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文我们将说到专门有一类作文,被称为“关系类作文”,比如“读书与成长”“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但这里的“搭建关系”,不是针对关系类作文而言的,而是一种启发写作方向的技巧。
万事万物没有孤立存在的,一切都处于联系之中。我们对很多问题的认识,恰恰是对某一种关系的认识。所以,当我们面对一个题目没有思路的时候,不妨找找题目中或显然、或隐藏的关系。譬如上文所说的“杂”。拿到“杂”这个题,面对“杂”这个字,无话可说的时候怎么办呢?这时不妨想一想:“杂务”和“主业”的关系、“杂”和成长的关系、“杂”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如此就找到了下笔的切入点。
再如2022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学习今说”:
古人说,“学不可以已”,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当代中国,人们对学习的理解与古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请以“学习今说”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任选角度谈你的思考。
这道题看似不存在关系,但是仔细想想,这个题目中难道不是涉及“学习”和“今”的关系么?从关系的角度来看,这道题就有以下的写作方向:
今天的时代对我们的学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今天的时代对我们的学习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我们在今天这个时代,应该如何重新界定学习的内涵?
今天的学习和过去的学习有何不同之处?又有何共通之处?
…………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模拟考试曾出过这样一个题目:
“十四五”开局之年,某媒体开辟了“中学何为”这一专题,请你围绕“中学应塑造什么样的人”这一话题,写一篇文章,参与讨论。
要求:身份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观点正确,以理服人。
面对这道题,很多同学写作中容易欠考虑,上来先明确中学应塑造什么样的人,比如说爱国的人、理性的人、有道德的人等等。接下来就开始分析这种品质的必要性,比如人为什么要爱国、为什么要理性。其实,此题中存在着一个关系,即“中学”和此种品质的关联。我们应该去分析,为什么是“中学”,而不是小学、大学,需要塑造这种品格。所以,此题写作的关键,就在于这个关系的构建与分析。为此,当年我特地写了一篇示范文章,以便同学们清楚理解这个问题。
中国古人说:“终身大计,莫如树人。”今天我们则思考教育应“培养怎样的人”。我想,无论古代与今天在具体的教育理念上有何分歧,其教育的终极指向则未必不同,那就是人的成长。不错,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育人,而中学阶段的教育则于人的思维、品格的塑造尤为重要。
那么,何为“中学”?中学者,小学之升华,大学之准备也。所谓小学之升华,不惟所学知识难度的提高,更在于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逐渐养成,他须思考人生往哪里去,生命该怎样活;所谓大学之准备,也不惟分数的准备、基础知识的存储,更是眼界的打开,心胸的扩展,以拥抱更为丰富饱满的人生。
所以,中学首先应塑造通达博学、思维开阔之人。两千多年前,孔子说“君子不器”,即人的读书与学习,绝不应止于掌握某一种知识技能,从而局限自己的思维。以教学之广度而言,今日之各学段,实无过于中学者。中学学科之设计,涉猎古今,兼顾文理,包举中外,实乃一种通识的教育。所谓知天地之大,方有心之所向;明学问之博,才有行之所之。中学阶段的博学审问,一方面,能使学生找到志向所在,为未来大学的专业选择提供更开阔的视野;另一方面,更使学生窥学问之全体,养成一种通达活络的头脑,使得学科之间彼此启发,不至于在日后的专业学习、职业发展中为思维的定式所束缚。
此外,中学的教育,还应注重品格的塑造。唯其思维的开拓方能立业,而唯有品性的养成才能立身。中学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阶段,人生走向端正与否实多关系于此。古人云:“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知品格的养成犹在学问之上。何哉?盖学问所关乎的是学什么、怎么学,而品格所关乎的是为什么而学、学了干什么,它决定一个人的终极去向。譬如横渠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教,正在品格的树立。彼之担当与豪迈,今日仍令人动容。所以,我们今天的中学教育,万万不可以止于知识的传授。“君子去仁,恶乎成名?”我们唯有塑造中学生以高尚的品格,这莘莘学子才能走一条光明的人生路。
道理固然如此,然而中学的教育,因其教学任务的繁重,考试升学的压力,偏偏容易于思维的培养、道德的陶冶上有所怠慢。譬如今日的某些中学,错把知识的灌输认作教育的目的,把考试之分数当作教育的成果。其结果,一是把一个活泼泼的孩子塑造成做题的达人、考试的专家。如今网络上“小镇做题家”的说法,不正是一批学子步入大学、走进社会后的自嘲吗?二则是培养出一批功利主义的信徒,把为自己谋利益看作学习、考试的唯一目的,正如北大钱理群教授所称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曰修身曰报国者,则群聚而笑之。实则是今日教育的歧途,盛世的危局。
所以,中学的师生,须知解题之上还有知识,知识之外还有眼界与智慧,眼界与智慧之中还有品格道德的挺立,时时把握立德树人的宗旨。故而中学应塑造怎样的人?曰:不器之人。应涵养怎样的心?曰:立德之心。
文章中请大家注意的有两处:第一,文章第二段,把中学和小学、大学做比较,点出中学的特点;第二,在此基础上,下文论述中学与“不器”和“立德”之间的关系,即为什么中学阶段要培养这两种品质。此题只有把握住关系,才能论到点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