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写作,一定要结合范文。凭空地去把握道理,道理是不真切的。在这一部分,我们一起来看若干典型例题、典型案例。这里的案例有错的,有对的,有好的。每一个案例,试图呈现一个问题,或者一种亮点。我们或可在其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下面的案例都给出了相应的评级:
C:偏题,有严重失误。
B:合题,但存在典型缺陷。
A:切题,未必精彩,但落实到位。
请以“你和你站立的地方”为话题,自拟一个论点,举例加以论述,180字左右。
站在不同地方、不同生命起点的人们,都有着各自要承担的使命和责任。或许起点会在尽头设定局限,但永葆向上的挑战精神才是最为可贵的。比如,宋濂生于贫苦人家,站立于破屋漏壁之下,而他抄写经书、穿越风雪拜师,凭借心中拼搏挑战的价值取向,笔耕不辍,一步步前行,最终站在了朝堂之上。
分析:这属于典型的举例不落实。这位同学的观点中,强调“地方”与“使命、责任”的关联。但是在宋濂的事例中,完全找不到“使命、责任”的相关内容。
你站立的地方决定你视野的高度,进而影响你成就的大小。清华大学2024年招生宣传片中的“土豆少年”将自己毕业设计的选材定为土豆发电。这一选材对站在小学校园中的师生们来说仅仅是原电池小实验。然而站立于清华二校门下的“土豆少年”却有心将小小土豆与能源问题联系起来。置身于清华大学,使得他将集成发电等前沿科技引入课题,最终实现以土豆稳定供电的突破,成为清华大学优秀毕业设计。
分析:这是典型的举例不当,强行贴标签。这位同学的观点本身是不错的,成立性是比较高的。同时在举例中,也非常注重落实“地方”“视野”“成就”等关键要点。为了突出“地方”对人的影响,该同学还设计了对比。不得不说,该同学是用心的。但遗憾的是,事例中“清华大学”与“实现土豆稳定供电”之间的逻辑是强加的。
你的认知与视野会受到你站立的地方的限制。古代欧洲的人们只能站在欧亚大陆上,因而只能认识到所生活的地面是平的,畅想着陆地有边界,而边界外是无尽深渊。正是其站立的陆地让他们只能认识到地面是平的。反之,当麦哲伦的船队完成环球航行后,人们才在活动中认识到地球是圆的。由此可知,当人们所站立的物质世界变化后,人们的认知和视野才会随之变化,正是你站立的地方限制着你的认识和视野。
分析:首先,这个案例存在着举例不落实的问题。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这不是一个“地方”,它不能用来证明地方对人的影响。其次,这个案例的观点本身也存在立意不高的问题。其实该同学完全可以论“人的认识和视野受到站立地方的影响”,“影响”一词既包括消极作用,也包括积极作用,这样就可以说理更全面。只去论“限制”,显得狭隘而消极。所以,观点本身还要注意一个格局的问题。
地方的价值也需要站立其上的人来成就。名人、伟人在一个地方驻足,可以给这个地方留下文化的底蕴、精神的财富。黄州,在苏轼去以前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城,但苏轼来到这里,站立于此,留下了《赤壁赋》与《念奴娇》等千古佳作,使得黄州一跃而为历史文化名城。而平凡人、普通人通过勤奋和汗水也能使脚下的地方繁荣昌盛。四十多年前,一群怀着梦想的人们来到深圳,一砖一瓦,将一个偏僻的小渔村建设为一个国际一流的大都市。
分析:本文文辞稍显稚嫩,但却准确无误地完成了论述任务。作者要论人对地方的影响,举了两个事例。在苏轼的例子中,苏轼的作为,苏轼之前、之后的黄州地位有何不同,都有清晰明了的落实。同理,在深圳的事例中,什么人、什么事,深圳如何变化,也都准确而到位。同时,该同学在论述段内还有“名人、伟人—平凡人、普通人”的层次设计,更显逻辑的严谨。
当我们迈出一步,踏出所站立的地方,便能睁开眼睛看世界,从而有新的收获。张昭源毕业于清华大学,生长于城市,却毅然去到重庆农村从事驻村工作。与农民共同生活的日子里,张昭源见识到闻所未闻的贫困,又感佩于农民的智慧。基层的见闻汇为他宝贵的经验,帮助他带领全县脱贫,过上新生活。其实,人们所站立之处不过沧海一隅, 这“地方”既为安全的平台,也 是自由的牢笼 ,故应时时前行,站所未站之处。
分析:这位同学的落实意识非常好。“踏出所站立的地方”,对应着张昭源从城市到重庆农村;“睁开眼睛看世界”,对应着张昭源在农村增长了见闻,收获了智慧;“收获”对应着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成就。举例之后,作者又能在此基础上加以提炼说理,分析了为什么我们需要踏出所站立的地方,指出“地方”有其禁锢性的一面。这就不只是举例印证了,而是能有所分析。
船员说:“风总是偏爱知道风向的人”,你是如何理解的?请举例加以论述。180字左右。
航行于海上,个人之力相比于自然之力显得尤为渺小。唯有将自己与外力相融,顺着外力而行,才可获得助力、事半功倍。王安石在了解到国家现状后,将自己的变法革新之理想与之结合,借皇帝的力量推行青苗法等新政,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日趋信息化的世界中,马云把握住科技发展之浪潮,顺风而行,最终创建了阿里巴巴,成为闻名世界的企业家。
分析:该同学最主要的问题,是对“风向”理解不准确。题干中的“风向”很明显是比喻形势、潮流,但是该同学将“风向”理解为外力。于是在举王安石的事例时,强调的是“借皇帝的力量”。审题的错误导致了论述的偏颇。
知道风向,我们方能有更好的发展。就比如做传统汽车的比亚迪,大胆预测了电动汽车会拥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更广阔的市场,从而改行做电动汽车,成为现如今的世界一流汽车品牌。在互联网发展之初,马云大胆推测未来将是一个网络化的时代,发展互联网相关产业,借助互联网兴起之风,将产业做大做强。他们都预测了未来发展之风向,向其阔步前行,闯出光明的未来。
分析:该示例在落实关键词这一点上做得倒是不错。在比亚迪的事例中,“风向”落实为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在马云的事例中,“风向”落实为互联网兴起之风。但是该示例仍然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是缺少分析说理,只是简单地罗列事例印证,到底“风”如何助力人,为什么能助力人,都没有论说;第二,是对事例本身了解不深、不细,表述毛糙,用词粗浅,观感欠佳。
除了辨明风向,更重要的是因风而动、顺风而为的顺应风向。 时代之风强劲有力,将无数旧物淘汰、技术抛弃、行业换 血,浩浩荡荡的气势难以阻挡。唯有把握风向并善用之人,才更 能找到施展自我的空间,得到发挥才华的助力。 于个人,我们应把握当前劳动力缺口,并在择业时投身其中,以备顺风而行;于国家,我们应把握当下开放共赢的导向,谋求协同合作、包容共进;于文化,我们应坚定文化自信,筑牢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分析:该案例的观点强调“顺风而为”,分三个层面来举例:个人、国家、文化。每一个层面中,要顺什么“风”,都落实得清清楚楚。并且,能够对所论的观点展开说理——“时代之风强劲有力,……得到发挥才华的助力。”观点清晰、事例落实、有所说理,因此是一个优秀的论述段。
人要学会审时度势,顺应时代潮流而行,才会获得环境的助力。百年前孙中山先生说:世界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准确判断风向,顺风而行,才能如海鸟翱翔直上。比亚迪公司,看准新能源产业的大势所趋,毅然宣布传统燃油车停产,将制造重点转向新能源汽车,如此一来, 既得到了国家政策 的支持,又得到了一批消费者的青睐, 在新能源、智能化的风潮下应运而生、乘风而起。
分析:我们可以将此例文与例文2做比较,同样是以比亚迪为例,效果截然不同。首先,该生对素材的了解程度要更全面、更细致,掌握的信息更多。其次,在叙述比亚迪事例中,该生特别强调了“既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又得到了一批消费者的青睐”,这就讲清楚了时代的风到底是如何助力比亚迪的,他写出了这个助力的过程。这就比例文2简单摆出“电动汽车—成功了”要有思维含量。可以说,例文2停留在举例子印证,而本例文则进阶到举例子分析。
中国“十大教育英才”之一朱永新先生曾经说:“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就没有人的精神发育。”读书,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
请以“读书与成长”为话题,自拟一个论点,举例加以论述。180字左右。
读书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进而拓宽个人的视野,改变个人的命运。归有光曾经在尘泥渗漉、雨泽下注的阁子里借书满架、束发读书;仲永则空留三岁能吟诗、七岁能作赋的文学天赋而不学。前者终成明代著名的散文家,后者长大后与常人无异,成为人们的笑柄。读书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学文化水平,使人精神长得启迪,进而收获成长。是故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分析:本段的问题在于泛化了“读书”的概念。题目中的“读书”,是狭义的读书,即阅读书籍。而该同学把“读书”泛化理解为“学习”。尤其是仲永,他的问题不是没有读哪一本书,而是不学习。归有光的例子呈现也不到位,因为虽然写归有光“借书满架”,却没有写出读书对他的具体影响,只是泛泛说他成为散文家。
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读书是必不可少的。鲁迅先生从小就酷爱读书,他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成绩优异获得了金质奖章,他便拿去卖掉买书来读。这为他后来弃医从文,成为近代文学家奠定了基础。一代文豪高尔基曾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见,读书能促进人的成长,在人的成长道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分析:本文第一个问题在于,“成长”一词只是笼统点出来了,没有展开解说,不知道“成长”所指何事。第二个问题在于,作者没有呈现出来是哪一本书对鲁迅产生了影响,使之弃医从文。可见其“读书”也没有落实。虽然作者对题目的理解没有错,但未能充分论述。
更深层次地说,书籍作品之中更是蕴含着无数先辈与哲人的卓越思想与精神内核。一代红学家周汝昌在对《红楼梦》的阅读之中,品出了自身人生悲欢的深刻内涵;而在阅读王小波的热潮之中,读者纷纷产生对人性与理性冲突的沉思,催生了精神思索的潮流;更有对莫言等一代乡土与历史题材书籍的阅读,使读者忧于家国之情,忧于知识分子心中关于制度合理与道德正确间矛盾的大情怀。有了这些精神与道德上的沉思与反问,人,才可以说是在精神的层面上成长了。书籍之中丰盛的精神饕餮,得以在阅读与品味的过程中被消化吸收,充实精神的成长。可见,阅读书籍方为精神生长的那一箪食,一豆羹。
分析:这是一个优秀的论述段。首先,作者明确了“成长”指的是思想、精神的进步。并且在论述中分析了从“读书”到“成长”的过程。其次,我们看他的举例,读哪一本书,会带来什么思想、精神的成长,都落实得清清楚楚。此外,该同学优秀的语言质量,也是加分的重要因素。
随着人的成长,我们从一本书中读出的体悟也会越来越深。冰心在十二三岁时读《红楼梦》,只是读出了“贾宝玉女声女气,林黛玉哭哭啼啼”,甚觉无趣,遂弃书不读。到冰心人至中年重读《红楼梦》,才体悟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苦楚。少年的冰心,看到的只是书中人物的爱情纠纷,随着人的成长和社会阅历的丰富,三四十岁时才能体悟到作者亲历一个家族由盛转衰的悲哀。“少不读红楼”,有时候一部内容深厚的书,需要成长后的人去体味和领会。
分析:写“读书与成长”,多数同学侧重论述读书对成长的意义,该同学逆向思维,去论成长对读书的意义,而且写得非常扎实有力度。这里的关键,就在于他能点出冰心年少时如何理解《红楼梦》,成年后又如何理解《红楼梦》,不同年龄段的体验不是用一句“理解自有不同”来遮掩过去,而是皆能落实。可见,一个素材的积累,必得掌握其细节,关键时候才能用得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