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摘要

当咨访双方有了较为充分的焦点后,就要向唤出过程过渡了。先来唤出当事人对于干预目标的动机,然后再进一步地制定出具体详细的改变方案。在CBT中,这种过渡工作包括:从业者分享基于诊断的个案概念化,并就认知行为模型做心理教育(Beck,2011);或者围绕着问题进行阐释与说明,包括症状、引发因素以及对当事人生活的影响(Papworth,Marrinan,Martin,Keegan,& Chaddock,2013)。而在MI-CBT中,只要引导当事人充分聚焦在干预目标和循证方法上就可以了,不见得非要给出官方诊断。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引导当事人辨识出自己的症状及其引发因素,其实也就无须使用“重性抑郁障碍”这种诊断标签了。而围绕着问题进行说明,虽说能避开诊断标签,并聚焦在症状与引发因素上,但还是没有将潜在的干预目标涵盖进来,也没有去把握可以提升当事人希望与乐观的契机。当然,对于有些当事人而言,获知自己的诊断结果也许会更好,能有助于他们常态化自己的问题,而且既然“存在诊断”似乎也就意味着“存在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MI-CBT中,我们会通过做摘要来过渡到唤出过程之中。这个摘要会体现出评估与概念化的内容,并以一个关键问题收尾,即询问当事人在了解了这些信息后,打算/准备怎么做。例如:

咱们刚才谈到了,很多不利于你减肥的情况。想到减肥,你会心情低落,这让你更容易躺着,更少去运动。当心情低落时,你会吃得更多。而你家在休闲娱乐时,不健康的食品也常会出现。所以你在考虑,如何找到一项既有趣又能燃烧卡路里的运动,怎样管理那些容易让自己心情低落的想法与感受,以及如何能让家人更好地支持你,而不是数落和唠叨。”

做完这个摘要后,我们会跟上一个关键问题,旨在询问下一步治疗计划:“那你觉得,下一步可以怎么做呢?”或者替代性的做法是,如下一节所示,我们也可以使用一个开放式问题来收尾,旨在引出改变语句:“那假如你找到了一项自己喜爱的运动,你觉得会带来哪些积极的变化呢?”

从业者可以考虑使用一张图表来记录那些备选的干预目标(Miller,2004)。有些从业者喜欢在整个会谈中一直做笔记,但我们发现这可能也会造成从业者的分心,无法专注于谈话过程。相对地,或许从业者可以在做摘要时再来填写相应的图表(见“会谈工作表3–4” )。例如在图3–1中,玛丽在“饮食”和“活动”上做了不健康的选择,这些是要干预的目标行为,而相应的引发因素则在方框中予以记录。后续的治疗计划,将处理那些首要的引发因素。有些从业者喜欢将所有的引发因素全部记录在一张图表中,而另一些从业者则认为,将有利的促进因素和不利的阻碍因素区别出来,各自记录在单独的一张图表中可能更有帮助。

图3–1 聚焦的例子:摘要总结出玛丽的干预目标 r8NMnEtIvimBmKN5gzE3HCzFlSPrWi0NOfWjrPva1c+k4C4T/RflFevX7FN6y3E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