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戴高乐的继承者蓬皮杜

第五共和国的建立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和戴高乐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当戴高乐退出政治生活后,人们有理由提出这样的一些问题:没有了戴高乐,第五共和国还会继续存在吗?如果继任的是一位戴高乐派,可能没有问题,如果一位非戴高乐派的政治人物上台,甚至一位戴高乐的前政敌上台,它还会继续存在吗?戴高乐以后至20世纪末的四位继任总统对此做出了回答:蓬皮杜和希拉克(Jacques Chirac)是戴高乐派的继承者,吉斯卡尔-德斯坦不是戴高乐派,但可以说是戴高乐的长期盟友,密特朗则始终处在戴高乐的对立面,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对第五共和国政治制度持否定态度,然而他们都保持了第五共和国制度的延续性。

戴高乐辞职后,根据宪法规定,由参议院议长阿兰·波埃(Alain Poher)代行总统之职,顾夫·德姆维尔政府作为看守政府,负责日常事务和组织新的总统选举。

蓬皮杜1月在罗马的表态已经提前把自己放上了总统候选人的位置,他得到更名为“保卫共和国民主人士联盟”(Union des Démocrates pour la République,简称仍为UDR)的戴高乐派和吉斯卡尔-德斯坦的独立共和党人的支持,同时一部分中间派也站在他一边。代理总统波埃同样宣布参选,他的支持成分比较复杂,其中有反戴高乐派的右派,有农民独立派全国中心等中间派的部分成员,有部分社会党人。其他的候选人还包括法共的雅克·杜克洛、社会党的德费尔、统一社会党的米歇尔·罗卡尔(Michel Rocard)和极左派的阿兰·克里文。弗朗索瓦·密特朗在这次总统选举中缺席,这是因为他在“五月风暴”中的过火表现,使他的支持者锐减。

第一轮总统选举在1969年的6月1日举行,蓬皮杜和波埃分别获得了44.47%和23.31%的选票进入第二轮。法共号召选民弃权,因此第二轮选举弃权率高达31.15%,结果蓬皮杜以58.21%的有效选票战胜波埃的41.79%当选总统。 (27)

蓬皮杜上任后,任命雅克·沙邦-戴尔马出任总理。沙邦-戴尔马是戴高乐派的重要人物,参加过抵抗运动,参与领导了巴黎的解放,1946年当选为议员,1947年任波尔多市长,在第四共和国时期曾三度出任政府部长,1958年当选为国民议会议长。蓬皮杜挑选他任总理是为了笼络老资格戴高乐派的人心。沙邦-戴尔马上台后表示,他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但同时又要有开放性和创新,着眼于未来,要建立一个“新社会”(la Nouvelle Société)。在政府中,他挑选了一些老资格的戴高乐派担任重要职务,如米歇尔·德勃雷任国防部长,莫里斯·舒曼任外交部长,同时也容纳了其他党派的成员,如吉斯卡尔-德斯坦重返财政部长之职,勒内·普列文任司法部长等。

沙邦-戴尔马“新社会”政纲的基点是要通过扩大参与,调和国家、劳工和雇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契约政策”。在工资层面,一方面根据总统的提议,工资实行“月薪化”,另一方面将以前的“最低保障工资”(SMIG)改为“最低增长工资”(SMIC),最低工资不仅和物价挂钩,而且和整个经济形势挂钩。政治方面,打算下放中央政府的权力,扩大地方政府的职能。这些措施的改革力度不大,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比如1969—1970年先后开设了63座新大学,部分满足了青年入学深造的期望,将士兵服役的期限自16个月减至12个月,也对青年有利。但这些措施的改良主义的性质引起了总统周围保守的顾问们的不安,尤其当总理想要使“法国广播电视署”私有化时,加深了总理和总统的分歧。

1971—1972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使沙邦-戴尔马的形象和地位受到损害,首先是系列金融案件将戴高乐派的一些议员和前议员送上了被告席,然后在1972年初,总理本人也因偷税漏税案被起诉。接着,1972年4月23日,蓬皮杜总统决定将同意接纳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的计划提交全民公决,结果并不令人满意:赞成票为有效票的68%,方案获得通过,但是有40%的公民弃权,有7%的无效票,实际赞成者不足全体选民的40%。 (28) 蓬皮杜将这次全民公决的不成功归罪于总理动员乏力。因此,尽管沙邦-戴尔马在5月24日通过了国民议会的信任投票,蓬皮杜考虑到即将到来的1973年议会选举,还是将他撤换了。

7月5日,蓬皮杜任命皮埃尔·梅斯梅尔为总理。梅斯梅尔是自由法国的老战士,曾任戴高乐政府的国防部长,是传统的戴高乐派。他担任总理意味着政府向保守主义者屈服,也表明总统权威的加强,梅斯梅尔相对蓬皮杜来说缺乏政治上的光芒,没有前任总理那样的威望。他将一些较为保守的戴高乐派人士招入政府中,主要使命是保证议会多数派在新的国民议会选举中获胜。

为了准备1973年的选举,左派这次空前团结起来。早在1964年,接替多列士的法共总书记瓦尔德克·罗塞(Waldeck Rochet)即准备与社会党走向政治上的团结。“五月风暴”以后,乔治·马歇(Georges Marchais)取代罗塞担任总书记,继续为实现左派的联合进行努力。此时的社会党进行了重大改组。1969年7月,社会党(工人国际法国支部)与阿兰·萨瓦里(Alain Savary)领导的“左派革新俱乐部联盟”(L'Union des clubs pour le renouveau de la gauche,简称UCRG)和让·波贝伦(Jean Poperen )领导的“社会主义俱乐部组织联盟”(L'Union des groupes et clubs socialistes,简称UGCS)实现合并建立了新“社会党”,不再使用“工人国际法国支部”的副名,从1946年起一直担任社会党总书记的摩勒让位于萨瓦里,由后者担任党魁。1971年6月,新“社会党”进一步和密特朗领导的“共和制度公会”合并,正式创建了在法国政坛活跃至今的社会党(Parti Socialiste,简称PS)。在德费尔等工人国际法国支部元老的支持下,密特朗担负起政党的领导责任。准备和法共实现政治上的合作。于是,经过会谈,1972年6月27日,法共和社会党的代表签署了《共同执政纲领》(programme commun de gouvernement),结成政治联盟。

新一届国民议会选举于1973年3月举行,议会多数派获得了胜利。其中,“保卫共和国民主人士联盟”及其盟友在全部490个议席中获得了268席,形成了绝对多数。社会党和左派激进运动获得102席,法共获得73席。在本次选举中,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中间势力发生了分裂,向左右两翼靠拢。支持左翼的“改革联盟”(Mouvement réformateur)获得34席,而倾向于戴高乐派的“中间派联盟”(Union centriste)获得了30席。 (29) 法国史学界一般认为,从此,第五共和国的政治力量开始出现了“两极化”(bipolarisation)趋势,成为战后法国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 (30)

蓬皮杜邀请梅斯梅尔再度组阁。这届政府由于德勃雷、舒曼、普列文等经验丰富的政治家离去和补充了吉斯卡尔-德斯坦的追随者波尼亚托夫斯基等较为保守的人士,更显出它的右倾色彩和蓬皮杜的个人影响,同时也使得这届政府显得碌碌无为。唯一试图进行的改革,来自总统的一个设想。蓬皮杜试图通过修改宪法,将总统任期从七年缩短为五年。这次他并没有直接诉诸全民公决,而是按照宪法,先由两院分别通过,然后再由两院联席会议的五分之三的多数通过,最后付诸全民公决。尽管两院分别以多数通过了修正案,但蓬皮杜从趋势预见到无法在两院的联席会议上得到足够的多数,就撤回了这个方案。

这时社会和经济的形势开始出现波动。1973年,中学生起来反对修改学生服兵役暂缓期的法案,大学生风闻大学第一阶段的学制要进行修改,也掀起了抗议的浪潮,“五月风暴”中的学生极左运动死灰复燃。与此同时,工人的罢工斗争也此起彼伏。最有象征意义的是贝尚松的里普钟表厂工人占领工厂,要求自己管理企业。有些地方还出现反对扩大军事基地的斗争。雪上加霜的是,从1973年10月起,由于中东战争的爆发,石油价格猛涨,法国经济受到重大冲击。尽管经济尚未停止增长,但增速明显放慢,与之相伴随的是通货膨胀加剧。

政府面对严峻的形势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威信下挫。1974年2月28日,梅斯梅尔辞职,改组成立他的第三届政府。在本届政府中,雅克·希拉克被任命为内政部长。

正在这样的困难时期,总统的健康出现了问题。蓬皮杜被查出患上了不治的血液病,尽管政府对外封锁了消息,但由于病情日益严重,总统不得不减少活动。1974年3月27日,蓬皮杜主持了最后一次内阁会议。6天以后的4月2日22时,电视台突然中断正常的播出,向法国人民宣告:“共和国总统先生去世了。”蓬皮杜任期未满即溘然长逝,法国政坛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TkLLUeEM7hg8RNcItFMvzAtAJLNXYpuCFdZnVrg1FDHHoHiLgaF53YuElSfzl9m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