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分层思维

读到这里,有的同学会说:“我知道要咬文嚼字了,但是我嚼不出东西怎么办?”有了一种意识,不一定就有这种能力,千言万语一句话:得练!不过,我们总要找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让问题有抓手、可解决。这里就要说到一种重要的方法:分层。即挖掘概念的多层含义。

很多概念,它的内涵是有多个层次的。倘若我们只看到一个层次,思路自然是打不开的。或者说,很难写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文章。有的同学理解概念就和词典解释词条一样,一句话下完定义,再没别的话讲。这时我们就要追问,这个概念有几层内涵?有几个要点?有哪些特质?如果能把概念的层次剖析开来,文章就会有话可说。

比如本书后文要讲解的“说‘共享’”,“共享”一词即包含“共用”和“共有”两层内涵;又如“论担当”,可以把“担当”解析为“当(敢于面对)+担(勇于承担)”两层要点;再如北京卷的“学习今说”,单从《论语》中关于学习的论述来看,学习就应该包含“学(识记)、思(思考)、习(实践)”三重内涵。

如此思考,我们还会觉得无话可说么?

请看下面这两个作文片段:

这个世上有两种“安”:一曰“小安”,即只求个人之安定、安逸的为己之安;一曰“大安”,即心系安家立业、安邦定国的为民之安。为己之“小安”固然不失为一种生活态度,但私以为,唯有追求“大安”者才可为济世之才,才可获得真正的心安。

——《说“安”》

而就像古人对土地的依恋,我们在生活中也在不断追求着“安”的境界。在这其中,最基础的一点便是身安。房价飞涨、楼市泡沫不破、二手房紧张的今天,为何还有那么多人宁愿为自己背上重重的贷款也要购得一间屋舍?人才市场庞大,优秀职位短缺,为何还有如此多的人拼命拿着简历四处奔波,以求一席之职?确定的居住之所、稳定的收入,人们费心费力追求的其实就是最基本的“身安”。身安是独立个体在社会上生存的基本保障,给予人们面对生活中艰难险阻的魄力与勇气。若非这层根基,许多人的生活便会落回原始人那种饥一顿饱一顿的状态。困于生存窘境,人们离舒适美好的幸福生活便愈来愈远。因此,扎根于人们内心深处千万年来的首先是身安。身安是说有安稳的住所、足够的吃食即可,生活并不需要过多修饰。

然而,当我们环顾四周衣食富足的人们时,仍会发现安宁之态的罕见。这是因为想要追求幸福的生活,身安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心安。《大学》中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我们可知,心安的原因是心定,只有心神平定,我们的内心才能安于所处的环境,由此方可细致地体察身边所发生之事,用心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现在人们心浮气躁,不能满足,恰恰在于心不安,总是被各类事物牵连、干扰。总在生活的表象中沉浮,就很难心安,于是开始活在或过去或未来的其他世界中,便难以脚踏实地。因此那些提前交卷、口放厥词的林欢们、那些开始出名便狂傲起飞的宁泽涛们的行为便得以解释。与之相反,若是心安,颜渊般陋巷的生活也蕴藏着繁花般的美。圣人如此,我们自然也要尽力“心安”了。

——《说“安”》

以“说‘安’”为题,前面这位同学将“安”从“小安”与“大安”两个层面解读,后面这位同学将“安”分为“身安”与“心安”两个层次,两人都能从两个层次来认识“安”。如此一来,不仅丰富了“安”的内涵,文章的构思布局也因此有了依托。

很多时候,我们用关键字多造几个词,用关键词多造几个句子,回到平常的语境中,就能发现概念的多重含义。曾经我们以“杂”为话题,要求写一篇议论文,题目如下:

“杂”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词。有人认为世界很大,人生很长,“杂”一点很好,有人却不以为然。

你对于“杂”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请联系生活、科学、文化、艺术,以“杂”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这里,很多同学对“杂”的理解局限在了多元、广博、不单一这一层面。比如曲艺界有句老话说:“相声演员的肚是杂货铺。”就是在强调相声演员、文艺工作者的知识要驳杂一些。譬如下面这段文字的立意:

“杂”自然有“杂”的益处。它意味着多元,意味着差异。看些杂书、听写杂言、去些杂处,我们因而能看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在不同的人和事中建立新的认知,从而开阔自己的眼界,避免闹“一叶障目”那样的笑话。我们都知道事物皆有其多面性。而从“杂”处打开了双眼、提升了认知,我们也更容易做到客观、多角度地看待问题、看待世界、看待人生。清朝女诗人郭六芳曾说自家的风景是“十二珠帘夕照红”,但在家中闲坐多年,她却从未留意过如此美景。而外出游历,见过大千世界,经受“杂”的洗礼之后,她才“始知家在画图中”。有了“杂”的帮助,我们得以换个角度观察原本熟悉的事物,往往能从中寻得新的体悟。而这种认知的提升,恰是“杂”为我们带来的。也难怪古人要叹上一句“兼听则明”呢!

该同学论述了“杂”对人认知方面的启发,写出了“杂”的一层内涵。不过,“杂”还有另一层内涵。当我们在说“杂学”“杂书”“杂粮”这些词的时候,“杂”强调的是非主流、不重要、偏门这些特点。比如鲁迅的塾师寿镜吾的儿子曾回忆说:“鲁迅往往置正课不理,其抽屉里小说杂书、古典文学,无所不有。”这里的“杂”,是指课外的、主流学业之外的。据此,我们就可以发掘出一些新的立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杂”的背后是这样一种心态:不急于求成,不骛于事功,是一种轻松淡然的心态,享受多彩生活的充实与快乐。号称“顽主”的王世襄先生,一生都在收集玩物,玩的东西杂七杂八、五花八门,粗算就有蟋蟀、鸽子、大鹰、獾狗、掼交、烹饪、火绘、漆器、竹刻、明式家具等。有人戏称他玩物丧志,然而他却实实在在地“玩物成家”。梁启超劝其子梁思成应在课业之外广博地发展兴趣爱好,以免所学太专,如此便人生单调而无味了。因此,在完成“主业”之余,我们不妨看点杂书、做点杂事、学点杂学,放松自己的心情,开阔自己的眼界,快乐自己的人生,不至于成为忙忙碌碌、不知所之的“工具人”。

从“杂”的第二层内涵出发,就可以发掘“杂”超越功利层面的意义。文章也就有了更多可写、可谈的内容。 3jzhCFxn98RBvng4cu9U97Y51jpvrN2OAGXQJun8BS8KZ0K5oLVyYW2wk/rXw+m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