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刻意练习”这一概念在国际心理治疗领域中频繁出现,成为提升治疗师技能、优化临床效果的重要方法。不同的心理治疗流派(比如,认知行为疗法、接纳与承诺疗法、辩证行为疗法等),都出版了与刻意练习相关的书籍。我很荣幸能够参与到《图式疗法的刻意练习》这本书的翻译和审译工作中。
图式疗法是一个综合并升华了多种心理流派理论与技术的心理治疗方法。它对于核心情感需求的概念化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干预手段,让它发展出了针对各种复杂人格结构的个案的个性化干预策略。我和本书译者胡新衷心希望,通过翻译本书为各位同行提供图式疗法技术层面的切实可行的参考指导,为各位同行对于图式疗法的学习与实践添砖加瓦。
我对“刻意练习”这一学习方法有很深的共鸣。它让我想起了在中国教育系统中广泛应用的机械学习(rote learning)方法。许多人将机械学习视为“死记硬背”并抨击了这种方法对学习者创造力的打击。我并不否认机械学习的局限性,但中澳跨文化的教育与从业经历让我更想全面地看待中外教学模式的差异与互补。中国的教育非常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通过反复记忆与练习,学生可以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相比之下,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更注重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出创新性见解。除了临床心理师的职业,我也在澳大利亚的高校担任教职工作,我的教学经验让我深切体会到许多学生由于缺乏扎实的基础知识,使得他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要么是绕一大圈子才找到解法,要么是严重依赖于电脑计算器以及目前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的帮助。而现实是,在心理治疗这一行,治疗师目前并不能把电脑计算器和人工智能带到来访者面前使用。
机械学习在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掌握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比如,背诵九九乘法表、英文单词和唐诗,这些看似“机械化”的学习方式往往为后续的数学、英文和语文的学习和创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原材料。机械学习的目的并非简单的记忆,而是为了熟能生巧。正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理,刻意练习与机械学习有着相似的基础作用,是通过有意识的练习,逐步将技能内化,以期治疗师最终能够在灵活多变的临床情境中自如应对。
刻意练习能够帮助治疗师释放工作记忆和信心,使治疗师能更快地进入治疗的工作状态。通过不断的练习,治疗师或许能够花较少的心力思考如何表述或应对特定情况,而将更多的脑力和精力集中在理解与共情来访者上面,以达到提升与来访者的情感联结和互动效果的目的。换句话说,刻意练习的表述和技术成了咨询师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帮助咨询师在临床情境中高效、自然地工作。
然而,刻意练习和机械学习的局限性也不容忽视。如果操作不当,刻意练习就可能会演变为机械化的重复,甚至导致治疗师只专注于技术层面,无法在当下与来访者建立真正的情感联结。在这种情况下,练习不仅无益,反而还可能会增加焦虑感,使治疗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本书特别强调了刻意练习的灵活性,即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是手段,而不是照本宣科。刻意练习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治疗师在实际临床情境中使用这些熟悉的技术去游刃有余地与来访者工作。
在这本书的翻译过程中,我和胡新很努力地追求中英文语境表述的准确性。对于专业术语(比如,图式和各种应对模式),我们采用直译,力求忠实图式疗法中各个术语名词的定义,以期中文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图式治疗的理论框架。而在各项练习内容的翻译部分,由于本书中的各项小练习呈现出的是心理咨询中可能会发生的口语化对话,而且这些对话承载着微妙的情感表达和交流语境,因此我们选择了意译。意译的优势在于,能够更灵活地捕捉这些情感和语境的变化,而不拘泥于字面意思,确保中文读者在理解时能够感受到与中文来访者工作时的语言氛围;还能帮助治疗师迅速找到适合中文语境的表达方式,更有效地融入实践。
最后,我得好好感谢胡新的信任与支持。在我与胡新的合作翻译过程中,常常折服于他的中文表达能力与对复杂心理案例的深度理解。我很高兴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同行,一起探讨中外心理学的发展及文化现象的异同。我们在这些讨论中都拓宽了视野,这也为日后图式治疗在中文世界的推广工作积累了新的思路。我们衷心地希望通过翻译本书,能够将图式疗法的心理治疗技术用因地制宜的翻译方法传播到中文世界,为各位同行的工作提供新的“原材料”。
2024年9月25日
于澳大利亚布里斯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