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指数(2020)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中国发展指数项目的第15次发布,它展现了我国2019年发展水平的数字映像,揭示了我国在总体情况、健康水平、教育程度、生活水平和社会环境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反映的问题,通过多维量化分析对2019年的发展做一个综合的总结,通过指数的编制显示了我国在发展中四个维度上的平衡性,以及发展中呈现的地区性发展差异特点,通过数据记录中国发展的轨迹。
本文通过数据可视化方法综合展示中国发展指数在15年内的数据变化特征,系统地介绍中国发展指数(2020)的编制结果和中国发展指数(2006—2020)的指数变化情况,为读者提供量化了解我国15年来在各个发展维度、不同区域及地区发展水平的一个观测窗口,用数字记录中国发展历程。
图1 中国发展指数2020总指数、分指数
和指标值
中国发展指数(2020)总指数为98.68,健康、教育、生活水平、社会环境四个分指数值分别为93.64、85.46、125.91和94.12,生活水平分指数分值最高,仍然是拉动总指数的主要因素;社会环境与健康分指数分值接近,教育分指数的分值最低。从分指数的分值情况来看,教育水平的提升相对于其他分指数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而生活水平则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展现较高的水平,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相对于RCDI(2019),总指数分值增加值为1.98,健康分指数增加值为1.29,教育分指数增加值为0.75,生活水平分指数增加值增幅最大,达到5.92,社会环境分指数增加值为0.95,如图2所示。从指数分值与增加值来看,生活水平分指数表现最为突出,不仅分值最高而且分值增幅最高,在中国发展指数中增速最高,反映了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而且经济的增长也促进了我国健康水平、教育水平的提升,推动了我国社会环境的良性发展。①
从中国发展指数(2020)与2019年的分地区对比图来看,各省区相对于RCDI(2019)的增加值变化不同,其中,天津、吉林的增加值呈现微弱的负增长,黑龙江、辽宁、陕西、山东指数值增量较低(低于1),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总指数增加值较高(超过3),其他省区总指数分值增量在1和3之间,呈现稳定增长特征。具体情况见图3。总体来说,东北三省总指数分值增幅较低,发达地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总指数分值增量较高,显示了较为显著的龙头作用。
进一步地,我们按东北、东部、西部、中部四个区域查看中国发展指数总指数的变化特点。如图4所示,东北区域的辽宁、黑龙江、吉林三个省区总指数分值接近,总指数分值增加值幅度较小。从整体情况来看,东北三省近年来整体发展较为缓慢,增幅相对较小。作为新中国最早的重工业基地,东北三省正在经历经济转型,需要面对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如何发挥东北三省自身的优势在新的经济发展时期迎头赶上是一个重要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图2 中国发展指数2020(RCDI 2020)总指数、分指数和指标值
图3 中国发展指数2020(RCDI 2020)与2019总指数分地区对比
图4 中国发展指数2020(RCDI 2020)与2019总指数东北区域对比
东部各省是我国发展较快的区域,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四个省区总指数分值超过110,并且总指数分值增幅超过3,达到较高的增长水平。天津、山东RCDI 2019总指数分值增加值相对较低,其他东部省区总指数增加值相对平稳。具体情况如图5所示。
西部省区发展综合水平相对较低,尤其是西藏、甘肃、云南、贵州、青海、新疆等省区总指数分值与其他省区相比偏低,反映西部省区综合发展水平处于较低的水平,尤其与东部发达省区之间的差异较大。具体情况如图6所示。从地理条件来看,西部省区的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多为山区、高原地形,耕地面积较少,交通不便,发展具有先天的不利条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西部省区成为陆地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在拓展对外商贸交流方面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西部省区的发展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中部地区各个省区之间差异相对较小,发展情况较为均衡,总指数最高为湖北,湖南紧随其后,最低为山西,河南、山西、江西三个省区之间总指数分值差异小于1。从总指数分值增量来看,江西最高,达到2.95,山西最低,为1.02,其他省区总指数增幅接近。具体情况如图7所示。
中国各省区及全国的中国发展指数总指数分值及排名如图8所示。北京、上海位于第一梯队,总指数分值超过120;浙江、江苏、天津位居第二梯队,总指数分值超过108;西藏、甘肃、贵州、云南总指数分值低于92,处于第四梯队,其他省区总指数分值差异较小,位于第三梯队。总指数排名靠前的省区在四个分指数上排名也相对靠前,如北京总指数排名第一,健康指数排名第五,教育指数排名第一,生活水平指数排名第二,社会环境指数排名第八;西藏总指数排名位居最后,健康与教育指数排名也位居最后,生活水平指数排名位居倒数第二,但社会环境指数排名第十四位,高于全国水平。与之类似,新疆总指数排名靠后,健康指数和生活水平指数相对较低,但教育指数接近全国水平,社会环境指数排名第五,反映了我国对新疆提高教育水平和改善生活环境方面的投入和产生的显著成果。
从各省区总指数及各分指数分值与各省区中位数值的比较可以看出,总指数较高的省区在总指数和各分指数的分值通常高于中位数值,如江苏总指数排名第四,在各分指数上均高于中位数值,其中生活水平分指数显著高于中位数值,展现了生活水平对总指数显著的拉动作用。具体情况如图9所示。
图5 中国发展指数2020(RCDI 2020)与2019总指数东部区域对比
图6 中国发展指数2020(RCDI 2020)与2019总指数西部区域对比
图7 中国发展指数2020(RCDI 2020)与2019总指数中部区域对比
图8 中国发展指数2020(RCDI2020)总指数及各分指数各省区排名
图9 中国发展指数2020(RCDI2020)总指数、分指数分值及对应的中位数值
综上所述,中国发展指数2020(RCDI 2020)呈现稳定增长特征,总指数增幅较2019增长显著,除吉林、天津有微弱的负增长外,其他省区均保持较好的增长趋势。从总指数的区域特征来看,东部发达省区总体发展水平较高,以北京、上海、浙江、江苏最为显著。西部省区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西藏、甘肃、贵州、云南的总指数相对偏低,与发达地区仍有较大的差距。从各省区的排名来看,东部省区排名相对靠前,西部省区排名相对靠后。从指数结构来看,有的省区四个分指数排名与总指数相对接近,有的省区四个分指数排名差异较大,表现出不同的均衡性。从总指数分值的相对情况来看,分值较高的省区通常在总指数和四个分指数上高于中位数值,发达省区的生活水平指数分值通常显著高于中位数值,而不发达省区则通常显著低于中位数值。
中国发展指数的总指数由四个分指数构成,健康分指数用于测量国民健康水平,教育分指数用于测量教育程度与水平,生活水平分指数用于衡量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社会环境分指数用于综合评估自然、社会环境的总体水平。
发展的四个维度存在不均衡情况,即部分分指数增速较高,部分分指数增速较缓,如图10所示,RCDI(2006)基准年各分指数相对较为均衡,而RCDI(2020)各分指数呈现较为不均衡的特点,生活水平分指数分值显著高于其他分指数分值,教育分指数增速最慢,健康、社会环境、生活水平分指数增速逐渐提高,体现我国持续经济快速增长对健康、教育、社会环境的拉动作用,也体现经济增长的红利惠及全面发展的成果。
图10 RCDI(2006)与RCDI(2020)四个分指数均衡状况
下面分别介绍健康、教育、生活水平、社会环境分指数的主要结果与特点。
从健康分指数2020年的分地区指标值来看,上海、四川、黑龙江、辽宁、北京、湖南、江苏、重庆、吉林九个省区健康分指数值超过100,其中有三个东部省区,两个西部省区,一个中部省区和东北三省全部,如图11所示。从健康指数的增幅来看,增幅最高的是甘肃,达到3.04,增幅最低的是宁夏,为-0.21,四川、黑龙江两个省区不仅健康分指数分值较高,而且增幅也较大。
图11 中国发展指数2020(RCDI 2020)健康分指数
从我国东北、东部、西部、中部四个区域的健康分指数来看,以图12~图15为例,东北三个省区健康分指数分值均超过100,黑龙江省的增幅超过2,其他两省小幅增长;东部区域健康分指数分值变化幅度较大,最大值与最小值差值接近15,除海南省增幅超过2以外其他各省健康指数分值小幅增长;西部区域健康分指数差异显著,四川、重庆超过100,显著高于其他省区,西藏最低仅为77.38,与其他省区差距显著,甘肃省健康分指数增幅最高,达到3.04,贵州、四川两省增幅也超过2,宁夏、西藏、内蒙古增幅较低;中部区域湖南省健康分指数分值超过100,河南、湖北形成第二梯队,山西、安徽形成第三梯队,江西相对较低,其中湖南、江西两个省区的指标增幅超过1.6,湖北增幅较低,为0.77。
图12 东北区域健康分指数
图13 东部区域健康分指数
图14 西部区域健康分指数
图15 中部区域健康分指数
图16 中国发展指数2020(RCDI 2020)健康分指数各指标
图17 中国发展指数2020(RCDI 2020)健康分指数分值及对应的中位数值
图18 中国发展指数2020(RCDI 2020)教育分指数
健康分指数由三个指标构成,出生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为功效函数值、每万人平均病床位。2020年的健康分指数各指标情况见图16。图17显示各省区健康分指数的分值和排序结果,右侧三个指标序列显示了对应省区的排序结果,中下部的柱状图显示了选定省区各指标的取值和全国各省区的中位数值。以黑龙江为例,黑龙江的健康分指数排名第三,出生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每万人平均病床数指标排名均较为靠前,而上海、北京则在前两个指标排名靠前但每万人平均病床数指标排名较为靠后。
从健康分指数三个指标的全国序列来看,云南、贵州、甘肃、西藏、青海等西部省区指标值较低,东部省区相对较高,东西差距较为显著。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指标标示了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西部地区指标值相对较高,反映了我国持续加强西部不发达地区医疗卫生基础建设的成效,东部发达地区的部分省区指标值相对较低,反映了发达地区以及大都市人口密度大、平均医疗条件不足的现状,需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加大医疗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避免看病难、住院难的情况。
从教育分指数(2020)的分地区指标值来看,北京、上海、天津具有显著的优势,其他省区教育分指数值差距相对较小,西藏、贵州教育分指数值相对较低。教育分指数增幅变化较大,如图18所示,北京、江苏的教育分指数增幅超过3,江西、广西、广东三个省区的增幅超过2,部分省区增幅为负,波动较为明显。
从我国东北、东部、西部、中部四个区域的教育分指数来看,如图19~图22所示,东北三个省区中教育分指数分值最高的是辽宁,最低的是吉林,而且吉林的分指数增幅出现负增长;东部区域形成显著的梯队结构,北京最高,上海、天津次之,其他省区之间差距较小,北京除教育分指数值最高之外,分指数的增幅也是最高的,江苏教育分指数的增幅也超过3,海南、福建、上海三个省区增幅为负;西部区域教育分指数相对较低,其中内蒙古教育分指数分值超过90,西藏、贵州、云南、广西四个省区教育分指数低于80,但广西的教育分指数增幅最高,达到2.81,陕西、新疆、贵州、青海、甘肃几个省区教育分指数增幅为负;中部区域几个省区的教育分指数之间差异较小,山西最高,河南最低,江西省的增幅最高,达到2.85,湖北、安徽、山西增幅呈现轻微的负增长。
教育分指数由人均受教育年限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6岁以上人口比例两个指标构成,图23显示了各省区教育分指数的分值和排序结果,右侧两个指标序列显示了对应省区的排序结果,中下部的柱状图显示了选定省区各指标的取值和全国各省区的中位数值。以新疆为例,新疆的教育分指数略低于全国水平,人均受教育年限指标排名相对靠后,但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6岁以上人口比例指标高于全国水平,提升了新疆教育指数的整体水平。
从人均受教育年限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6岁以上人口比例两个指标的全国序列来看,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四个省区人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0年,有22个省区超过9年,西部地区的省区人均受教育年限相对较低,西藏仅为5.8年,贵州为7.9年,青海、云南、贵州三个省区不超过在8.5年,人均受教育年限没有超过义务教育的九年期限。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6岁以上人口比例主要用于评估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从全国各省区的指标序列可以看出,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指标值显著高于其他省区,分别为50、31和29,高学历人口占比较高;全国平均水平为15,有12个省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贵州、西藏、广西三个省区低于10,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相对较低,但西部地区的内蒙古、重庆、新疆高等教育人口占比超过15。具体情况见图24。
图19 东北区域教育分指数
图20 东部区域教育分指数
图21 西部区域教育分指数
图22 中部区域教育分指数
图23 中国发展指数2020(RCDI 2020)教育分指数分值及对应的中位数值
图24 中国发展指数2020(RCDI 2020)教育分指数各指标
图25 中国发展指数2020(RCDI 2020)生活水平分指数
图26 东北区域生活水平分指数
图27 东部区域生活水平分指数
从生活水平分指数(2020)的分地区指标值来看,上海、北京处于第一梯队,分指数值超过200,浙江、江苏、天津、福建处于第二梯队,分指数值超过145,甘肃、西藏分指数值最低,低于100,其他省区处于第三梯队,分指数值在140和100之间,各省区之间的差距相对较小。从分指数值增幅来看,天津较2019有较大的降幅,达到-6.8,吉林也是-1.11的负增长,其他省区表现为正增长,上海、北京增幅较大,超过25,浙江、江苏、福建、增幅超过10。具体情况见图25。
从我国东北、东部、西部、中部四个区域的生活水平分指数来看,如图26~图29所示,东北三个省区中生活水平分指数分值与增幅最高的是辽宁,最低的是黑龙江,但吉林的分指数增幅出现负增长;东部区域形成显著的梯队结构,各省区之间的差距显著,上海、北京均超过200,浙江、江苏次之,超过170,海南和河北较低,低于120,其中天津产生较大的负增长,上海、北京、浙江、江苏、福建不仅分指数分值较高,而且增幅也较大,增幅均超过10;西部区域生活水平分指数相对较低,内蒙古和重庆分值超过120,甘肃、西藏分值低于100,但西部地区生活水平分指数增幅较大,增幅全部超过2,反映了西部各省区经济持续增长的态势,也反映了西部经济开发的成果;中部区域的湖北生活水平分指数超过130,山西最低但也超过110,各省之间的生活水平分指数分值差距较小,其中湖北、河南、江西、安徽生活水平分指数增幅较高,均超过6,湖南生活水平分指数增幅超过4,山西增幅最低,但也超过2,中部区域各省区表现出较好的增长趋势。
生活水平分指数由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比、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四个指标构成,图30显示了各省区生活水平分指数的分值和排序结果,中间四个指标序列显示了对应省区的排序结果,右的柱状图显示了选定省区各指标的取值和全国各省区的中位数值。以上海为例,城乡居民年人均消费比指标排名较为靠后,反映了发达地区城乡差距较大,其他三个指标则分列第一、第二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指标数据显著超过中位数值(正向指标),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比数据略超过中位数值(逆向指标),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低于中位数值(逆向指标)。
从生活水平分指数四个指标的全国序列来看,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指标曲率较大,反映了不同省区之间高低差距较大,东部的发达省区指标值较好,西部省区的指标值相对较低。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序位高于人均GDP序位,反映了东北三省作为粮食基础的特点,即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高于人均GDP水平,也反映了东北三省城市经济的相对滞后。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比与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是两个逆向指标,值越低则城乡差距越小、富裕程度越高。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比最高的是西藏,反映了西藏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有较大的差距,生活水平差距较为显著;最低的是安徽,城乡消费比仅为1.63倍,东部发达省区浙江和江苏城乡消费比也较低,但发达地区的北京和上海城乡消费比较高,城乡发展不平衡较为显著。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差距相对较小,仅有8个省区超过30,其他各省区均低于30,城镇居民富裕程度较好,北京的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最低,西藏最高。具体情况见图31。
图28 西部区域生活水平分指数
图29 中部区域生活水平分指数
图30 中国发展指数2020(RCDI 2020)生活水平分指数分值及对应的中位数值
图31 中国发展指数2020(RCDI 2020)生活水平分指数各指标
图32 中国发展指数2020(RCDI 2020)社会环境分指数
图33 东北区域社会环境分指数
图34 东部区域社会环境分指数
图35 西部区域社会环境分指数
图36 中部区域社会环境分指数
图37 中国发展指数2020(RCDI 2020)社会环境分指数分值及对应的中位数值
从社会环境分指数(2020)的分地区指标值来看,各省区之间差异较小,柱状图变化较缓。社会环境分指数分值最高的是江苏,其次是海南,最低的是辽宁。从社会环境分指数的增幅来看,黑龙江、辽宁、内蒙古表现为负增长,青海、新疆和宁夏社会环境分指数增幅较高,增幅超过4,反映了西部地区社会环境正在逐渐改善。具体情况见图32。
从我国东北、东部、西部、中部四个区域的社会环境分指数来看,如图33~图36所示,东北三个省区中社会环境分指数分值与增幅最高的是辽宁,但仅为0.12,黑龙江和吉林分指数增幅均出现负增长,东北三省的社会环境发展较为缓慢;东部区域江苏和海南较高,上海、天津、河北相对较低,东部省区社会环境分指数增幅相对较小,最高不超过2,江苏与山东增幅较低;西部区域社会环境分指数比较平稳,广西、新疆较高,陕西较低,增幅最高超过5,大部分省区增幅超过2,内蒙古呈现微弱的负增长;中部区域的安徽社会环境分指数最高,河南、山西较低,增幅最高为湖南,超过2,河南、湖北增幅相对较低。
社会环境分指数由城镇登记失业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人均道路面积、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省会城市AQI、单位产值污水耗氧量六个指标构成,图37显示了各省区社会环境分指数的分值和排序结果,中间六个指标序列显示了对应省区的排序结果,右的柱状图显示了选定省区各指标的取值和全国各省区的中位数值。以新疆为例,新疆社会环境分指数排名位居第五,城镇登记失业率分指数位居第二,登记失业率远低于全国水平中位数。人均道路面积排名也较为靠前,反映了新疆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较多,道路建设程度较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新疆位居中游,空气质量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单位产值污水耗氧量这两个指标上,新疆排名较为靠后,反映了新疆在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能源消耗和提高污染治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从社会环境分指数六个指标的全国序列来看,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标北京最低,仅为1.3,辽宁最高,达到4.2,城镇登记失业率反映了城镇就业情况,也是经济活力和劳动力需求的晴雨表。西部地区的新疆、青海城镇登记失业率较低,但宁夏、内蒙古相对较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反映了产业结构特征,比例高则说明其第一、二产业占比较低,第三产业是经济活力的一个体现,也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途径,尤其是科技类企业是推动生产力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图38中可以看到,北京、上海、天津位居前三,福建、陕西排名靠后,有二十四个省区比例超过50。人均道路面积反映了城市拥堵和交通便利情况,上海、北京、天津三个人口密度大的直辖市名列后三名,反映了大都市打工者较高的交通拥堵成本。宁夏、江苏、山东等省人均道路面积较大,尤其是经济发达的江苏在人均道路面积指标上优于其他经济发达省区,反映了较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交通便利条件。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反映了每万元GDP所需要消耗的标准煤水平,值越高则能源成本越高,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越大,值越低则说明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耗较低,对环境保护更加有利。该指标全国各省区差异较大,西部地区的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山西等省区指标值超过1,反映了产业结构中高能耗的产业比重较高,经济增长的能源、环境成本较高。东部的北京、广东、江苏、上海、福建、浙江等省指标值低于0.4,反映了产业结构较为优化,高能源的产业占比较低,可以通过较低的能耗水平达到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来说,西部省区大多指标值较高,反映了我国西部省区中中低端高能耗产业占比较高,需要进一步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技术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省会城市AQI指标反映了省会城市全年中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其中西藏最高,达到364天,福建次之,达到360天,西部省区指标值相对较高。指标值较低的是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不超过200天,反映了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害气体及废气排放较多的情况,而雾霾也成为影响人民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空气质量的治理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工作,也需要从产业结构、环境保护措施、技术升级、农业生产模式优化、城市交通优化等多方面进行治理与升级,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持蓝天白云的生活环境。单位产值污水耗氧量反映了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污水排放代价,指标值越高则绿色生产程度越低,反之则绿色生产程度越高。总体来看,上海、北京、浙江等发达省区指标值较低,反映了经济增长更多依靠更加环保的绿色产业,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比较协调。甘肃、黑龙江、西藏、宁夏等省区指标值较高,反映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有较大的矛盾,在环境保护、污水处理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从全国整体情况来看,我国经济增长付出的污染代价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一方面需要加强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快产业升级,增强环境保护技术水平。
中国发展指数于2006年第一次向社会公开发布,已连续记录了我国15年的发展变化,通过数据量化中国发展在健康、教育、生活水平、社会环境四个维度上的增长变化情况,为中国发展留下数字化映像,也为研究中国发展提供了数据基础。我们通过一系列数据可视化面板综合展示中国发展指数RCDI的历年结果。
我们首先设计了分地区指数对比图,如图39所示。在图39的右上部选择年份和指数类型,显示RCDI(2006—2020)中指定年份、指定类型的指数对比图,可以查看历年、各个省区、各个区域、各个指数的分值情况,综合展示中国发展指数的历史数据。
图 38中国发展指数2020社会环境分指数各标(1)
图38 中国发展指数2020社会环境分指数各标(2)
图39 中国发展指数分地区指数对比
图40显示了东部区域各省份健康指数与生活水平指数的对比图,东部发达省区的生活水平指数值远高于健康指数值,差值通常在20以上,西部、中部省区差值没有东部发达省区那样显著,但通常也超过20,而东北区域三个省区生活水平指数与健康指数的差值相对较小,通常低于20。
图41给出了历年中国发展指数总指数与分指数数据视图。通过选择省区、区域、指数类型、年份可以查看指定省区各指数的分值情况,也可以查询我国东北、东部、西部、中部各区域指数的平均值情况,通过年份的选择查看历年的数据,展现中国发展的历史数字映像。
图42展示了RCDI(2006—2020)指数对比视图,通过选择省区或区域显示15年的RCDI总指数与健康、教育、生活水平和社会环境四个分指数的分值。以上海为例,从15年指数的变化趋势来看,健康分指数和社会环境分指数有一定的波动,基本反映了长期增长的趋势;教育分指数小幅波动,基本表现为缓慢增长趋势;生活水平分指数表现出较为显著的持续增长趋势,反映了上海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的情况;总指数也表现为稳定、持续增长趋势,反映了上海综合发展水平稳定、持续增长的特征。
图40 中国发展指数分区域指数对比(1)
图40 中国发展指数分区域指数对比(2)
中国发展指数的理念是打破唯GDP论的束缚,通过健康、教育、生活水平、社会环境四个与国家综合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维度展现我国的多维发展水平,除总指数指标外,四个分指数的均衡性也是一个重要的考查因素,可以评估一个地区的发展中主要的拉动因素以及各分指数是否均衡发展的情况。
图43显示了中国发展指数四个分指数均衡状况的雷达图和箱线图,可以查看历年、全部省区、指定省区、指定区域的四个分指数均衡情况。
图44显示了我国东北、东部、西部、中部区域各省区在2020年四个分指数的箱线图。各省区的最大值通常为生活水平分指数,反映了生活水平分指数是各省区普通的拉动因素,也反映了我国发展中经济增长最为显著的特点。从整体结构来看,东北区域各省区箱线图较短,分指数之间的差距相对较小。东部区域的发达省区,如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等省区箱线图较长,分指数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距比较显著,分指数的均衡性较弱。西部与中部大部分省区四个分指数之间的差距相对较小,均衡性稍好,但内蒙古的生活水平指数相对于其他三个指数较高,在箱线图上均衡性较差。
图41 历年中国发展指数总指数与分指数
图42 RCDI(2006—2020)指数对比
图43 中国发展指数四个分指数均衡状况的雷达图和箱线图
图44 中国发展指数东北、东部、西部、中部区域箱线图
图45显示了中国发展指数历年总指数与四个分指数的全国序位图,可以选择年份以及区域查看全国或指定区域省区总指数与分指数的排名情况。通过序位图,一方面可以了解各省区总指数的序位,另一方面通过各分指数的序位了解总指数排名在四个维度上的影响因素,了解省区发展中表现出的优势与不足,为进一步全面、均衡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图46提供了对选定年份、指定区域、指定指数、指定省区的横向与纵向指数对比数据视图。可以选择区域、省区、年份、指数进行对比,对比数据以柱状图和表格方式显示,可以直观地对比若干省区在某个年份范围内某个或多个指数的差异,可以用于省区之间的横向对比和跨年份的纵向对比。
图45 中国发展指数历年总指数与分指数序位
图46 中国发展指数历年总指数与分指数序位
综上所述,中国发展指数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指数体系,15年的编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中国发展数据。我们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制作了历史数据多维分析视图,为读者提供不同粒度的、灵活的数据观测模式,帮助读者深入认识中国发展的客观规律。
中国发展指数坚持以多维度视角观测中国发展,自2006年第一次公开发布已持续15年的编制工作,翔实地记录了我国15年来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的发展观测数据,伴随着中国的发展记录下数字化的发展映像。
从中国发展指数的数据特征来看,我国在健康、教育、生活水平、社会环境以及综合情况方面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的特征,其中生活水平改善的提升幅度最为显著,也成为拉动中国指数增长最重要的因素。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在健康水平、教育程度和社会环境改善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反映了我国重视经济发展,但不唯经济增长的科学策略,以经济增长促社会进步和综合国力提升,探索出一条扎实有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