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关于“快递小哥”,我们知道些什么

除了追求时效性外,快递服务与传统物流运输最大的区别是可以提供门到门、点对点的“最后1公里”配送服务,而最重要的“最后1公里”是由快递员来承担的。目前对快递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快递员与快递公司之间法律关系的辨析。钱伟兰等人通过对实际判例的分析认为,除符合劳动法律规定的主体资格、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之外,用人单位还须对劳动者具有用工管理权,双方形成人身及经济上的从属关系。基本上不接受用人单位管理、约束、支配,以自己的技能、设施、知识承担经营风险,与用人单位没有从属关系的,不是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因此二级承包商(加盟商)与快递公司基于转承包而形成的是劳务关系,并未形成劳动关系。 承包商雇佣的快递员虽然未与快递公司直接签订劳动合同,但是依然必须按照公司的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将快件收取或寄送至指定客户,不能随意收寄或丢失损坏快件,实质上也是在接受公司管理。快递员的报酬虽然是从承包商处直接领取的,但实际上仍然来源于公司,因此快递员与快递公司间存在劳动关系。

第二,快递员的权益。王志灵等人从对广州地区快递员的调查中发现,由于加盟模式下加盟商各自为政,将公司的罚款直接分摊到快递员身上,使一部分快递员遇到“负工资”现象。 王俊从对青岛地区快递员的调查中发现,快递员收入普遍偏低,85%左右的快递员每月收入在5 000元以下,且他们的工作压力偏大,往往需要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完成工作任务。 黄晓云把快递员的工作总结为“四季无休、三餐不定、两腿不停”,认为虽然随着电商一片红火,国内快递行业高速增长,快递员的工作却呈现出条件恶劣、工作压力大、人员流失率居高不下等特点。 单春雷认为,快递员基本工资太低,劳动强度和收入不对等;快递行业工作量大,企业普遍实行“计件制”薪酬模式,迫使一线快递员超时加班工作,休息权无法得到保障;快递企业为了节省成本,没有通过合法的程序雇佣劳动力,快递员的职业稳定权不受重视。 《2019年全国快递从业人员职业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快递从业人员每天工作8~10小时的占46.85%,每天工作10~12小时的占33.69%,近两成从业人员工作12小时以上。末端揽投人员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的比例更高。75.07%的快递从业人员月收入在5 000元以下。一线快递从业人员月收入超1万元的占比为0.73%。目前,我国快递员的工资通常是计件工资,也就意味着工资与收派件量息息相关。

第三,从管理角度提出如何加强对一线员工的绩效管理,促进绩效改进,提高快递员的揽件、派件效率和服务质量。比如,曹坤综合考虑成本、企业规模、人才结构、企业效益和企业运行状况五个方面的因素后抽取出32个指标,建立物流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造反映物流企业绩效的综合指数模型。 李小卉通过对S物流公司大学城网点的快递员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总结了目前S物流公司对快递员的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不健全;没有有效的绩效反馈;绩效与奖惩关系不明显;绩效考核结果与个人发展脱离,违背了绩效考核的初衷。在此基础上,她提出把KPI和360度考核相结合,建立快递员岗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孟凡梅通过对深圳地区5家快递公司的5名部门主管和120名快递员的问卷调查,提出任务压力及顾客相关社会压力对快递员的工作绩效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她建议快递公司在关注为顾客提供满意服务的同时,也要注意到顾客给员工带来的影响,积极为快递员服务顾客提供培训等方面的支持。 曹志从对江苏宿迁市450名快递员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快递员的工作满意度分为管理风格、工作本身、发展空间、工作报酬、工作条件、人际关系六个维度,其中人际关系对快递员的工作满意度影响最大,工作报酬对其影响最小。

第四,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提出快递行业迅速发展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及应对手段。段鹏总结了快递员违法犯罪常见的三种类型:财产类型犯罪,强奸、猥亵等暴力犯罪和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 徐轲与李睿航总结了快递员犯罪的时间分布、空间分布及性别分布,每年“双11”前后是案件的高发期,经济较发达地区和较大城市是案件的频发地,而受害人以女性为主。 熊纬辉与徐彬从监管主体、企业和快递员三个方面总结了快递员犯罪频发的原因,提出必须加强对物流寄递行业违法犯罪活动应对措施的研究,建立预警机制,健全法律法规,建立专业打击机制,完善行政监管,健全行业规范,有效防控打击物流寄递行业违法犯罪活动。

通过梳理,我们发现现有文献在法律上试图辨明快递员、快递公司、加盟商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在社会治理与公司治理上,对优化管理提出了诸多建议;在劳动条件上,发出了诸多呼吁,希望政府、资本能够加强对快递员的保障,更好地维护其权益。但是快递员具体的劳动过程是如何进行的?他们的劳动是如何被组织起来的?对此我们还鲜有认识。我们对快递员劳动过程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除少部分的研究之外 ,目前对快递员劳动过程的认知还比较感性,即只知道快递员劳动过程的艰辛与困苦,对快递员劳动过程的基本形态及其影响因素我们还缺乏更为深入的分析。

劳动过程理论是研究工作组织和劳资关系最重要的理论视角之一。该理论视角直接从工人的劳动与生产过程出发,讨论劳动过程中的控制与支配关系,并逐步尝试将工厂之外的国家、市场等因素引入分析的框架中。这样一种联系宏观与微观的中层理论对于理解快递员的劳动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但是经典劳动过程理论的主要分析对象是制造业工人,随着生产力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服务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工厂式的生产组织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在许多国家或行业中,资本不再以大工厂加八小时工作制的方式来组织工人。尤其是随着平台经济的发展,工人已经不需要到车间、柜台就可以完成他们的工作。因此,用劳动过程理论分析服务业工人的劳动过程时需要对原有的分析框架做出调整。本项研究的学术意义在于:首先,将经典的劳动过程理论扩展至生产空间不局限于固定工作场所的快递员的劳动过程中,扩展了劳动过程理论的边界;其次,采用一种动态的视角来讨论快递员的社会关系网络如何影响他们的劳动过程,以求使得这一劳动过程更加立体。

中国快递行业的发展速度、服务水平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处于领先地位,而这种领先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目前还较为廉价的劳动力基础之上的。因此了解快递员的劳动过程,能够在实践上给予快递公司的管理实践更多有意义的指导,进一步优化提升中国快递行业的管理水平。 2UWvQ9VxoNHK0h3UeM8vuGRBeieWrxOwMjLYGI/gFzpRbDBO+qRn5OWCgRtVjS8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