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中世纪哲学

保罗·文森特·斯佩德(Paul Vincent Spade)

中世纪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它是在基督教理论背景当中展开的。这并不是要否认犹太人和穆斯林的贡献,而是说在后世欧洲哲学的主流当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基督教传统。因此,可以认为,思想家们开始用基督教信仰的要求衡量他们的哲学思辨之日,便是中世纪哲学滥觞之时。事实上,就哲学与神学的区分而言,以13世纪的划分为例,绝大多数被我们现在视为重要的基督教“哲学家”的,都根本不认为自己是哲学家,而是神学家。

哲学与基督教理论在中世纪的这一密切联系,很容易使人把中世纪哲学仅作为略加掩饰的对基督教的辩护,而拒绝接受。但这未免幼稚。举一个类似的情形,在20世纪后期,有时会有位极受尊敬的哲学家断言(对错不重要):标准逻辑本身必须改变,因为它与量子力学的某些结论相冲突。似乎哲学很少以理想的自主方式发展。几乎总是有某种“给定的东西”保留下来,如神学理论、科学理论——它要正确处理实验结果,而不管所设计的真正的概念性困难何在,或其他一些因素。无论是在中世纪,还是在今天,这些永恒的“给定的东西”对哲学来说,常常仍然是刺激多于窒息。也正如在现在哲学的许多领域中,人们可以自由地思辨,而无须担心是否冒犯了科学,同样,在中世纪的许多哲学领域,人们也能够自由地思辨,而无须担心是否冒犯了神学的根据。这些情形是相当类似的。

把中世纪哲学的开端定位在上述较早的时期,其后果是后期古代哲学和早期中世纪哲学在时间顺序上有重叠。例如,古代异教哲学的最后一位主要代表人物,普罗克洛(410—485)就比圣奥古斯丁(354—430)年轻得多。

而在这一时代的另一端,中世纪哲学通常被认为是在1500年之前的某个时间结束的。虽然没有某个单一的事件标志着它的消逝,但毫无疑问,到1450年,人文主义的各种势力已然提出了可以辨别出来的新主题。如此看来,中世纪哲学大约占据了整个西方哲学史的一半。

即便我们承认某些世纪整个在哲学上几乎无足轻重,但仅以一章的篇幅,我们仍然不可能处理这一漫长时代的所有主要人物和论题。对其详细内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关于中世纪哲学的某部优秀的研究著作,详见阅读书目。反之,本章将集中讨论若干人物和主题,其他内容将作为“连接环节”较为简明地加以处理。但是,许多重要论题被完全略去了;一个人没法做所有事。

本章所展现的中世纪哲学的图景乃是尝试性的。中世纪哲学文献卷帙浩繁,大量文本一直也没有加以校勘的版本问世;许多现存文献只是手稿,常常残败不堪。不仅那些不甚重要的作家的次要作品是如此,有些已知的重要著作和重要意义尚未有人能够评估的其他许多著作亦复如是。大约1200年之后的手稿通常是用高度压缩的缩写词系统写作的,需要特殊的训练来译解,这又使问题雪上加霜。这一情形与古代、近代早期和晚近的哲学大不相同,在这些时代,现存主要著作绝大部分是现成的,剩下的任务主要就是诠释。尽管许多富有献身精神的学者在辛勤劳作,但我们所知的中世纪哲学史仍然残缺不全。 bRsIDsLCXyuFkJlEYjdG/olPVARDnQHqAOzz6OttzfGo3YnCjWgtdNHgEoVuodC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