河。扬州市的城市建设以住宅建设为重点,共建成28个住宅区,新建住宅几乎占到城市住宅总面积的一半。

随着乡镇工业的飞速发展,80年代中期小城镇建设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1982年,中共江苏省委召开全省第二次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好小城镇,充分发挥小城镇连结城乡的纽带作用。启动全省村镇建设规划工作,开展乡镇域规划、集镇规划、村庄规划的编制。此后每年均有数量不等的村镇建设规划通过修编,进行了调整完善。许多古镇名镇聘请国家有关部门作指导,请著名高等院校和规划设计部门的专家勘测、设计,从现代化城镇的功能要求出发,精心规划了建设蓝图。昆山周庄镇制定了“保护古镇,建设新区,发展经济,开辟旅游”的总体规划,打造“中国第一水乡”。高淳县编制《高淳县城淳溪镇总体规划(1985年~2000年)》。将淳溪镇性质确定为:城乡结合及工农业交客流贸易的新型城镇。至1992年底,全省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完成集镇、村庄规划调整完善工作。

1994年,国家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标志着开始全面规范地进行小城镇建设。同年12月,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九次代表大会确定了“加快城市化进程,合理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大力发展小城镇,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措施。1995年起,国家有关部委进行小城镇建设试点。太仓市沙溪镇、东台市富安镇、常州市洛阳镇、吴县甪直镇、兴化市戴南镇等35个小城镇被列入试点镇。这一时期,全省小城镇市政建设发展速度加快,布局比过去合理。特别是实施道路规划上,过境公路、镇内主干道、次干道、巷道布置合理,相互协调。苏州、无锡、常州一带小城镇在改造旧镇的同时开辟新区,加大新区道路建设投资,新区道路一般为多纵多横格局,路幅普遍加宽。吴县木渎镇开始兴建新区主干道金山路,全长2千多米,路宽达50米。太仓沙溪镇根据“一环二横五纵”小城镇建设的总体框架和省现代化小城镇试点镇的要求,完成了姚泾路、南院路、白云路和沙南路拓宽改造工程。

2000年全省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以后,全省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战略开始实施。由于城市快速发展、行政区划调整、外部条件变化等因素,为适应指导新形势下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部分城市开始组织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调整或修编。至2006年,全省65个市、县(市),有61个已经完成城市(县城)总体规划修编,经过批准或者进入审查报批阶段。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已经建设部同意正式开始;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已完成并提请建设部组织纲要审查;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已经完成中间成果。县级市城市总体规划基本完成。21世纪初,城镇道桥建设步入快速轨道。南京、无锡、苏州、常州等市开始建设城市快速道路,徐州市建成城东大道、城南大道,贯通环城路。苏州市建成澹台湖大桥、斜拉索桥石湖大桥;无锡建成蠡湖大桥,该桥位于蠡湖大道,跨越500多米宽的蠡湖金城湾湖面;扬州市在京杭运河上开始建设文昌大桥,与文昌路接通。宿迁市建成顺堤河桥、南环运河大桥、古楚路黄河大桥和项王路黄河大桥。城市立交桥和城市快速通道高架桥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徐州市新建七里沟立交桥下行桥、七里沟立交桥上行桥、骆驼山立交桥;常州市建成飞龙立交桥他五角场立交桥;盐城市建成建军东路立交桥,横跨新长铁路、通榆河。城市交通通行能力得到极大改善。进入新世纪,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城市公共交通也进一步发展大容量的公共交通形式。2005年,南京地铁1号线开通运营,标志着江苏省有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客运方式。之后,南京、苏州、无锡等市加大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投入,南京地铁2号线、苏州地铁1号线进入紧张的施工阶段。

从90年代中期始,各地小城镇都将道路放在先导的位置进行建设,镇区道路一般为两车道,并普遍设有人行道,主干道为四车道的已不少见,个别镇主干道或工业集中区道路为六车道。木渎镇按照5A级景区标准,对古镇区道路及配套设施进行升级改造;黄桥镇开拓了致富路、银杏路、文明路、松林路、滨河路、东岳路6条主干道;安丰镇建成四纵五横硬质化水泥路;江都邵伯镇新建了宽达24米的商业中心大街。至2000年底,全省实有乡村道路17.54万千米,其中高级、次高级道路4.84万千米。小城镇镇区主要道路基本达到硬化。

2006年1月,省建设厅转发建设部《关于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重点整治农民生产生活中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完善村庄内部排水、生活垃圾收运、公共厕所、路灯、公共绿化等设施建设,对有条件的村庄可实施景观改造、建筑物出新等项目。2007年,全省开展“村庄建设改造‘千村示范’活动”。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陆巷村对一街六巷及宝俭堂路面铺设石板路,疏浚了寒山港,对古村街道、老宅、道路两边民宅,以及全村的三线入地、自来水污水处理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复和建设,在景点沿线,古村重要道路两旁装上古色古香路灯。丹阳市延陵镇九里村对季河桥和沸井进行加固和环境整治,建成了丁迁路九里段,新建了跨香草河上的公路桥,并依公路建成了商业街。徐州市铜山区利国村高标准建设开发总建筑面积为70000平方米的珍珠泉小区,妥善安置因矿山路拓宽,104国道改道及道旁绿化所拆迁400多户居民和居住困难户。

2008年,全省城市人口自来水普及率99.9%,城市用燃气普及率98.2%,城市污水处理率84.1%;城市园林绿化面积20万公顷。人均拥有道路面积20平方米,公共绿地面积13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6%。

到2008年底,省会南京城市人口接近600万人,苏、锡、常、徐四市人口均超过200万人,6个城市人口超过100万人,一大批县城与重点中心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初步形成与现代化进程相匹配,与产业布局相呼应,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核心,以中小城市为纽带,以小城镇为基础,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逐步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 fATeMJwFmqY3WnrcqQnVVDu+NNaaJIdNAWf0Dx9Q/au+ZAna0nuKzuLSSVQQyRW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