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首位左翼总统

自1965年后,法国尚未进行过正常的总统换届选举。1969年的选举是由于戴高乐的辞职,1974年的选举则是由于蓬皮杜的去世,两次选举都显得仓促。1981年终于迎来了正常的总统换届选举,因此候选人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准备。这次选举左右两派都没有提出唯一候选人,右翼的法兰西民主联盟支持吉斯卡尔-德斯坦连任,法共则提出了自己的候选人乔治·马歇。但在保卫共和联盟和社会党内部,问题就稍微复杂一些。正统的戴高乐派米歇尔·德勃雷早在1980年6月就提出要参加竞选。但雅克·希拉克于1981年2月宣布自己将成为候选人,并得到保卫共和联盟多数的支持,而德勃雷却拒绝退出。社会党的米歇尔·罗卡尔于1980年10月宣布参选,但在11月8日密特朗宣布参选时,罗卡尔就撤回了自己的要求。为了减少候选人,这次选举提高了总统候选人资格的门槛,候选人需要500个各级当选者(议员、省议会议员、市长等)的签名支持,取代以前只要100名当选人签名的规定,当选人要来自30个省,以取代以前的10个省,这条规定将极右翼的勒庞和极左翼的克里文排除在候选人之外。尽管如此,仍有10名候选人角逐新总统。

4月26日的第一轮选举结束后,吉斯卡尔-德斯坦似乎仍有连任的希望,他获得了有效选票的28.3%,处在第二位的密特朗获选票25.8%,两人进入第二轮。希拉克和马歇分别获得了18%和15.3%的选票。 (1) 如果根据左右的分野,吉斯卡尔-德斯坦将战胜密特朗,然而历史的发展总是并非如此简单:希拉克宣布他会投吉斯卡尔-德斯坦的票,但他不会号召他的选民这样做;戴高乐派的另两个候选人加劳和德勃雷的态度也很暧昧,前者建议支持他的选民弃权,后者只是在口头上对吉斯卡尔-德斯坦表示支持。因此,人们估计有不少戴高乐派的选民在第二轮中转投了密特朗。结果吉斯卡尔-德斯坦在5月10日的第二轮选举中仅获得48.25%的有效选票,密特朗得票51.75%,当选法国的新总统。 (2)

密特朗的当选在战后法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是第五共和国第一位左翼总统,它标志着法国政治格局完成了从多元到“两极化”的重要转变,各派政治力量形成了动态的平衡,左右两翼的更替开始了良性循环,第五共和国的发展进入了成熟期。在获胜当晚,密特朗即表示“感受到了历史的重负、艰辛和伟大,只有全民团结一致才能承担时代提出的要求” (3)

左翼当选了总统,而国民议会仍然是右翼占据优势,于是密特朗解散了国民议会。新的国民议会选举于1981年的6月14日和21日进行。第一轮选举,有29.14%的选民弃权,许多人认为在选举总统的过程中已经表明了意向。保卫共和联盟和法兰西民主联盟获得42.9%的有效选票,社会党一党就获得了选票的38.02%,法共获16.13%,极左翼获1.25%。第二轮选举左翼配合默契,社会党获285席,一党就足以形成总数为490席的国民议会的绝对多数,法共获44席,保卫共和联盟获88席,法兰西民主联盟获62席。 (4)

社会党在议会选举中取得压倒性的胜利后,密特朗任命社会党的皮埃尔·莫鲁瓦(Pierre Mauroy)组成新政府。在43名内阁成员中有36人是社会党成员。这届内阁最引人注目的,是有四位法共人士入阁,他们是交通部长夏尔·费泰尔曼、健康部长雅克·拉里特、公共运作部长阿尼塞·勒波尔和职业培训部长马赛尔·里古。这是法共自1947年之后首次重返政府。尽管社会党并不需要法共的支持也完全能组成内阁,但密特朗此举既是对法共给予他的支持的回报,也是表明了团结左翼的决心。

莫鲁瓦的执政期大致可以分成两阶段,第一阶段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可以称作法国社会党进行的“社会主义的实验”。然而不利的政治经济环境迫使社会党放弃改革方针,于是转入第二阶段,实行一连串的紧缩政策。

第一阶段的改革措施体现了社会党照顾公共利益、改善社会福利的宗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是进一步推行国有化。1982年2月,将电气总公司、圣-戈班、佩施内-于吉纳-库尔曼、罗讷-普伦克和汤普森五家大工业集团和巴黎荷兰银行、苏伊士银行等近40家金融机构国有化。国家还通过控股等手段控制了其他一些大型工业企业;其次是实行去中央集权化,即权力下放。1982年3月通过的德费尔法将原属国家的一些管理职能转交给大区议会,省长改称共和国专员并将部分权力转给省议会议长;第三,推动社会和文化领域的改革。1981年10月通过的法律废除了死刑;1982年6月通过以城市建设和住房部长姓氏命名的吉约法,在房东和租户的关系上作了有利于租户的规定;1982年8月至12月通过一系列以劳工部长姓氏命名的奥卢法,增加了工人在企业中的权利;1981年11月通过的法案准许地方建立私营电台,随后1982年7月通过了有关广播电视的法律,重新组织管理机构,建立了有九人组成的“最高广播电视管理局”,九名成员分别由总统、国民议会议长和参议院议长任命;1982年10月通过的拉里特法,取消了在公共医院里设立的私营部门;最后是继续提高人民的福利水平。增加最低工资,增加家庭补助金和老年人最低补助金,普遍实行每年五星期带薪假期,退休年龄提前到60岁,每周工作时间降为39小时,同时保持工资不变。

尽管实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但是由于经济形势一直没有根本好转,人们逐渐丧失了对社会党的信心。从1981年的秋天起,就出现了困难的苗头:10月,法郎贬值3%;外贸赤字扩大;失业人数增加。1982年6月,法郎第二次贬值。莫鲁瓦政府的政策开始转向,采取紧缩措施,将物价和工资冻结至10月31日。这一转向导致密特朗和莫鲁瓦的支持率大幅度下降。

在1983年3月举行的市政选举中,右翼势力有所反弹。选举结束后,莫鲁瓦改组了政府,罗卡尔担任农业部长,爱蒂特·克莱松(Edith Cresson)担任外贸部长,同时实行法郎第三次贬值,推出第二个紧缩计划,旨在减少国家开支和财政赤字,增加国债和税收,此外加强控制外币兑换,放慢工资增加的速度。系列政策引起民众不满,游行示威活动不断,示威者涵盖了许多社会阶层:医生抗议医院改革;学生反对国家削减对私立学校的资助和修改进入大学第二阶段学习的条件;还有农民和警察。随后在1984年6月举行的欧洲议会选举中,左翼政党惨遭败绩。6月24日,巴黎爆发了至少100万人参加的盛大游行,反对打压私立教育的萨瓦里法。7月12日,莫鲁瓦政府被迫收回萨瓦里法。7月17日,莫鲁瓦辞职,洛朗·法比尤斯(Laurent Fabius)接替莫鲁瓦出任总理。

法比尤斯生于1946年,时年37岁,是当时法国历史上最年轻的一位总理。在新内阁中,法共没有入阁,社会党的部长也作了一些调整,皮埃尔·贝雷戈瓦(Pierre Bérégovoy)任经济部长。新内阁给人的最初印象是年轻而富有朝气,以“现代化和团结法国人”为口号,试图减弱党派色彩。但这一切并不足以恢复人们对政府的信心。物价的涨幅虽然有所控制,人们的购买力却仍不见提高,失业问题始终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同时,一系列突发事件困扰着法比尤斯政府,使它更显得无所作为。

在太平洋上的法国海外领地新喀里多尼亚,要求独立的运动在1984年底出现高潮,法国政府想建立“独立─协作”关系的计划遭到岛上占人口大多数的欧洲人及其同盟者的反对。1985年4月3日,由于对政府通过恢复比例代表制的选举法案不满,农业部长罗卡尔辞职。接着发生的“彩虹勇士”号事件使法比尤斯政府信誉扫地。7月10日,致力于环保的“绿色和平组织”旗舰——帆船“彩虹勇士”号在新西兰奥克兰港被人为放置的炸弹炸沉,船上一名摄影师身亡。在此之前,“彩虹勇士号”正准备出发抗议法国在南太平洋进行核试验。不久,有人揭露爆炸事件是法国情报机关所为,甚至可能得到法国国防部长埃尔尼的指使。法比尤斯政府开始矢口否认,在报界披露了事实真相后,埃尔尼和情报部门领导人被迫辞职,成为轰动世界的丑闻。因而当1986年的议会选举来临之际,民意测验一直显示右翼将在大选中获胜。但密特朗态度十分坚决,声明右翼即使获胜,他也不会辞职,而右翼领导人希拉克则表示,已经做好了与左翼总统共同治理法国的准备。

1986年3月的国民议会选举恢复采用了比例代表制的选举方法,一轮就决出胜负,结果右翼不出意料地在选举中赢得了多数:在总计573个席位中,保卫共和联盟获145席,法兰西民主联盟获129席,其他的右翼成员14席,共计288席。社会党和左翼激进派有215人当选,法共得35席,得票率不到10%。这次选举中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选举中长期表现不佳的极右翼国民阵线获得了35席,已经能和传统政党法共平起平坐了。 (5) 此后,极右政党成为法国政坛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保卫共和联盟、法兰西民主联盟及其盟友在议会中获得了简单多数,无须极右翼的支持即可组建多数派政府,3月18日,密特朗任命希拉克组阁。在第五共和国的历史上,首次出现了左翼总统和右翼总理共同执政的局面,对此宪法并未涉及,人们发明了一个新名词“共治”(Cohabitation)来表示这样的政治局面。这种局面对第五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是个考验,和总统不属一派的总理终于可以使宪法第20条“政府决定和领导国家的政治”和第21条“总理领导政府的行动”具有了实质性的意义。此后,法国政治史上又出现了两次左右“共治”。那么第五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基石——总统作为权力中心还能保持吗?从“共治”的实践来看,第五共和国制度具有较好的弹性,并没有造成政治危机。

希拉克建立了以保卫共和联盟成员为骨干的内阁班子,爱德华·巴拉迪尔(Edouard Balladur)以国务部长的头衔负责金融经济和私有化事务,是实际上的副总理。政府面临的当务之急是解决失业问题,为达此目的,希拉克希望将法国的经济摆脱国家的束缚,让它恢复原有的活力。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庞大的私有化计划,涉及圣-戈班、兴业银行、巴黎荷兰银行、电视一台等众多国企。他放开物价的控制,取消了对巨额财产的征税和解雇工人的行政批准手续。这些措施并非灵丹妙药,金融投机者和房地产商们获得了很大的利益,但是失业人数继续增加,人们的购买力仍旧不见提高,1987年秋天爆发的金融危机显现出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1986年底,希拉克政府同样被一系列突发事件所包围:9月发生了一连串起源于中东的恐怖主义袭击事件;12月中旬至次年1月中旬,铁路员工不断地罢工;11月和12月,大中学生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反对政府提出的大学改革计划,其中一位学生在冲突中丧生,使这次学生运动染上了悲剧色彩,政府最后被迫放弃改革计划;新喀里多尼亚的局势仍然不稳定,虽然1987年9月的全民公决中反独立派取得胜利,但双方的鸿沟无法弥补。就在1988年法国总统选举的前夕,新喀里多尼亚的一支宪兵队遭到袭击,四名宪兵被打死,27人被扣为人质,内政部长及政府的形象受到极大的损害。同时,密特朗利用左右共治的局面,以共和制度的保障者形象示人,逐渐恢复了声望,这一切对1988年的总统选举产生了微妙的影响。

在1988年的总统选举中,密特朗不顾72岁的高龄谋求连任,在候选人申请临近截止时宣布参选。作为密特朗的主要竞争对手,希拉克面临的形势并不乐观。在右翼阵营中,法兰西民主联盟也提出了自己的候选人雷蒙·巴尔,吉斯卡尔-德斯坦自觉当选无望,没有出来竞选。法共提出了新的候选人安德列·拉儒安尼,但人们预料他的得票率不会高,因此左翼阵营的力量相对集中。其他的候选人分别有国民阵线的勒庞、绿党和托派的几位人士等。

1988年4月24日第一轮选举后,密特朗得有效票34.09%,希拉克19.94%,雷蒙·巴尔为16.54%,勒庞为14.39%。5月8日第二轮选举,密特朗以54.01%的得票率战胜希拉克的45.98%当选,获得连任。 (6) 随后他任命米歇尔·罗卡尔担任总理。

在新的胜利鼓舞下,密特朗像1981年那样解散了国民议会。新的国民议会选举重新采用两轮多数选举法。在6月5日第一轮选举中,左翼的社会党获34.76%的选票,法共为11.32%。右翼的保卫共和联盟得19.18%的选票,法兰西民主联盟得18.49%,国民阵线9.65%。6月12日第二轮选举结果,在总共577个议席中,社会党和其他的非法共左翼得278席,法共得27席,法兰西民主联盟超过保卫共和联盟得130席,后者得128席,其他右翼13席,极右的国民阵线得1席。 (7) 如此社会党在议会中只是相对多数,它需要法共保持中立和某些中间派的支持才能在国民议会中占据优势。

选举结束后,罗卡尔正式走马上任。组成了包括49位成员的内阁,人数之多创下第五共和国的纪录。他的新内阁班子体现了一种党派开放的精神,半数成员不是社会党人,许多人是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如历史学家阿兰·德戈任法语国家部长,癌症专家莱昂·舒瓦尔森伯格任卫生部长。内阁向中右翼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有五名法兰西民主联盟的成员入阁,其中吉斯卡尔-德斯坦的好友让-皮埃尔·苏瓦松担任劳工部长。最重要的职位还是由社会党人占据,贝雷戈瓦任经济和财政部长,莱昂纳尔·若斯潘(Lionel Jospin)任教育部长。

当政之初,罗卡尔取得了两项政绩。首先是稳定了新喀里多尼亚的局势,6月26日在他的主持下,新喀里多尼亚对立的双方和法国政府签订了协议,同意在该海外领地建立三个省,各省都拥有省议会,全岛有领土代表大会。该协议交付法国全民公决。但法国人对这一问题并不十分感兴趣,公投有63%的人弃权,结果参加投票的80%表示赞同。 (8) 其次是12月议会通过法案,建立了“融入社会的最低收入救济金”制度(Revenu Minimun d'Insertion,简称RMI),每月给那些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居民发放2000法郎的救济金,促使他们能够融入社会生活中。

但在以后两年半的时间里,罗卡尔未能就恢复法国的经济和社会活力有更多的建树。他既不进行私有化,也不进行国有化,既不通过增加工资促进国内需求的发展,也不采取减少失业的措施。社会上的示威游行和罢工还是不断发生,如1989年9月至10月标致汽车厂的罢工、1990年巴黎郊区的骚乱,1990年11月学生的游行等。在这一时期,法国人的政治参与开始下降。首先是法国人历来相对不重视的欧洲议会选举,弃权率从1979年的39.2%,上升到1989年的51.11%。原先参与程度较高的地方选举和市政选举,弃权率也都到达创纪录的水平:1988年9月的地方选举为51%,1989年3月的市政选举为27.2%。 (9)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左右两派都无力解决经济问题,民众对政治失去了信心;另一方面,法国政坛不断爆出丑闻,如1988年密特朗的朋友因得到内部消息而在股票市场获利,1989年社会党用假发票为党集资,同年尼斯市长和里昂市长先后涉及金融案件等,这些丑闻沉重打击了各派政党的形象。

1991年的海湾战争使法国人的注意力暂时转移到国外。密特朗坚决支持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在“沙漠风暴”行动前夜,他发表演讲强调:“为了拯救和平,法国绝不会袖手旁观。” (10) 总统的言行得到了大部分法国人的支持,民意测验的支持率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海湾战争胜利后,密特朗认为这是更换总理的合适时机,于是在1991年5月15日,任命爱蒂特·克莱松为新总理。

克莱松是法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同时她的政府也是第五共和国历史上任期最短的政府,执政时间不到一年。法国人首先为第一次出现女总理而感到喜悦,但随后克莱松言辞尖刻、办事武断的作风越来越让公众反感,例如要将巴黎的一些行政机构迁到外省的做法遭到激烈的批评,威信直线下降。在1992年3月22日的大区选举中,社会党在法国本土只得到18.3%的有效选票,这是近四分之一世纪以来,社会党遭到的最惨重的失败,反对派在22个大区中掌握了20个大区的领导权。同一天的地方选举,又被右翼夺去了6个省的领导权,全部99个省中的76个省议会被右翼控制。 (11) 面对如此惨败,克莱松引咎辞职,密特朗任命皮埃尔·贝雷戈瓦为总理。

皮埃尔·贝雷戈瓦的政治经验较为丰富,在新的社会党建立之时就是密特朗的副手,1981年担任总统的秘书长,1982年起进入内阁,先后任社会事务部长与经济和财政部长,而且长期是总理职务的有力竞争者。然而此时距离1993年的国民议会选举时间仅有一年多时间,社会党要在短时间内从根本上扭转局面,几乎是不可能的。贝雷戈瓦上任之后,政治丑闻仍然不断出现。1992年6月,媒体揭露出用于输血的血浆受到污染,此事涉及多位社会党头面人物,前总理法比尤斯被法庭作为证人传讯。新进入政府班子的城市部长、企业家塔比由于企业经营中的非法活动受到法律追究。贝雷戈瓦本人也在一起无息贷款事件中受到牵连。失业情况并无好转,社会党威望一再下降。

在这样的气氛下,《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全民公决的前景也变得扑朔迷离。本来,法国是欧洲统一的发动机,促进欧洲统一似乎是左右两派已经形成的共识。因此进一步推进欧洲统一事业的马约,在法国通过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在国内经济形势恶化的情况下,人们对欧洲统一前景就自然生出几分担忧来。除了极左和极右翼对此一直持反对态度外,社会党内部以让-皮埃尔·舍韦内芒(Jean-Pierre Chevènement)为代表,保卫共和联盟以菲力浦·塞甘和帕斯瓜为代表,法兰西民主联盟以德维利埃为代表都有一部分人站在了马约的对立面。结果在1992年9月20日的全民公决中,《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仅以50.81%的支持率涉险通过。 (12)

因此,在1993年3月国民议会大选以前,结果已经没有悬念。但左翼的惨败仍然出乎许多人的意料。选举结果,法共赢得24个议席,社会党和其他左翼(总统多数派)只保留68个议席,比上届议会整整减少了214席。右翼共获得485席(保卫共和联盟242席,法兰西民主联盟207席,其他右翼36席),占国民议会总席位的84%, (13) 在法国政治生活的历史上,很少出现左右力量对比如此悬殊的议会选举结果。许多社会党的重要人物在选举中纷纷落马,其中包括前总理罗卡尔等。1993年5月1日,贝雷戈瓦自杀身亡。

第五共和国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二次“左右共治”局面。密特朗任命保卫共和联盟的爱德华·巴拉迪尔组阁。在这次“共治”中,由于密特朗身患癌症,1992年9月和1994年7月进行了两次手术,逐渐退居后台,右翼总理在国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巴拉迪尔政府只有29名成员,其中阿兰·朱佩(Alain Juppé)任外交部长。考虑到爱丽舍宫还存在着一位左翼总统,1995年的总统选举又将到来,这届政府没有长远的计划,主要是应付日常的事务,将自己的目标定在改善经济形势,恢复信心上。

在上台之初的几个月时间内,巴拉迪尔赢得了民心,他于1993年7月发行的公债取得巨大成功,募集到1100亿法郎的资金,8月初打击了对法郎的投机狂潮,12月在国际贸易的谈判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然而,从1993年底开始,巴拉迪尔政府又陷入了困境。经济虽然有所回升,但失业人数进一步增多,1993年底已经接近230万。 (14) 与此同时,政府通过的一项由地方行政向私立学校提供一定资助的法案,引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迫使政府撤回了该法案。几个星期以后,为了减少青年的失业率,政府建立一种名为“职业融入合同”(CIP)的救济制度,但由于低于最低保障工资而遭到指责,再次被迫撤回。随着总统选举的临近,右翼多数派内部出现了分裂,巴拉迪尔和希拉克的支持者互不相让,进一步增加了巴拉迪尔政府的困难。

1995年的总统选举,社会党的原第一书记莱昂纳尔·若斯潘脱颖而出,成为本党的候选人。右翼有希拉克和巴拉迪尔参选。在第一轮选举中,若斯潘出人意料地得到了23%的有效选票,位居第一,希拉克以20.8%的得票率紧随其后。第二轮选举,希拉克以得票52.6%的优势战胜若斯潘当选。 (15) 应该指出的是,社会党候选人虽然没有最后获胜,但输得并不难看,在第一轮的得票率甚至还超出了密特朗1981年竞选总统时的成绩,左翼的力量已经开始复苏。

密特朗卸任后,病情不断恶化,于1996年1月8日去世,享年79岁。作为第五共和国第一位任满两届的总统,他的政策一直伴随着争议。但人们不会忘记在他领导期间完成的一系列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大卢浮宫(1988年10月14日金字塔型门厅落成),拉德方斯大拱门(1989年7月西方七国首脑高峰会议举行之际落成),巴士底歌剧院(1989年7月13日,正值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之际落成),工业科学城的扩建(1985年球形电影院落成),阿拉伯世界学院(1987年),奥赛火车站改造成博物馆(完成于1987年),法国国家图书馆(现名弗朗索瓦·密特朗图书馆,1988年由密特朗倡议,1995年3月30日落成,密特朗出席了落成典礼,这是他最后一次公开露面)等。人们普遍认为:他的去世标志着法国一个时代的结束。 gF2ulbT8FwbX4xL1BiQxEvNMwQ3vGyeoFvN+pdwp0KNpIIYL+8VjNhCwk3gicDQ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