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秉持精神层面的四个要素外,MI还会基于导进(engaging)、聚焦(focusing)、唤出(evoking)、计划(planning)四个基本过程来展开。这四个过程可以有所重叠,也不必非要循序展开;而且,这四个过程也可能在每一次的会谈中全部都出现。我们将在后文中讨论,当从业者以MI-CBT的整合取向进行工作时,这些过程是怎样与CBT的各种成分相结合做展开的。所以,我们就可以借助这些过程来考虑某一次的会谈该如何去组织和进行。
在 导进 过程中,从业者与当事人建立融洽、信任的关系,理解当事人的困境、难处及矛盾心态。这个人为什么在考虑改变?抑或这个人为什么不考虑改变?是什么阻碍了改变?导进是建立治疗联盟的过程。虽说良好的联盟是任何干预的基础所在,而且在CBT的文献中也反复提到了这一点,但究竟从业者的哪些沟通行为对于促进联盟及修复关系而言是必要的就鲜有详述了,而MI则详细、明确、具体地阐明了这些行为。
在 聚焦 过程中,从业者与当事人就会谈的方向与目标逐渐达成清晰一致的共识。一般而言,这个方向及其相关的一些目标都是关于“改变行为”的。但也有例外。比如,会谈的焦点可以是关于“某种选择”(如要不要谅解、是否要换工作),或者还可以是关于“某种内在的历程”(如耐受、接纳)。聚焦过程不只是在设定议题或计划治疗方案,从而形成一张目标或任务的清单;聚焦过程更是一种共同决定谈话范畴的合作过程,在这个范畴中既包括了目标与任务,也会有双方的感想与体会,以及关切和在意的内容。
在 唤出 过程中,从业者汲取当事人自己的倾向改变的话语,从而让当事人自己来主张改变,而不是由从业者越俎代庖替他们去主张。在这个过程中,从业者培养了当事人针对目标行为/焦点问题做改变的内部动机。MI的相应做法是,从业者引出当事人的改变语句(change talk),并通过“反映性倾听”及“肯定”的回应来予以强化。因为驱动着一个人做出改变的,正是他自己对于改变的愿望、能力、理由或需要,而不是源自外在其他人的相关主张。这一点是MI的核心所在,同时也与CBT息息相关。通常,从业者会就一些治疗方法/成分讲述原理,说明相应的技巧及家庭作业为什么重要,和/或强调现有想法与行为的负面后果。然而,相比被别人告知的内容,大多数人会更倾向相信自己所讲的话。
从业者有一种“要帮你改好”的本能倾向——去矫正自己认为的当事人的缺陷认知或不良决策,还会在对方并未征询意见和忠告时,就提前主动地给出建议;而唤出,则与这种本能的倾向正相反。威廉·R. 米勒与斯蒂芬·罗尼克(2002,2012)将这种“要帮你改好”的现象称为 翻正反射 (righting reflex),即人们想去纠正所知觉到的错误事物的一种倾向。该倾向往往体现为——时机未到、过早转入的问题解决与提供建议——这反而阻碍了当事人去主动地参与自己的治疗过程,造成某种形式的脱离(例如,当事人出现反对改变的话语、不做家庭作业)。所以,对于CBT的从业者们而言,这是一个两难的困境,因为他们通常会先针对问题与障碍做心理教育,然后训练相应的技巧,这都是CBT的关键成分。而当事人改变的动机,则是由“觉得这个改变对自己有多重要”以及“觉得有多大的信心能够做到”两个方面共同决定的。MI的技术会同时兼顾这两个方面,所以从业者即便是在分享信息(如心理教育)或教授技巧,使用MI的技术也可以着重并支持当事人自己的改变动机。
如果我们把矛盾心态比作在“做出改变”与“维持现状”之间处于平衡状态的天平,那么当该天平开始朝着改变的一端倾斜时, 计划 过程就要开始了。这时,谈话就自然过渡到关于改变的决心/承诺以及行动的方案选项上了。威廉·R. 米勒与斯蒂芬·罗尼克(2012)认为,计划过程中还包含了改变方案的执行过程、改变(即CBT中的目标行为)的落实过程以及维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