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刘爱玉

家炽从2013年开始跟随我攻读劳动社会学方向的博士学位,他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导师是谢桂华教授,因此有很好的关于社会分层与流动的研究积累和较强的统计分析能力,也做过不少田野调查,但是对于劳动社会学相关的经典理论与经验研究接触较少。

家炽进入北京大学学习时,正好也是我对劳动过程理论与经验研究很着迷的时候,我自己的博士论文是关于国企改制与工人行动的研究,写作过程中做了不少针对企业管理人员与工人的访谈,也进行了问卷调查,遗憾的是没有从劳动过程视角去切入,所以一直想着要好好阅读劳动过程方面的理论与经验研究文献,再补补课。因此从2013年开始,我给博士生劳动社会学经典理论阅读所做的安排主要侧重了四大模块——劳动过程理论与经验研究、组织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经济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社会分层与流动经典研究,先后用了三年时间,之后进校的学生则循环再次阅读,并随时增加一些新书。

我对劳动过程理论与经验研究的兴趣,要追溯到我硕士阶段的导师袁方先生对我的殷殷期待。大约是1987年11月的一个下午,我来到袁先生办公室,袁先生从书架上取了一本封面缺了一角、纸张略微泛黄的书给我,说道:“这本《劳动与垄断资本》写得非常好,你要好好读,是一个美国人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去研究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变化。”然后袁先生让我在他专门的一个小笔记本上登记了信息,算是借给我看。想起来真是惭愧,当时读了一遍后没什么感受,袁先生让我继续读,读到有想法了再告诉他。大概是因为我的想法始终未能让先生满意,毕业留校后,袁先生说:“书就放在你那里吧,我也不着急读了,你教劳动社会学,不好好读这本书不行的。”

《劳动与垄断资本》是一本在劳动过程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作者为哈里·布雷弗曼(Harry Braveman)。从1987年11月份袁先生借书给我,到1990年袁先生说把书留给我,再到2013年我带着我的研究生们阅读,以及我和卢晖临教授一起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开设“劳工阅读”课程,这本书已经至少被我读了五遍。这本书的研究主题是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过程的转型以及20世纪美国劳工阶级结构的变化,重点关注资本如何成功地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既然资本家购买的只是工人的劳动潜力,而非劳动本身,那么如何避免工人偷懒、如何保证剩余价值从布雷弗曼所谓的“不情愿的劳动人口”中生产出来呢?布雷弗曼以《资本论》第一卷的基本观点为依据重新诠释了马克思主义有关劳动过程的理论,指出资本家通过概念与执行的分离,剥离了工人对生产规划的掌握,造成了工人的“去技术化”,从而使工人如同机器一样机械地运作。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个别分工、泰勒的科学管理、机械化和自动化技术的采用,将会导致工作的碎片化和专业化,这破坏了工人的完整技艺,削弱了工人控制劳动过程的能力,迫使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听命于资本家及管理者的安排。也就是说,随着工人技艺的丧失,劳动过程的管理发生了从“技术工人控制”(craft control)向“管理者控制”(management control)的转变。美国社会学家薇琪·史密斯(Vicki Smith)总结了布雷弗曼劳动过程研究所激发的三个研究领域:(1)能动性和主观体验的理论——阶级斗争、同意和反抗;(2)性别视角——劳动过程变革的性别化结果和原因;(3)结构理论——技能水平和控制策略的变迁。

我和家炽一起读劳动过程理论与经验研究的时候,迈克尔·布若威(Michael Buraway)的经典研究《制造同意》( Manufacturing Consent )已经被翻译为中文,他的劳动过程研究三部曲的英文版也开始被不少从事中国劳工研究的学者阅读,特别是他的学生李静君的专著《性别与华南奇迹》( Gender and The South China Miracle ),从劳动过程理论出发,纳入性别视角,考察了生产相同产品、地处香港地区与深圳市的两个制造业企业的不同劳动群体。其时清华大学沈原老师的研究团队也做了不少建筑业、服务业的劳动过程研究。因此,到了博士三年级的时候,家炽在经过两年多的劳动过程理论与经验研究阅读之后,面对当时新型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依托互联网平台的快递业的发展,想尝试从劳动过程视角对中国的快递员进行研究,形成他的博士论文。我们对此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和评估,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同时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议题。

从2016年7月开始,家炽来到书中提到的中国民营快递公司排名前三的A公司的两个分公司(A1与A2)做快递员,进行了参与式调查。那段时间家炽非常辛苦,白天做快递员,晚上整理资料、撰写心得体会,每整理好一个完整的个案或者故事,就发邮件给我,还每周约定专门时间与我讨论。我查到与家炽2016年10月3日的微信聊天记录,当时我们觉得快递员是城市居民“熟悉的陌生人”,他们对这个城市非常熟悉,但实际上他们都是城市的过客,无论是在劳动过程之内,还是在劳动过程之外。2017年3月1日家炽以“最熟悉的陌生人:快递工人劳动过程的社会嵌入性机制分析”为题完成了博士论文的初稿,并于2017年6月9日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不过论文题目在预答辩之后应答辩委员会的建议,改为了“被管理的关系:快递工人劳动过程的社会嵌入性分析”。这篇论文结合快递服务行业的发展状况与劳动情境,将之前被忽视的劳动者社会关系网络因素引入了“资本-劳动者-消费者”三元关系研究框架与劳动过程分析中,围绕“快递工人劳动过程的社会嵌入性”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讨论,得出了“快递工人的劳动过程密切嵌入在其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主要结论,并进一步探讨了快递工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如何在其劳动过程中发挥提升工人自主性和隐蔽、深化资本对工人的管理控制的双重作用。论文认为在资本看似“天网恢恢、滴水不漏”的科学管理和控制体系下,无论是快递公司的组织管理方式、快递工人的雇佣关系,还是快递消费者的需求好恶,都为快递工人争取和提升劳动过程中的自主性留下了一定的弹性和空间,快递工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分别被工人自身和资本用于两种完全相反的目的——自由与控制。

《追系统的人:快递员的劳动过程与社会关系网络》一书便是在家炽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经过更多的文献阅读和思考写成的,从2013年至今,快递员作为新型就业岗位的主要代表,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也吸引了更多的学者进行研究,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报告中,也提出要更多关注此类群体的就业保障等问题,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多去关注和研究这些“熟悉的陌生人”:我们的福祉与他们的劳动状况休戚相关。 qfxo22kJuuCiNQAvrg/uzXvcEzEwdkDi5mdLQfrJGrXdTKBG6a+A2OCvPnr9ktt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