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成了初始阶段的工作后(建立了治疗联盟、理解了当事人的矛盾心态、选择了治疗的焦点、培养了动机并且就“参加会谈”做了计划方案),从业者接下来就要对评估、个案概念化以及治疗计划加以细化和完善了,即便此时的当事人可能还是会对改变感到矛盾。在本章中,我们会基于MI的四个基本过程,来探讨评估、个案概念化及治疗计划的制订。同样,这些工作既可以安排在一次会谈中进行,也可以放在若干次会谈中展开,因为正如前面所述,这四个过程不一定就是依次循序进行的,也可能会出现交叉与重叠。从业者可能更倾向的是,不放在会谈中分析评估时所收集到的这些信息,而是安排在会谈以外再来进行,因为这样不但时间上更宽裕,而且也可以先跟自己的督导或团队做探讨,然后等下次会谈时再跟当事人商讨治疗的计划与方案。那如果是这样安排的话,我们就要在一次会谈中完成评估与初步的个案概念化,并继续培养当事人参与治疗的动机;然后,等下一次会谈时,我们才会和当事人讨论具体的治疗计划,同时继续促进着他们的参与(导进)。
CBT的初始评估,旨在收集足够的信息,从而合作性地制订治疗计划。所以我们要认识到,这是一个咨访双方彼此分享信息并且可能对计划做出调整的持续性过程。在传统的认知模型中(Beck,2011,pp. 29–39),是情境与事件引发了自动思维,然后又是自动思维导致了情绪、行为以及生理上的反应。而这些反应又会反过来继续引发负面的自动思维,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使问题维持下去。自动思维框定了一个人对情境的建构,并决定着这个人的反应;自动思维,又受信念的影响,包括核心信念和中间信念(态度、规则及假设)。所以,CBT的评估旨在详细解析这种循环中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恶性循环的打破,则会通过当事人学习面对相应的情境时怎样更具适应性地(也是更切合实际地)思考和行动,继而使那些驱动自动思维和后续反应的信念也得以改变。相对而言,强调行为激活的CBT则是通过帮助当事人开展感到愉快或提升胜任感的活动,来减少回避并打破造成负面情绪的循环(Martell,Dimidjian,& Herman-Dunn,2010,p. 197)。所以,该形式CBT的评估与治疗计划会针对当事人每天与每周的日常作息进行分析,并探讨这些活动模式和治疗目标之间的关系及影响。
CBT的诸多方法也都会用到行为功能分析(Martell et al.,2010,pp. 64–69;Miller,Moyers,Arciniega,Ernst,& Forcehimes,2005;Naar-King et al.,2016;Parsons,Golub,Rosof,& Holder,2007)。这种功能性评估旨在理解目标行为的前因
(antecedents)与后果(consequences),或者基于五个W——为什么(why)、是什么(what)、在何处(where)、在何时(when)以及都有谁(who),来理解问题和症状。例如,可能是一些特定的地点、人物或一天中的某个时刻引发了当事人的饮酒、吃东西、抑郁心情或者是没有按时服药。另外,也可能是一些想法、感受、行为或者生理症状出现在了目标行为(或负面情绪)之前或者之后。所以,我们务必针对目标行为去分析“做”与“回避”的前因和后果(比如“做”会体验到痛苦;“回避”会体验到压力缓解)。一旦我们理解了当事人行为的前因与后果,就可以继续探索他们的优势与资源了,从而基于这些资源发展出一套量体裁衣的治疗计划/改变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