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共和国的政治发展主要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47年至1952年,是三党执政破裂到第三力量统治时期;第二个阶段是从1952年至1958年,是第四共和国从鼎盛期迅速走向衰亡的阶段。
拉马迪埃内阁生不逢时,内阁组成之时,经济、社会和国际形势都出现了问题。经济的恢复速度低于预期,通货膨胀严重。物价上涨但工资维持不变,引起人民的不满,自发的罢工运动此起彼伏。国际形势日趋紧张,苏联和英美在许多问题上磨擦不断,同时法国的殖民地又发生危机:印支战争爆发;马达加斯加也发生了起义。对于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法共和议会多数中的其他两大政党出现了分歧。虽然法共的部长们还能保持和其他政党的团结,但是法共的议员们却毫不客气地对政府持批评态度。首先在印度支那问题上,1947年3月22日,国民议会就增加印度支那战争的军费举行表决,虽然法共政府部长们(他们兼国民议会议员)投票赞成,但法共的议员们投了弃权票。
真正造成法共和其他两党决裂的是社会经济问题。面对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政府试图采取同时冻结物价和工资的做法,但在现实中冻结工资容易,冻结物价十分困难,民众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4月25日,雷诺汽车制造厂的工人举行了罢工。总工会在犹豫了一阵以后,也宣布支持罢工运动。5月4日,国民议会就这一问题展开辩论,拉马迪埃坚持要实行冻结工资的政策。表决时,法共的议员和部长一起投了反对票。拉马迪埃利用宪法中有关政府成员中只有总理需要国民议会批准的规定,认为自己具有自由任免部长的权力,于是以法共破坏内阁的团结,阻挠政府政策的贯彻为借口,将全部法共部长驱逐出政府。这一事件造成了三党联合执政的破裂。
法共最初认为这只是一次孤立的事件,三党联合执政的格局还没有变化。在法共1947年6月25日至28日举行的斯特拉斯堡代表大会上,还继续把自己称为“执政党”。然而国际和国内形势的进一步发展,使法共失去了重返政府的机会。当时谁也没有料到,法共再次入阁,已经是三十多年以后了。
国际形势的发展加剧了法国政坛的动荡。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国情咨文,鼓吹要“遏制”共产主义。6月,马歇尔提出了向欧洲提供经济援助的计划,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拒绝援助,和有意接受援助的西欧十六国,形成两个阵营。欧洲冷战格局的逐渐形成,也造成了欧洲各国内部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对立。当1947年9月,欧洲各国主要的共产党领导人聚首波兰召开大会的时候,法共认识到,它再也不能和资产阶级政府肩并肩地站在一起了。
法国国内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由于生活水平的下降,罢工规模迅速扩大,尤其在矿山和冶金行业最为集中,到11月达到一个高峰。加莱海峡省的煤矿工人罢工,11月15日的参加者仅有1500人,17日即爆炸式增加到20万人。 (12) 罢工得到了总工会和法共的支持,很快在一些地区激化为暴力冲突。马赛的市政府遭到冲击,市长挨了打,东南部一些城市也发生了示威者和警察的冲突。拉马迪埃被迫辞职,人民共和党的罗贝尔·舒曼(Robert Schuman)继任总理。12月9日,总工会宣布复工,斗争告一段落。
1947年的这场社会危机对法国政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首先,法共和其他两党彻底决裂,三党联合执政已经成为历史;其次,资产阶级利用其掌握的舆论工具,大造反对法共的舆论,使大部分求稳怕乱的法国人逐渐远离法共,法共失去了在抵抗运动中树立起来的威信;最后,政府多数派的政治重心向右翼偏移,人民共和党和社会党在离开法共后,逐渐向激进党和温和派靠拢。
还是在三党联合执政出现危机的时候,法国政坛诞生了一个新的政党,该政党的出现,改变了第四共和国以来原有的政党格局,并对以后的政治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1947年4月7日,戴高乐在斯特拉斯堡发起组织了“法兰西人民联盟”(Rassemblement du Peuple Français,简称RPF),这一新政党的目标是要改革政治制度的运作,修改宪法。由于该党为左翼政党所不容,所以它被认为是右翼的政党。然而该党建立后,发展迅速,成千上万不同政治观点、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参加进去,反映出戴高乐仍然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在1947年10月的市政选举中,法兰西人民联盟得到35%的选票,赢得了包括巴黎、马赛、里尔在内的17个大城市,43个三万人以上的城市和四分之一的九千人以上城市的胜利。在这样巨大胜利的鼓舞下,10月27日,戴高乐甚至提出了解散国民议会的要求。 (13)
面对法共的不合作和法兰西人民联盟咄咄逼人的态势,人民共和党和社会党逐渐与激进党及温和派联合,人们把这种既反对左翼的法共又反对右翼的法兰西人民联盟的新政治组合称为“第三力量”(la troisième force)。“第三力量”,简而言之就是中间力量。罗贝尔·舒曼政府的上台,标志着第三力量执政的开始。
第三力量是为了反对左翼的法共和右翼的法兰西人民联盟而走到一起的,这种联盟是脆弱的,因为他们的政治观点和主张存在着许多差异。在经济和社会问题上,社会党和人民共和党的观点比较接近,但同激进党和温和派就有分歧;在学校教育的世俗化问题上,社会党和激进党又比较接近,但人民共和党和其他政党就谈不到一起;在殖民地问题上,尤其是印度支那问题,多数派出现了分化,社会党和人民共和党的部分成员,希望能够适应形势的发展,及时调整政策,而激进党、温和派和大部分人民共和党成员,则要坚决保卫法兰西联邦。因此第三力量政府被迫经常做出一些妥协,难以做出决断。政府的寿命都不太长,但总理人选总是这么一些人,他们轮流坐庄。领导过第三力量政府的包括人民共和党的罗贝尔·舒曼和乔治·比多、激进党的安德雷·马利和亨利·戈伊、抵抗运动社会民主联盟的勒内·普列文等,其中激进党人亨利·戈伊曾领导了其中一届最长的内阁,为期13个月(1948年9月11日至1949年10月6日)。
第三力量政府虽然存在着种种政治上的弱点,但在经济建设上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使法国逐渐走出了1947年的阴影。第三力量政府继续贯彻三党联合执政时实行的一些经济政策,如国有化、经济计划化等,同时接受美国的援助计划。工业生产逐渐恢复至战前的水平,从1949年起外贸也出现了顺差。只是农业进展不大,通货膨胀也没有得到控制。同时在政治领域,它也有反对法共和反戴高乐的政策。法共的力量经过市政选举和1948年的共和国参议院选举后被削弱,在1949年的县级选举中,法兰西人民联盟同样没有取得预期的胜利。
在外交上,第三力量政府选择了亲西方的政策,加入西方阵营反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同时开始规划欧洲统一蓝图。1949年批准法国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1年,在舒曼的提议下,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普列文还提出了欧洲防务共同体的设想。但在处理殖民地问题上,第三力量政府显得无所作为,1949年印支战争扩展到整个半岛。
1951年是大选之年,1946年选出的国民议会到期了,需要换届。第三力量害怕法共和法兰西人民联盟在选举中取得胜利,就在选举法上大做文章。1951年5月9日,第三力量控制的国民议会通过了新的选举法,仍然坚持比例代表制的原则,但补充了一个“竞选联合”的程序。这个程序规定,如果两个以上的政党在选举八天之前宣布“竞选联合”,这些联合竞选的政党得票数可以相加,如果其中一个政党或几个联合竞选的政党相加的票数在该选区获绝对多数,这个党或联合的政党就可获得该选区的全部议员席位,席位再在这些政党间按得票的比例分配。如果在选举中,没有政党获得绝对多数,那么席位仍按得票比例分配。这一程序的设置明显是针对法共和戴高乐派的,因为这两党都不可能和其他政党结成竞选联盟。而且在法共和法兰西人民联盟有可能单独获得绝对多数选票的省份,选举法还规定不实行“竞选联合”,比如在巴黎地区的塞纳选区和塞纳-瓦兹选区,因为戴高乐派在巴黎势力不小,而法共在巴黎郊区拥有优势。
1951年6月17日的选举结果使第三力量保住了议会大多数,但席位要少于上一届,在627席中占了388席。 (14) 法共只得到101席,大大少于上届,但令人吃惊的是戴高乐领导的法兰西人民联盟得了117席。社会党和激进党的席位变化幅度不大。损失最惨重的是人民共和党,只获得88席,几乎丢失了一半议席,本来属于它的选票流向了戴高乐派。 (15) 因此第三力量政府尽管还能维持,但政治背景发生了变化。左派在国民议会中已不占多数,如果戴高乐派和激进党、温和派以及人民共和党结合在一起,足以组成一个保守的多数派。
第三力量政府延续了几届,这时来自左右两边的压力减轻了,戴高乐派已经不再提出改变制度。但第三力量内部的裂痕却加深了,社会党人越来越不愿意加入政府,承担政府的责任,1951年8月组建的普列文政府没有社会党人参加,社会党人只是表示支持政府。社会党与其他政党的冲突最后在学校教育世俗化问题上爆发。1951年9月,人民共和党议员夏尔·巴朗瑞等人提出一个议案,规定向所有学龄儿童提供每年每人3000法郎的补助,不管这些儿童上的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这就意味着一部分公共的开支将被用于教会势力占优势的私立学校,这被认为是对世俗化的一种反动。1951年9月11日,该法案在议会通过,投赞成票的有人民共和党、法兰西人民联盟,还有不少的激进党人,而社会党议员和法共议员站在一起投了反对票。危机发展到1952年1月7日,由于社会党的反对,政府被推翻,表明社会党成了政府反对派,标志着第三力量的解体。新上台的爱德加·富尔内阁虽然得到社会党人的支持,但只维持了40天,他的财政政策得不到温和派的支持。第三力量政府就此结束,第四共和国的历史进入了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