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上通常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处于老龄化社会阶段。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33%,表明我国于21世纪初已步入老龄化社会。随着老年人口规模的扩大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经济、文化和政策对老年人口队列的影响加深,老年群体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复杂化。高龄化趋势的加重对养老、医疗和老年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差异也要求因地制宜地开展老年社会工作。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为标题设立章节,把“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等,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明确提出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健全婴幼儿发展政策、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等重要举措。2021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以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着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积极培育银发经济、强化老龄工作保障和加强组织实施等为抓手进行部署。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将推动养老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与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作为两条主线。这些政策对开展老年社会工作做出了方向指导,提供了政策支撑。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上升了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上升了4.63个百分点。从2000年到201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提高了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提高了1.91个百分点(见表2-1)。因此,与上个10年相比,近10年老年人口比例上升的百分点分别提高了2.51和2.72,这意味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2020年,我国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总人口的17.9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这是第一次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超过了0~14岁少年儿童人口数量,这也意味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表2-1 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和比例
资料来源:人口比例出自《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第9页“历次普查人口年龄构成”。2000年、2010年、2020年人口数量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统计数据中的普查数据计算而来;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人口数量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第4页“历次普查全国人口”计算而来。
老年人口比例正在加速增长,年平均增长速度从1982-1990年的1.61%上升到2010-2020年的4.29%,预示着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比较美国、德国、日本、中国的65岁及以上人口占各国总人口比例的变化情况可以发现,美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从7%提高到14%用了72年,德国用了40年,日本用了24年
,而中国仅用了21年,可见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更快。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整体老化趋势在不断加剧,整体老化(即人口平均年龄增长)速度在1990-2000年间达到最高,为1.21%,此后开始下降,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该数据分别为1.06%,0.72%,虽然速度有一定下降,但整体老化的方向不会改变
。
随着医疗技术进步、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在老年人口数量增长的同时,高龄老年人口也不断增加,老年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高龄化趋势。2000-2020年,低龄(60~69岁)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下降,从2000年的58.84%下降到2020年的55.83%,下降了3.01个百分点;中龄(70~79岁)老年人口比重先升后降,相对平稳;高龄(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逐步上升,增长速度较快,从2000年的9.23%上升到2020年的13.56%,增长了4.33个百分点(见表2-2)。这表明,老年人口金字塔的底部持续收缩,而顶部及中部呈扩大趋势。有研究预测了我国21世纪高龄老年人口的变动趋势:高龄老年人口数量整体上呈现增长态势,预测2035年、2050年、2065年我国高龄老年人口数量分别可达约6100万人、超1.1亿人、近1.27亿人,这使得我国未来一个时期将持续保有世界上最大的高龄老年人口规模,亦使得我国未来一个时期人口老龄化与人口高龄化的两重波浪式演进相交织
。
表2-2 2000-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年龄构成状况
资料来源:2000年和2010年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统计数据中的普查数据计算而来;2020年数据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数据计算而来。
在2000年、2010年、2020年的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我国60岁及以上女性老年人口比例均高于男性老年人口,其中,2000年高2.48个百分点,2010年高1.98个百分点,2020年高3.5个百分点(见表2-3)。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影响两性人口数量和比例的重要因素,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死亡率持续下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持续上升,且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高于男性。这就意味着同年出生的一批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比重逐渐减小,性别比逐渐下降,使老年人口中女性人口的数量明显多于男性。平均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异奠定了老年人口性别比相对偏低的基础,导致我国老年人口的性别结构呈现出“老龄人口女性化”的特征。在21世纪前半叶,女性老年人口的增速要快于男性老年人口,老年人口性别结构的失衡会加剧,预计到2050年,女性老年人口将比男性老年人口多出4200万人
。
表2-3 2000-202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构成状况
资料来源:2000年和2010年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统计数据中的普查数据计算而来;2020年数据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数据计算而来。
尽管从历史上看,城市人口生育率大大低于农村人口生育率,但是由于存在大量省内或跨省的从乡村向城镇的人口流动,最终我国乡村的老龄化水平明显高于城镇的老龄化水平
。从全国整体情况来看,2020年城镇人口中老年人口比例为15.85%,乡村人口中老年人口比例为23.81%,相当于在乡村约每4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乡村老年人口占比高出城镇7.96个百分点(见表2-4)。女性老年人口比例略高于男性,且乡村差距大于城镇差距。一般来说,经济相对发达的城镇生育率低、平均预期寿命长,老龄化水平更高。但由于我国存在大量的流动人口,因而出现了人口老龄化水平的城乡倒置,即相对欠发达的乡村地区老龄化水平更高。
表2-4 2000-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城乡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统计数据中的普查数据计算而来。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为2.6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约为1.9亿人。在全国3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中,有16个省份的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了500万人,其中,有6个省份的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了1000万人。规模庞大的老年人口是老年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老年社会工作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与技巧可以有针对性地满足老年群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妇女总和生育率持续下降(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
。自2016年开始实施“全面两孩”生育政策以来,年人口增长量未如预期大幅增长,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由2000-2010年的0.57%降低到2010-2020年的0.53%,而老年人口比例迅速上升,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总体上来看,我国人口正处在从正增长向负增长变化的转折点,未来面临的将是长期的人口负增长,人口老龄化也将继续“跑步前进”。明显加快的老龄化进程要求不能将注意力都集中在与年龄有关的衰弱和丧失上。老年社会工作可以运用优势视角看待老年群体,从增能赋权的角度重新审视老年群体的优势和需要,积极挖掘社会资源,倡导社会参与,鼓励老年群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按个人的意愿、需求和能力参与社会生活。
2020年,我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2.54%。在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高龄老年人口占比在2000年为9.23%,2010年增至11.82%,2020年已达到13.56%,老年人口高龄化现象日益凸显。与此同时,低龄老年人口仍占多数,但比重缓慢下降。2020年,60~69岁低龄老年人口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55.83%,与2010年差异不大,比2000年下降约3个百分点。高龄老年人口的绝对规模也在不断攀升,2020年已达到3580万人。随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在未来也将更加显著。相比低龄老年人,高龄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和医疗服务利用方面有更高的需求,且更可能面临疾病、丧偶、贫困等挑战
。老年社会工作可以满足高龄老年人复杂的健康照料需求,特别是在预防性健康照料、日常保健、慢性病管理、长期照顾等方面。老年社会工作可以运用相对成熟的理论方法、实务技巧、各类社会资源和社会关系网络增强高龄老年群体的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
老年人口的规模及其增速存在较大城乡差异。2000年,城镇有0.44亿老年人口,乡村有0.86亿老年人口;2010年,城镇与乡村的老年人口规模分别为0.78亿人和0.99亿人;2020年,城镇与乡村的老年人口规模分别增至1.43亿人和1.21亿人,城镇的老年人口总数首次超过乡村。2000-2010年,城镇与乡村的老年人口规模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89%和1.42%;2010-2020年,城镇与乡村的老年人口规模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25%和2.03%。在近两个十年中,城镇的老年人口增速明显快于乡村。从比例来看,2000年乡村老年人口比例比城镇老年人口比例高1.38个百分点,2010年高3.29个百分点,2020年高7.96个百分点,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与城镇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差距进一步加大。一方面,从乡村流出大量中青年人口导致城镇常住人口中老年人口比例下降;另一方面,乡村越来越多的留守老年人导致了乡村老年人口比例明显高于城镇。老年社会工作在积极应对老龄化、促进乡村振兴中有充分的参与和发展空间,社会工作的参与能够更好地实现乡村建设水平的提高,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建设力量。作为服务对象与政府之间的“桥梁”,老年社会工作可以通过总结本土化经验,为社会政策的制定、优化提供合理化建议,更好地促成多元社会力量合作的乡村振兴体系
。
纵观21世纪,我国人口老龄化将分为快速人口老龄化阶段(2000-2022年)、急速人口老龄化阶段(2022-2036年)、深度人口老龄化阶段(2036-2053年)、重度人口老龄化平台阶段(2053-2100年)。随着老年人口规模日益扩大,老龄问题将日益凸显,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将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形势最严峻的国家
。有研究指出,随着第二次和第三次出生高峰形成的人口队列相继步入老年期,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与2050年建成现代化强国前夕的两个时间段预计都将是人口老龄化持续快速推进的阶段
。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前夕,预计老年人口的总体规模为4.12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近30%。2050年建成现代化强国前夕,预计老年人口的总体规模为4.80亿人,直逼峰值水平,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35%。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未备先老”和“未富先老”的特征日益凸显。社区养老、院舍养老在我国发展迅速,老年社会工作是实现传统照料模式向社会化照料模式过渡和转型的重要力量。我国在人均收入相对较低的情况下步入老龄化社会,面对这种社会治理的考验,老年社会工作可以与政府、市场、社会同向发力,不断丰富老龄服务资源、健全老龄政策体系,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