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戈贝尔去世后,墨洛温王权丧失了主心骨。王位接连传到早逝的国王手中。克洛维二世23岁,西吉贝尔特27岁,其他国王甚至活不过20岁。王权式微产生了众多后果。首先,宫相擅权;其次,地方独立性增强(阿基坦、普罗旺斯、布列塔尼)。王国也随着达戈贝尔的去世分崩离析,分裂为纽斯特里亚、勃艮第、奥斯特拉西亚三个王国。在达戈贝尔死后,王国面临了漫长的政治危机,其主要的源头有三:地方主义、贵族和宫相。纽斯特里亚-勃艮第与奥斯特拉西亚爆发了冲突。而在地方,贵族自身的政治组织正羽翼丰满,逐步将国王授予他们的权力私有化。宫相则以“法兰克人王国”(regnum Francorum)的名义代理朝政。
墨洛温王朝末期的几位国王,从提奥德里克三世到希尔德里克三世(大约是673到751年)的国王被称为“懒王”(Rois fainéants,fai-néant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无所作为”)。如后来的查理大帝传记作家艾因哈德所评价的,墨洛温王朝后期的国王有名无实,任由宫相摆布。王国的财政收入,大部分也是由宫相支配。艾因哈德的这些说法,无疑有其政治动机,最显而易见的,就是描绘一幅墨洛温王朝衰败堕落的场景,从而为丕平篡位提供合法性的依据。事实上,墨洛温王朝末期王权衰落有其现实原因,即大部分国王都英年早逝,导致了众多王位继承争端。同时,由于财政大权被宫相掌握,他们难以阻止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与贵族抗衡。税收凋敝,铸币也不再继续。国王于是开始将王室特权交给私人,教会和修道院也从中分到了一杯羹。王权的分割、出让也催生了封建制度的早期雏形。国王和贵族均开始培植依附于自己的人。在8世纪,这些人有了附庸的称呼。大贵族赠予他们土地,换取他们的效忠。
最终从墨洛温家族手中夺过王权的,是丕平家族。丕平家族自兰登丕平或者老丕平(639年去世)世代开始活跃在政治舞台。这是一个贵族大家族,在默兹河中游拥有庞大的地产。通过联姻、修建修道院等措施,发展出了丕平家族为中心的贵族政治派系。662年,丕平家族的格里莫阿尔德(Grimoald,奥斯特拉西亚宫相)曾试图篡位。他剪去了墨洛温家族继承人的头发,拥立自己的儿子希尔德贝尔特,但在纽斯特里亚宫相埃布罗安的阻挠之下最终以失败告终。随后的丕平二世(赫斯塔尔的丕平)在埃布罗安去世后,于687年在特尔特里(Tertry)击败了纽斯特里亚-勃艮第联军,为篡位不成而被暗杀的叔父格里莫阿尔德报了仇,也扫除了篡位的主要障碍。在丕平二世的时期,墨洛温王朝表面上重新统一,但实际的权力却完全落于宫相手中。宫相甚至以元首(princeps)自居。
714年,丕平二世去世,接替他的是私生子查理·马特。查理·马特将军事服务与封赏结合起来,军事服务和效忠换取封地的做法预示了未来的封建制。以此,查理·马特组建起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在平定纽斯特里亚的反抗后,开始了对外征服。受阿基坦伯爵厄德(Eudes)的请求,查理率军迎击阿卜杜勒·拉赫曼领导的阿拉伯军队。732年10月25日,取得著名的普瓦捷大捷。在查理·马特的率领下,法兰克人的军队一路往南,重新将势力范围扩展到了地中海。此时,丕平家族的权势已经无人可挡。746年,查理·马特之子矮子丕平排挤了哥哥卡洛曼。751年,他致信教皇扎迦利(Zacharias),得到了教皇的支持,正式篡位称王。一个富有传奇开端的王朝,就这样寿终正寝了。
[1] Claude Gauvard,La France au Moyen Âge du Ⅴ e au ⅩⅤ e siècle,Paris:PUF,p.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