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咬文嚼字

近年来,关于语文学习、作文学习的理念和方法层出不穷,有的强调素材积累,有的强调认识提升,有的强调逻辑思辨,皆可备一说。其实,语文最本质的东西永远是文字。对文字的准确理解和准确运用,永远是语文的第一能力。

因此,关于写,讲究四个字——遣词造句;关于读,也讲究四个字——咬文嚼字。

没有遣词造句的功夫,就做不到言辞达意,自己的什么文化积累、什么逻辑思辨,就表达不出来;而没有咬文嚼字的功夫,试卷上的文字、文章就读不懂,作文题干的关键字眼就抓不住,理解不透,无法有效地获取引导信息,写作也就不在点上。

所以,审题离不开咬文嚼字的意识。关于此,我想先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一段文章说起。很多人读《红楼梦》,往往不屑于读八十回之后的内容。其实,八十回之后也有不少有意思的东西。比如贾政检查、点评贾宝玉的“作文”,倘若我们从学习议论文的角度来看,就很有趣味,也很有启发。

闲言少叙,且看第八十四回“试文字宝玉始提亲探惊风贾环重结怨”:

贾政翻开看时,见头一篇写着题目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原本破的是“圣人有志于学,幼而已然矣。”代儒却将“幼”字抹去,明用“十五”。贾政道:“你原本‘幼’字便扣不清题目了。‘幼’字是从小起至十六以前都是‘幼’。这章书是圣人自言学问工夫与年俱进的话,所以十五、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俱要明点出来,才见得到了几时有这么个光景,到了几时又有那么个光景。师父把你‘幼’字改了‘十五’,便明白了好些。”看到承题,那抹去的原本云:“夫不志于学,人之常也。”贾政摇头道:“不但是孩子气,可见你本性不是个学者的志气。”又看后句“圣人十五而志之,不亦难乎”,说道:“这更不成话了。”然后看代儒的改本云:“夫人孰不学,而志于学者卒鲜。此圣人所为自信于十五时欤。”便问:“改的懂得么?”宝玉答应道:“懂得。”

贾宝玉的第一篇作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古代的八股文是从“四书”中出题,从“四书”中抽出一句话、一个词,作为作文的题目。“破题”,即点破题意,有点类似我们今天开头亮明观点。贾代儒为何将“幼”字抹去,改用“十五”呢?因为孔子原话说的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按照贾政的解说,孔子强调的是人生成长中几个关键的节点,“十五”就是“十五”,不是十四,也不是十六,用一个“幼”就模糊了。

这使我想起2020年北京市全市适应性模拟考的一道作文题:

《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这些话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和看法。

很多同学看了此题,撇开《三字经》这句话的具体内容,大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自的重要性。实际上,我们应该先论一论“养不教”是不是“父之过”,“教不严”是不是“师之惰”,在此基础上加以引申。抛开具体的这句话,去空谈宏大问题,就和贾宝玉一样,把话题给模糊了。

还有一题我在本书下编观点类作文中会细说,这里我们先简单来看看:

“有些人能感受雨,其他人则只是被淋湿。”

对这句话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有的同学不经细想,就写了一篇“在生活中发现美”,这是没有理解题干中的“雨”比喻的是苦难、不幸,没有在整句话的语境中来理解“雨”。还有的同学想当然地写了一篇“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要去战胜苦难”,可是,题干中的“感受”可以解读为“战胜”么?“感受”强调的是思考、理解、回味这些认识层面的东西,并不强调行动,这就是在泛化地理解概念了,觉得差不多是这个意思吧。以上的问题,都是对关键的字眼理解模糊造成的。

我们再来看贾宝玉的第二篇作文:

又看第二艺,题目是《人不知而不愠》,便先看代儒的改本云:“不以不知而愠者,终无改其说乐矣。”方觑着眼看那抹去的底本,说道:“你是什么?‘能无愠人之心,纯乎学者也。’上一句似单做了‘而不愠’三个字的题目,下一句又犯了下文‘君子’的分界。必如改笔才合题位呢。且下句找清上文,方是书理。须要细心领略。”宝玉答应着。贾政又往下看,“夫不知,未有不愠者也,而竟不然。是非由说而乐者,曷克臻此。”原本末句“非纯学者乎。”贾政道:“这也与破题同病的。这改的也罢了,不过清楚,还说得去。”

贾宝玉的这句破题“能无愠人之心,纯乎学者也”,贾政指出两个问题:一是“单做了‘而不愠’三个字的题目”,就是仅仅解释了“不愠”,而忽略了对“人不知”三个字的解读;二是“下一句又犯了下文‘君子’的分界”,即跑去解说了“不亦君子乎”这句,这一句虽然在《论语》原文中紧接着“人不知而不愠”,但是在此题的题干中是没有的!因此,贾宝玉的问题在于,题干的意思没有阐发完整,同时还偏离题意,跑去讨论与题干无关的内容。我们再看贾代儒的改稿,上句扣住“人不知”,下句扣住“不愠”,不多不少,严丝合缝。

如同前文所说,审清题目,就是要想清楚什么一定要谈,什么最好不要谈,搞清楚写作的边界。当然,今天的考试远不如当年的八股文严苛死板,但是这个边界意识我们还是要有的。比如刚才所说的“三字经”那道题,很多同学在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之余还要去谈社会教育,好像考虑得很全面,实则和贾宝玉一样写“出界”了。

我们再来看宝玉的第三题写得如何:

第三艺是《则归墨》,贾政看了题目,自己扬着头想了一想,因问宝玉道:“你的书讲到这里了么?”宝玉道:“师父说,《孟子》好懂些,所以倒先讲《孟子》,大前日才讲完了。如今讲‘上论语’呢。”贾政因看这个破承倒没大改。破题云:“言于舍杨之外,若别无所归者焉。”贾政道:“第二句倒难为你。”“夫墨,非欲归者也;而墨之言已半天下矣,则舍杨之外,欲不归于墨,得乎?”贾政道:“这是你做的么?”宝玉答应道:“是。”贾政点点头儿,因说道:“这也并没有什么出色处,但初试笔能如此,还算不离。前年我在任上时,还出过《惟士为能》这个题目。那些童生都读过前人这篇,不能自出心裁,每多抄袭。你念过没有?”宝玉道:“也念过。”贾政道:“我要你另换个主意,不许雷同了前人,只做个破题也使得。”宝玉只得答应着,低头搜索枯肠。

“则归墨”这道题我要解释一下。此题出自《孟子》,原文是“天下之人,不归杨则归墨”。是说当时天下的学说主要是两大派:杨朱学派和墨家学派。杨朱学派主张自私,墨家学派主张兼爱。在孟子看来,都是有所偏颇、有失中正的。科举考试一直在“四书”里出题,到了后期,整句的题就不好出了,开始出一些莫名其妙的半截题,因此这道题“则归墨”实际上是以孟子的半句话作为题目。这一回,题虽然难,贾宝玉做得却好,得到了贾政的肯定。宝玉这次作文的亮点就在于抓住了这个“则”字。“则”强调非此即彼,贾宝玉据此而阐发出时人信奉墨家,并非真心认同,而是除了杨朱,再没得可选。可见,宝玉终于是精进了。

题目中有些字是需要细品的,品出其深层意蕴。我们写过一篇题目为“找回清风明月”的作文。大部分的同学当然能抓住题目中的核心信息“清风明月”,去思考什么是“清风明月”,“清风明月”的意义是什么。在此之外,我们还应该仔细体会“找回”二字的意蕴。“找回”不等于“找到”,一个“回”字说明我们本来是有的,只是后来丢了,因此我们不妨先分析分析“清风明月”为什么会丢。而一个丢失在过去的东西,我们为什么需要它“回”,这就牵扯出“清风明月”和当下的关联。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些审题的经验:

(1)题目中的任何信息既不可丢掉,也不可模糊理解。

(2)写作要扣住题目本身,重心不要偏到题目之外。

(3)对于题目中的关键字眼,要认真思考其内涵,体会其言外之意。

咬文嚼字,不仅有利于审题的准确性,还能帮助我们得到更多的思路启发。且看下面几个案例。先来看第一个题目:

预判未来天气为人类提供了诸多便利,“走一步,看三步”是棋手常念的口诀,赛场上精准的预判会带来漂亮的回击……

请以“说预判”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下面是三位同学在此题中解释概念的段落:

生甲:“预判”即一种超前思维,它可以供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有预见性地参考,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

生乙:什么是“预判”?预判者,预测、判断也。预判并非准确地、丝毫不差地预言未来,更非毫无凭据地信口胡言,而是人们根据已有信息与自身过往积累的经验而做出的大概率命中事实的较为准确的推理。

生丙:何为预判?“预”即提前、事先,其包含着个体主观能动的目的性与自觉选择性,是“事未生而先决”的预知能力,是“由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敏锐洞察能力、卓越的分析能力与远见卓识;“判”即做出判断,做出选择,是有实质性动作和结果的主观“判定”。因此“预判”是先于他人一步进行的思维活动,并得出一定的思维结果。此处的“预判”并非充满玄学意味的“预知”,也并非综合所有已知得出必然结果的“判决”。

生甲显然没有咬文嚼字、细细分析的意识,他无法分析出“预判”的种种特性,只能将其作为一个囫囵的整体,在下了一个定义之后就无话可说。而生乙则掌握了一种解析概念的表达套路:并非……,更非……,而是……。在此复合句式的加持下,较之生甲,确有高明之处,议论更显饱满,讲出了“预判”一词的一些特质。而生丙更具有咬文嚼字的意识,从“预”和“判”两个字的内涵分别出发,分析出“预判”的两方面特点,最后收束为一。

当然,这并不是教大家每每拿到一个题目就机械地拆字、拆词,咬文嚼字的原则是不变的,但角度、形式、方法是灵活的。拆字只是一种形式而已,生搬硬套,弄巧成拙就不好了。

请大家再看一题:

丹麦设计师瓦格纳设计的“Y型椅”,既汲取了中国明式圈椅外形和意蕴的精髓,同时又体现了北欧设计的简洁思想。中国味与北欧风的完美融合,使得“Y型椅”成为现代家具设计中的经典之作。从美洲传到中国的辣椒,最早只是被当作盐的代替品。后来中国人创造出了许多“辣味十足”的美食,辣椒成为中国烹饪的重要食材。而今,有些“辣味十足”的美食已经跨出国门,走向世界了。

由此可见,不同的文化可以相互借鉴、融合、发展。

请以“文化互鉴”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这题题干虽然长,话题却非常明了,就是“文化互鉴”。不知大家看到这个话题有何想法?很多同学看到这个话题,很快想到了这样一个论点:“不同文化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然后再没别的内容可聊,只好颠来倒去,正反论说。最后提醒读者在互鉴中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可谓千篇一律!

还能有别的立意么?我们看这位同学写的:

“鉴”在古代指镜子,也指照镜子的动作。文化的互鉴,也正如照镜子一般。两种或多种文化通过互相仔细观察并揣摩,来找出自己的文化所缺失的部分,也能对自己文化的独特之处有更深的认识。譬如近代盛行的中西文化比较之论,梁漱溟先生就曾经指出:西方文化重物质,中国文化重人文,印度文化重宗教。由此彰明了中国文化的特质。一个国家只有认清了自身文化的优点与不足,才能够判定出今后发展的切实计划,并真正付诸实践。文化互鉴,首先使我们认清自己。

这位同学仔细思考了什么是“鉴”。“鉴”者,镜也。我们以他者为“鉴”,就好比照镜子,首先不是看到对方,而是先看到自己。我们在“文化互鉴”中,第一层收获并非取长补短,而是更好地认识自我。这一层立意,非咬文嚼字而不能得。因此,新意不是往题外求,恰恰是要往题目里挖掘。

我曾经以“德”为话题,布置过一次写作练习,有这样一份习作颇为优异:

仰望道德的星空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毛子兮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然而,当我们的目光转向切身,在道德的感召和利益的诱惑之间,又难免心生动摇。这就要我们去思考:何为道德,以及为何要坚守道德?

须知,“德”本不是身外之物。“德”字以“心”为底,象征其根本在于我们那一颗光明的本心。“德”既不是法度规定,也不是社会契约的约束力量,而是由人先天的“善端”生长扩充而来。正如孟子说,我们对落井的孺子心生恻隐乃至施以援手,既不是要“内交于父母”,也不是为了“要誉于乡党”,而是源自内心道德的驱使。

尽管如此,践行心中之“德”却有难度。都说“德”即为“得”,以德行事,似乎理所应当有其回报。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理想。以谦为德,或损其名;以让为德,或失其利。甚至还有如屈原者,正道直行,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我们在历史中,看惯了遵从道德却无所得,甚至有所失的悲剧。那么古之仁人志士何以坚守道德?

当王安石面对着排山倒海的质疑与怨声时,他说:“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无愧内心、坦荡从容,这正是追求道德所带来的最大的收获,也是支持我们坚持在这条道路上的最有力的理由:名与利不曾真正被谁长久地掌握,但精神上的满足与安宁将伴我一生。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可知,守德之得,亦在心而已。

作为当下的普通人,坚守道德,或许与家国兴亡、舍生取义等宏大命题无关,却也意义非凡。交通纷争时相互礼让、向困难之人伸出援手、网络中抵制网暴理性发言……星星之火的举手之劳,不仅或可推动社会风气的进步,更可使我们的内心获得一种满足,那样一种因顺应了我们心中的良知,进而“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使得“吾心始快”。

康德曾经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以德行事,或许时遭艰难困苦,但因有前人经历的指引与鼓舞,我们并不迷茫。正如孔子所说:“德不孤,必有邻。”我希望有一天,能有更多人超越世俗与物质,看到坚守道德而收获的精神价值,共同仰望一片灿烂的星空。

“德”这个话题恐怕是老生常谈了,很多同学写作此题,下笔多套话、空话,而毛子兮同学的这篇作文却能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首先,她从“德”的字形出发,从“心”入手,牵出“德”的内在性。接着,又从字音出发,联想到“德”与“得”的关系,得出“德之得”在精神不在物质这样的妙论。从伟大人物坚守道德的动机,说到普通人坚守道德的意义,条理清晰,层次井然。本文写作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抛开一种以空对空、漫天胡写的错误思维,踏踏实实从咬文嚼字入手,找到说理的生发点。 wc1suHVQ8HI+RpJKR7E9rVVeNtsPJj8wK/YGOqA4i9UluuDlPeRjJEK1BVu0VPL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