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学面对一些作文题时,总是说一些陈年老话,空空洞洞,毫无营养。问之,则曰:“无话可说。”比如“读书与成长”“说‘争’”“论真诚”这一类话题,貌似毫无创新的余地,找不到发挥思辨的空间。此时,我们不妨问自己:2024年写这个题目,和1924年、1824年写这个题目,将有何不同?我想,以上任何一个话题,在1924年、1824年,乃至公元前24年,其内涵、意义皆有不同之处,这就是我们思考的切入点。
且看下面这两篇《论担当》的开头:
说起“担当”,我不由得想起最近走红网络的“佛系青年”。“佛系”听起来似乎有些超凡脱俗的意味,但其实只是一种“关我何事”的生活态度,在阵阵“佛风”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以“佛系青年”之名心安理得地过着没有担当的生活。若长此以往,人人都不再主动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那么我们所处的环境也将失去发展的推动者,从而在黑暗之中迟滞不前。
——《论担当》
早自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担当精神已然在我们这个泱泱大国的民众心灵中流淌了若干年。时至今日,重提起担当,在知识分子群体中尤为关键。担当精神是知识分子应有、文化传承急需的宝贵财富。
知识分子在当今社会,理应大有可为。传统文化的失落、信仰生活的贫瘠,无一不在号召着他们投身于这场“救民”运动中。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我们看到大量的学者出席各种名目的论坛,在会上互选为大师,让这个缺乏大师级人物的当今多了空前的“学术气氛”;各种出版商联手媒体和作者推出“畅销书”,让作为文化传播手段之一的阅读退化成了大众狂欢。他们不曾担当那本是其要务的文化重任,却沉沦于物利追逐中,实在令人扼腕。
——《论担当》
“论担当”这个题,看似简单实则难。它的难,不在于逻辑复杂、内涵深刻,使人无法理解,而在于过于熟悉、指向模糊,使人无话可说。而这两位同学,则机智地从现实现象入手,为这个老而空的话题找到了新而实的切入点。第一位同学,联系当时网络热议的“佛系青年”一词,从青年人安身立命的话题入手;第二位同学,则联系当下文化界的一些乱象,指向知识分子的担当。这就避免了泛泛而谈、以空打空的毛病,使得文章言之有物,在考场上脱颖而出。
我们都知道,写文章要联系现实。不过很多同学对“联系现实”的理解,就是在行文结尾的地方,硬生生地把话题往所谓现实问题上牵扯一下。当然,有比没有好。不过,我们更希望的是,在动笔之前,即有一种关联现实的思考,将题目中所给的话题主动带入现实情境中加以思考,在文章中真分析、真讨论,写出实实在在的现实意义。
请看下面这道题目:
一题或有百解,人生时存殊途。先秦时期礼崩乐坏,诸子为求社会安定,开出了不同的“药方”;身陷匈奴远离汉廷时,李陵弃节,苏武守节,两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请以“殊途”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700字。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这道题的材料给了两组古人的事例,一为先秦诸子,一为苏武、李陵。但是我们写作中就古论古,大谈古人的“殊途”就没什么意思了。譬如下面这段论述:
殊途,是由决定者背后的价值取向与行事准则决定的。在同一目标下,对世界的不同观照取向决定了方法论的各异,使人或踏遍青山穿花寻路,或缘溪漫步逶迤前行。殊途上的旅人共同拼凑出世界的缤纷;不同的路相互交叉、彼此借鉴,便得到了新的机遇。先秦之时礼崩乐坏,何以安天下而济万民?道家相信道法自然,主张无为而治;儒家向往天下为公,强调选贤与能;加以墨子的兼爱尚贤,许行的修馑救荒……这些为求社会安定开出的不同“药方”相互影响融合,最终得以“同归”,铸就了“霸王之道杂之”的大汉风度,让中华取精华而化万生,在颠簸历史中持久盛开。四方馆的包容尊重,铸就了千年来的协和万邦、天下大同。反观后世的统治者过分追求同一、否定殊途,于是但尊儒术、专攻八股的严重同质带来科教事业的枯萎,沙哑的喉咙再也唱不出盛世的大音。
这位同学的文辞当然通达优美,说理当然透彻到位,不过却缺乏一点时代气息。换句话说,没有写出21世纪“殊途”的独到价值来。我们再来看这篇文章:
当今世界较之以往不可谓不多元丰富,这样的社会也本应为我们展现更多人生的路途。但我们是否真的看到了这些机会以及多样格式的前进方向?当我们站在多条道路的汇合口又该如何选择?这都要求我们清晰认知“殊途”之要。
明晰“殊途”之要,先需明确“殊途”之意。“殊途”二字从表面来解就是不同的道路,它不仅是一题百解这些务实意义上的“殊途”,也是人们不同的思想火花、价值追求以及人生前进道路这样务虚意义上的“殊途”。但无论怎样,“殊途”意味着人们不同的思维认识,选择走上不同的道路则取决于人们不同的价值追求。
见诸当下,在功利的价值引领下,人们忽视大时代给予我们的多样的可能性以及广阔的选择空间,我们对成功人生的追求可能更加单一,进而加剧在同一“赛道”扎堆比拼的现象。如此想法固然有其来处,但若人们都拥挤在单一的“通途”之中,忽视乃至鄙视“干路”之外的“殊途”,就会致使整个社会陷入焦灼,我们身心也愈加疲乏。
反观高考状元钟芳蓉,即使网友们一再劝说她去走“经济管理”这类热门且“性价比”高的道路,但她仍然选择报考北大考古专业,只因为这是一条能够让钟芳蓉去追随内心梦想之路;中科院博士周胤放弃科研而去当一位中学老师,在旁人眼中这样的选择是屈才、是浪费,但周胤不这样认为,“做科研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在搞科研这条路上,他只是尽力完成应做的任务,于是他选择走上自己有浓厚兴趣、真正适合自己的路。只有我们正确认识了“殊途”,才能看到大世界为我们提供的广阔大平台,才能窥见不同的人生道路,而非一味执着于一个单调的前进方向。
不过,殊途不等于歧途。网络社会不乏造谣博取眼球、生事吸引流量的行为。这是因为网络红人们只有狭隘的短期追求,从而剑走偏锋,身涉险径,这样的道路终将受到社会道德的谴责甚至法律的惩罚。但也有很多博主在记录着社会的正能量与感人时刻,他们选择的这条路或许在一定时间内无法获取暴利,却能让他们行稳致远,于己于社会皆颇有益处。所以,当下的我们,走哪一条路,还要问问自己的本心和良知。
总而言之,只有社会正视“殊途”,肯定其存在价值,我们的人生才具有更多可能性,这个社会才有了多元发展的基本条件。同时,还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选择路径的引领。我们只有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才不会歧路亡羊,走错人生的道路。
从文辞表达上来说,这一篇不如刚才那一段。但若从言之有物、有现实意义的角度来说,此篇更为优胜。本文开篇即点出当下时代“多元丰富”,把“殊途”置于这一背景下展开讨论。最有亮点的段落即第三、四两段,先分析当下社会对“单一赛道”的偏执与焦灼,继而引用两个事例,表明选择“殊途”的可贵。接下来论述“殊途不等于歧途”,又能结合当下网络问题,显得很有针对性。总而言之,本文将“殊途”写出了时代色彩,谈了真问题,讲了真道理。
本章收尾处,我想提醒大家,审题从来不是简单片面的“阅读题目”,审题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作。完整的审题,既要读懂题意,明确题目的写作边界,又要从题目中获取构思立意的启发,找到写作的方向,打开写作的空间。因此,审题与立意密不可分。本篇虽然只在书中占有很小的一个篇幅,但审题其实是贯穿作文学习始终的。从审不懂,到审得对,再到审出深意、审出新意,乃至于审出言外之意,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