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以反法西斯阵营的胜利而告结束,法国经济面临重建的迫切任务,以工业生产为例,1944年的产量只有1938年的41%。 (1) 这次不存在能够得到德国赔款的幻想,全国团结一致,超越党派分歧,把重建作为头等重要的大事,在发展生产上达成了共识。直到1947年5月法共部长被逐出政府之前,罢工是很少见的。政府担当起领导经济工作的责任。光复初期,政府保留了维希时期建立的控制经济的机构,把解决能源、通货膨胀和投资三大问题作为当务之急,积极鼓励能源生产,为煤矿工人增加了工资,煤矿工人为祖国作出的贡献到处受到赞扬。财政部长勒内·普列文通过回笼货币和举债的措施试图控制通货膨胀,但收效甚微。同时为了筹款投资生产,法国不惜牺牲一些海外资产和黄金储备,此外,还派让·莫内去美国筹借经费。但是1945年生产进一步下滑。为了根本扭转经济的不利局面,法国政府采取了新的改革措施,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这些措施主要包括两方面:国有化和计划化。
还在法国解放之前,全国抵抗运动委员会在《共同纲领》中就提出要将垄断的生产资料收归国家。戴高乐在谴责大企业主反抗侵略者不力的同时,也考虑到国有化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有利于摆脱经济的困境,因此对国有化持赞成态度。这一时期的国有化实际上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4年秋刚解放时“自发”的国有化运动。主要集中在一些战争期间和德国实行“合作”的企业中,工人们直接施加压力,因此顺利得以实现。国家通过法令的形式将企业收归国有,包括雷诺汽车公司、格诺姆和罗讷飞机发动机厂、北方煤矿公司等。第二阶段的国有化是“立法国有化”,由议会通过的法律而实现。1944—1945年,国有化进展顺利,并未遭遇有力的反对,1946年以后,温和派对这项措施的批判日益增加,国有化势头开始减弱。
按行业划分,国有化在能源工业中实行得比较彻底:所有的煤矿联合成立了“法国煤炭公司”(Charbonnages de France,简称CDF);电力行业和煤气行业分别组成“法国电力公司”(Electricité de France,简称EDF)和“法国煤气公司”(Gaz de France,简称GDF)。在交通运输行业,国家先前已经建立了“法国铁路公司”(Société Nationale des Chemins de fer Français,简称SNCF,1937年)和大西洋轮船公司,现在又增设了“法国航空公司”(Air France,简称AF)和“巴黎公共交通专营公司”( Régie autonome des transports parisiens,简称RATP)。在金融行业,国有化扩展到法兰西银行和里昂信贷银行等四大主要存款银行,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没有进入国有化行列。在信息行业,国家控制了电台和法新社。冶金行业原先被列入国有化计划中,但未能实行。经历这一过程之后,法国摆脱了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模式,形成了国有经济和私有经济并存的混合经济。在国有企业部门,由于国家政策的引导,很快实现了现代化,对整个经济带来积极影响。
国家对经济发展制定计划并非战后法国的创新。早在1930年代经济危机期间,各派政治倾向不同的人士都提出过这种想法。在维希时期,一些着眼于经济现代化的专家甚至已经在1942年制定了一个为期十年的“国民装备计划”,由于时局的限制而未能实现。全国抵抗运动委员会在《共同纲领》中也提出:战后要实行经济计划化,作为“实现真正的经济和社会民主”的手段。因此,1946年1月建立的国家“计划总署”继承了这些遗产。
计划总署的第一任负责人是让·莫内,原为企业界人士,二战期间负责协调自由法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1947年1月,计划总署制定了第一个为期五年的“现代化和装备计划”,最初确定的实施的期限是1945—1950年,后配合马歇尔计划延长至1952年。计划确定了八个优先发展的部门:煤、电、钢铁、水泥、交通、农业机械、碳氢燃料和氮肥,并提出了具体的增长速度。计划是指导性的,并不具有强制性。政府使用传统的经济刺激手段来进行引导,如税收优惠、利息优惠、国家订货、奖励和补助等。计划并非否认市场经济,而是试图建立一种国家、雇主和工人之间的新型关系。计划对国家的约束在于确定财政预算、制定经济政策以及对国有企业提供指导性意见。从此以后,法国政府每隔五年左右,就会提出一个经济计划,通常交议会批准,形成了一项颇具法国特色的制度。
然而,法国经济的振兴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最大的困难是缺乏足够的资金。向美国进口原材料和设备造成美元奇缺。劳动力也极其匮乏,再加上每周四十小时工作制的恢复,问题更显得突出。虽然允许加班加点,但增加工作时间的同时也增加了加班工资的支出。此外,气候也不帮忙。与1940—1941年的冬天相似,1946—1947年的冬天是历史上最严寒的冬天之一,且缺少雨雪,影响了小麦的冬季播种,造成严重的歉收,这又增加了进口粮食的负担。为了摆脱困境,法国需要外界的援助。这时美国提出的马歇尔计划对法国克服困难实现重建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George Catlett Marshall)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第一次提出了资助欧洲重建的“欧洲复兴计划”。该计划不是简单的经济援助,它同时规定受援国之间有义务建立起一种持久的协作关系,建立一种共同的经济体系,实现货币的自由兑换。十四个西欧国家接受了这一援助计划,1948年4月,十四个西欧国家和美国、加拿大建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L'Organisation européenne de coopération économique,简称OECE),1950年建立了欧洲支付联盟(Union Européene des Paiements,简称UEP)。
美国对欧洲的经济援助大部分是无偿援助,每年由美国国会批准确定该年度的资助总额,然后在各受惠国中进行分配,另一部分资助直接用于购买美国的产品,受惠的企业可以用与美元等值的本国货币和政府进行结算。法国是这项计划受惠最多的国家之一,仅次于英国。1948年至1952年,法国共接受了26亿美元的资助,占马歇尔计划总额的五分之一,其中85%为无偿援助。 (2) 这笔资助由法兰西银行和国家以等值的本国货币转贷给国内的企业。
为了优先发展经济计划中的重点部门,法国政府于1948年1月建立了“现代化和装备基金”(Fond de Modernisation et d'Equipement,简称FME),基金由美国援助和国家贷款共同组成,其中美国援助占了大部分。以1949年为例,援助提供了“现代化和装备基金”80%的资金,而“现代化和装备基金”将94%的份额投入到煤炭(CDF)、电力(EDF)、煤气(GDF)和铁路(SNCF)四大支柱国企之中。 (3) 没有美国提供的石油和飞机,交通的恢复很可能要花更多的时间,没有美国的连续轧钢设备,冶金业的现代化进程就受到影响,马歇尔计划对法国战后的重建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重建工作在各种有利因素的推动下取得了成功。首先表现在生产的迅速恢复上。这次重建面临的困难比一战后要大,但生产恢复却要快得多。一战后,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花了六年时间,到1924年才得以实现,而这次重建的速度大大加快,工业生产1947年就恢复到了1938年的水平,1948年达到1938年产量的113%。煤炭产量1939年为2000万吨,1944年下降到1400万吨,1946年即达到2280万吨,超过了战前水平。 (4) 总体而言,法国的经济在1947年,已经基本恢复到1938年的水平,到1951年,就超过了战前经济形势最好的1929年的水平。 (5)
重建的成功还表现在一些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正在得到解决,不平衡带来的困难虽然还没有完全克服,但在1949年至1950年间已得到缓解。战后一个重要事实是实际工资的提高滞后于生产的发展。1947年春天,工资的实际购买力还不到1938年水平的三分之一。在这以后,工资的购买力有所增强,但上升的节奏相对仍然较慢,这是一个相对重视投资的时期,实际工资增加幅度较小和物价的上涨有很大关系。物价上涨首先是由于食品的短缺,随后取消了对能源和基础工业产品的财政补贴,又使工业价格指数上涨,1948年,物价上涨的幅度到达它的最大值,但也为它的逐步稳定创造了条件。在市场上由于取消补贴,真正的价格得到体现,在此基础上,1949年取消了消费资料的配给供应制,没有造成新的供需不平衡,也没有引起物价的上涨。物价从1950年起开始回落。为了保证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1950年设立了行业间最低保障工资(Salaire Minimum Interprofessionnel Garanti,简称SMIG),与物价挂钩。此外,外贸的平衡也在逐渐实现,1948年马歇尔计划使法国得到大量美元,弥补了进口美国产品时外汇的不足,随着生产恢复,法国的出口增加,到1950年几乎实现了外贸的平衡。出口的增加和法郎的逐步稳定也有一定的关系。在1939年至1949年这十年里,法郎对美元的汇率从1939年8月的37.8法郎兑换一美元,贬值为1949年9月的350法郎兑换一美元,几乎贬值了90%。但贬值以后,法郎相对恢复了稳定,350法郎兑换一美元的汇率一直维持到1958年。 (6)
因此,重建的成就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生产的迅速恢复和超越原来水平,二是一些经济不平衡问题得到初步控制。需要指出的是,这两方面的成绩不能同日而语。生产的强大增势在此后得到确立,不再有反复,而后一项成就仍然是十分有限的,是不巩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