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素材积累

其实,素材积累的关键不在于“量”,而在于“质”。我们要选取经典的、有质量的事例,对事例进行全方位细致的整理。我们试想一下,生活中我们听到一个道理,是不是总喜欢联系自己熟悉的领域来理解?反过来说,结合熟悉的领域说理,我们总能左右逢源。一个事例,我们只有把它吃透,了解足够多的细节,在遇到作文题时才能有话可说。简单来说,之所以很多同学积累了不少素材,却在考场上无例可用,主要就是因为积累的素材细节不足,对素材的理解不够。而“议论文论据大全”之所以没有用武之地,就是因为其中的论据往往是泛泛介绍、浮于表面的。请看一段范文:

昨日之我是今日之我的底色,今日之我源于昨日之我。过去的一点一滴无可避免地在我们身上留下烙印,成为我们的一部分精神底色。迟子建成长于我国边境的北极村,朴实的乡情、乐观的人生态度,造就了年少时节天真烂漫、童真无邪的“过去”的她。从年少天真直至走向茅盾文学奖的领奖台,迟子建始终极富想象力和童趣,我们始终能在其作品中看到那个蹲在火旁烤橘子、梦想着北极熊的“小迟子”的身影。也正是过去的她,使得迟子建成为作家中的一股清流,保有丰富想象力,成就了现在的写作大师。可见“昨日之我”是“今日之我”抹不去的色彩。

——《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

根据该同学的观点,论述中应该落实迟子建的“昨日”与“今日”。“昨日”的迟子建天真烂漫、童真无邪,“今日”的迟子建在作品中“始终极富想象力和童趣”。而该同学还能够点出“蹲在火旁烤橘子、梦想着北极熊”这样的细节,该事例便更见饱满、更见充实,说理的质量大大提高。再来看另一篇习作:

无话,往往并非出于无知,而是由于胆怯。面对事实,我们常常缺乏勇气讲出心中的真话,缺乏在暗夜中呐喊的孤勇。而那些敢于在众人噤声时勇于发声的人,才是民族的脊梁,国家的柱石。2003年“非典”时,有些地方官员因为一己私心,将真相隐瞒得严严实实,只字不提, 而年逾花甲的钟南山则站了出来,面 对镜头,直言疫情的真相。有的人让他“少说话”,而他这个人, 就和他挂在办公室里那显眼的匾额一样——“敢医敢言”。 中华民族风风雨雨五千年,它能历尽艰辛走到今天,我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总有一些人敢于在万马齐喑之时勇于发声。他人无话,我有一言。这是一位医者的责任,更是一个读书人应有的良知。

——《无话则长》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八十多岁的钟南山院士带领研究团队前往抗疫前线,成为一时热议的“最美逆行者”。当年很多同学关注了此事,但可惜没有对素材加以拓展和挖掘,仅仅知道“最美逆行者”一个词,于是就反复套用。而这篇文章对钟南山的相关事迹做了深入细致的了解,在“无话则长”(别人无话时我却有话要说)这一题中,联系了“敢医敢言”这个点。因为细节积累丰富,所以在大家都积累了同一人物素材的情况下,这位同学显然更能左右逢源,运用自如。

因此,倘若对一个素材能够挖深吃透,就能大大提高素材的利用效率,使一个素材在不同题目中找到用武之地。下面以梁思成相关素材为例,为大家呈现“一材多用”。

●梁思成相关事迹(取材自窦忠如《梁思成传》)

考察蓟县独乐寺发现唐代佛光寺

为了寻找中国的唐代建筑,梁思成冒着生命危险,克服艰苦的物质条件,考察了蓟县独乐寺建筑遗址,发表了《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引起中外学界的极大关注。尤其是日本学者,此后他们再也不提由他们代劳来测绘研究中国古建筑的事了。进而又远涉山西的深山老林,终于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唐代佛光寺,其考察报告在世界范围内引发轰动,打破了日本学者“中国境内已经没有唐代以前的古建筑,如果中国学者想要研究唐代的建筑,只能到日本的奈良去”的论断。

研究《营造法式》

尽管贫病交加,但梁思成并不悲观气馁,常常教授子女唐诗,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是全家最喜爱的诗句之一。生活越是清苦,梁思成越相信那“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日子即将到来。他从不愁眉苦脸,仍然愉快画图,画图时总是爱哼哼唧唧地唱歌,晚间常点个煤油灯到他那简陋的办公室去。他仍在梦想着战争结束后再到全国各地去考察。为了研究宋代的《营造法式》,在昏暗的菜油灯下,戴着眼镜驼着背的梁思成尽力俯身向前,下颌放在一只花瓶上,那是为了支撑头部,他的脊椎因疼痛而难承头部重量。到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梁思成带领两名助手已经完成了壕寨制度、石作制度和大木作制度等图样,以及部分文字的注释工作。

上书“梁陈方案”保护北京古城墙

经过数月的艰辛努力,《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也就是著名的“梁陈方案”,终于在1950年2月顺利出炉。为了使相关领导和部门重视,梁思成自费刊印了一百多份报送上去。

“梁陈方案”:

1.在西郊另设行政中心,保护旧城原址。

2.梁思成希望在城墙上面布置花池,栽种花草,安设公园椅,每隔若干距离的敌台上可以建凉亭,供游人休息。由城墙俯视护城河与郊外平原,远望西山或紫禁城宫殿。它将是世界上最特殊的公园之一——一个全长达39.75公里的立体环城公园。

3.将来引导永定河水一部分流入护城河,河内可以方舟钓鱼,冬天又是一个很好的溜冰场。

25 000字的方案,对中国乃至世界城市规划工作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他对欧洲当年因为计划不周而导致城市普遍出现严重“病症”有着深刻解析。他的中轴线布局和城墙公园计划,此等规模气魄,在世界上没有第二个。

梁思成认为:“北京是五代之都,是个古代文化建筑集中的城市,不宜发展工业,最好像美国首府华盛顿那样,是个政治文化中心,风景幽美,高度绿化,而北京的大批名胜古迹可以发展成为一个旅游城市。”他提出要把北京城整个当作一个大博物院来加以保存。

即便“梁陈方案”被打入“冷宫”,即便北京城墙“保卫战”惨遭失败,但北京城内还有众多古建筑珍宝等待他的护卫,他别无选择。既然如此,“战斗”仍将继续。新的“战斗”从保卫牌楼开始。

梁思成:“今天我们认为无所谓的东西,也许二三百年以后,我们的子孙就感到很大的兴趣。”

梁启超的家风熏陶

梁思成拥有很多荣誉性头衔和职务,诸如“最有才华的小美术家”“首屈一指的小音乐家”“一个有政治头脑的艺术家”和“跳高王子”,以及“美术编辑”“管乐队队长”“爱国十人团”和“义勇军”中坚分子等等,这些无疑表明梁思成在许多方面,都与其父梁启超那“兴趣甚多”的性格极为相似。

梁启超:“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

梁启超家信:“思成你所学太专门了,我愿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之某部门,稍微多用点功夫。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过于单调。”

下面我就以梁思成的素材来写一写近年北京的几道高考作文题。这里主要为大家呈现材料的运用,故而只写一个论述段,以便大家更容易抓住重点。

例题1

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都需要纽带。

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例文

有的纽带连接着古与今,使我们于千百年之下,与历史相连,明确了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譬如建筑,绝非遮风避雨之一用,更是历史的载体,文化的寓所。北京胡同中的一砖一瓦,一头连接着眼下的车水马龙,一头连接着过去的风雨阴晴。新中国成立前,梁思成远涉山西的深山老林,探寻唐代古建筑佛光寺;新中国成立后,他反复呼吁保护北京城墙。他说:“今天我们认为无所谓的东西,也许二三百年以后,我们的子孙就感到很大的兴趣。”我想,这无非是要保护一根历史的纽带,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不至于在现代化的滚滚浪潮中被湮没,使得我们后来人在纽带的“这一头”,清晰地感受“那一头”的波澜壮阔,不要丢掉文化的根。

●要点提示

“纽带”的特征是“联系”,因此在此论述段中,强调古建筑“一头连着……一头连着……”。其间引用梁思成对古建筑的看法,证明古建筑的重要性,然后话锋一转,转回到“纽带”上,证明“纽带”连接古今的作用。

例题2

今天,众多2000年出生的同学走进高考考场。18年过去了,祖国在不断发展,大家也成长为青年。

请以“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例文

青年之成长,绝无脱离时代之可能。一代新青年,必当投身其新时代,方能真正成就自我。20世纪20年代,文化界兴起“整理国故”的潮流。年轻的梁思成从国外归来,投身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整理、研究与保护之中。面对日本学者“中国境内已经没有唐代以前的古建筑,如果中国学者想要研究唐代的建筑,只能到日本去”的狂妄论断,梁思成远涉深山老林,终于在山西发现保存完好的唐代佛光寺,震撼了国际建筑学界。而梁思成,不仅成为一代建筑大师,更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标杆。所以,青年人躲进小楼,独善其身,固然不恶;然而投身潮流,拥抱时代,方谓壮哉!

●要点提示

有的同学看到此题中的“新”字,认为必须要举当下的例子。其实不然,任何一代青年,针对其生活的时代,都可谓“新青年”,只要讲清楚其时代新在哪、其青年新在哪即可。本段点明20世纪20年代的文化潮流是“整理国故”,这是落实“新时代”,随后举梁思成研究中国古建筑,凸显他融入时代,收获自我的成长。

例题3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例文

中华文明的韧性,首先体现在一种面对挫折乃至困难、灾难,犹然不断、犹然不倒的精神力量。一代建筑学家梁思成,在抗战期间,远涉西南。尽管颠沛流离,却依旧在昏黄的菜油灯下研究宋代的《营造法式》;尽管贫病交加,却依旧与子女讲授诗歌不辍。生活越是清苦,他越相信那“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日子即将到来。中国人民是打不垮的,中国文化是毁不掉的,正是因为这文化精神之中挺立着铮铮铁骨。因这韧性,文明在艰难困苦中不仅不会倒掉,反而更加丰厚,更加伟大。

●要点提示

中华文明的“韧性”是“面对挫折乃至困难、灾难,犹然不断、犹然不倒的精神力量”,接下来举梁思成研究《营造法式》的例子,首先落实他面临的各种困难、灾难,继而描述其不屈不倒,克服一切困难展开学术研究。以梁思成作为中国人、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诠释中华文明“韧性”的内涵。

例题4

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整个系统由55颗卫星构成,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务全球。

材料中“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例文

恰如每一颗卫星在北斗系统中都有其功用,在社会这个更大的系统中,每个人也都有他的价值。譬如在古建筑保护的事业中,精英者如梁思成,以其精深的学养与惊人的毅力,一方面整理注释众多古代建筑学著作,另一方面完成了蓟县独乐寺等实地考察研究,更深入深山老林,发现了唐代佛光寺,打破了日本学者“中国再无唐代建筑”的狂妄论断。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普通人的价值。中国古建筑怕火,而西递“打更队”则用手中一面普普通通的响锣,守护着千年古村,使这“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224幢古建筑历经风雨而安然无恙。这不禁使我感叹:一项事业的造就与持久,不仅要依靠“了不起”的精英,也要依靠“不起眼”的普通人。

●要点提示

这一题就比较麻烦了。因为它要证明“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只举出梁思成一人的功用,无法证明“每一颗”的功用。所以,这里又举西递“打更队”的事例与之形成组合。都从事古建筑保护,一是精英,一是普通人,二者皆有功用,这就证明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功用。

以上的几段论述,皆取材于梁思成,不过行文各有侧重。结合我们在论述篇中所讲,可知“一材多用”的关键,就在于根据题目、论点的需要,从不同的重点和依不同的逻辑来叙述事例。同样是梁思成,或引此事,或引彼事,根据题目灵活选取;而同样是发现佛光寺一事,在不同的论述段中叙述角度各有不同。只有对素材了解得足够多,掌握的信息足够丰富,素材的适用面才能扩大,运用效率才能提高,从而事半功倍。 5g+jh8ip8LusGwL4wpmUx0ipusmisBKL80asIyxSWv7+oFsjjUz4E6bqRYzj27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