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文的很多范文示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好的论述段,不仅仅有举例,还有说理。
一个论述段内,除了举例子,倘若还能进一步说理,则可增强其纵深感。所谓说理,就是阐述论点的道理所在。如果说举例子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是什么”,那么说理就是向我们解释“为什么”。说理是思维向深处的开掘,高分作文一定是有精彩的说理的,而非只有简单的举例印证。因此,在举例之外,我们还要努力把自己这一段的核心道理提炼出来,使说理更为清晰透彻。
比如这篇《学以成人》的一段:
A.学习使人从无知到有知,从有知到乐知。从而拥抱知识,走向“成人”。B. 因为学习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使人超 脱于个体生命经验的有限,而与全人类的情感联结。而在这样的 互动之中,学习者不仅能收获知识、领略人类所思所想的丰富, 更可乐在其中,成为乐知、爱智慧之人。 C.譬如我们高中学习,可读先贤之文与古人对面长谈,可察电子跃迁以悟世界之精微,更重要的是我们从此乐于学习知识。无论是上了大学还是步入社会,都不忘追求知识,这便是学习对于我们成人的引导。
这一段中,A句是提出观点,强调“学习”使人“增长知识,走向成人”。那么“学习”为什么有这种意义?有的同学会想:“这不是理所当然么!这还要论么?”你看这位同学的文章,接着就论述了为什么“学习”能够使人成长,即B句。倘若不学习,人的认知只能由自己的切身经历积累而来,而人的切身经历是多么有限啊!可知学习对打破局限性、推动认知成长的意义。万事万物都有其道理,所谓的理所当然,某种程度上是我们缺乏往深处的思考。在此之后,才进入举例环节,即C句。
我拿一篇说理不足的样文来对比:
那么应如何学?要学先要博学。博学,并不是要知天知地,学得毫无边界,而是与此科目相关的知识要都有理解和参考。例如,学习一篇古文,我们不仅需要解读文章的表面意思,更要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这就少不了对作者的了解,他生活在什么时代,经历了什么事。他为何怀有此情感写作……这其中就不仅是语文知识这么简单了,其中又包含了历史甚至地理和哲学的学问。若这些“副科”功夫下得不够,学习将会变得片面。
依照这位同学的论点,他这一段应该说清楚“学习为什么先要博学”,这个“博学”的必要性、基础性在哪里。从后文的举例论述中可知该同学对这个问题是有想法、有认识的,但是通篇来看,还是缺乏上面优秀案例中对道理的提炼,只是反复强调“要博学”,所以显得说理不透彻。
我们再来看另一题的优秀案例:
我们对于“丰富性”的需求不止停留在物质层面,还上升到了思想层面。思想多样性的意义是不可忽视的。春秋末期到战国,孔孟倡周礼、老庄主无为、墨子谈兼爱、韩非子讲法治。这个时期涌现出无数思想家,汇集成“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可谓思想上的“百花齐放”了。 一方面,这些不同思想主张的产 生,就像生物界基因的无数“突变”造成的生物多样性一样,给 名为“时代”的进化提供了筛选的“原材料”。另一方面,不同 的思想主张之间的相互批驳、相互竞争,也让各家思想在逻辑上 更融洽,理论上更完满,或是操作上更切合实际,是为思想的 “协同进化”,让思想不断进步,常富生机。
这篇文章谈的是“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与前面讲过的“参差百态之美”类似。写作的重点首先是落实“百花齐放”,即文中的“思想多样性”。该同学先列举儒、道、墨、法各家,并点出其各自的核心主张,完成了核心概念的落实;接着从两个方面浓墨重彩地分析了“思想多样性”为什么是有意义的,显现了本段论述的深度。
相对于举例落实,说理是更高一层的要求,当然操作起来也是非常有难度的。我们不妨从“加一点说理”做起,在举例之外有那么三两句说理性的内容,倘若说得好,也是加分点。
我有一位2018年毕业的学生,现就读于计算机专业。2024年高考之后,他给我看了一篇所谓“地表最强AI”写的作文,请我评评分。这里摘两段,大家来看看其论述水平如何。题目如下:
几千年来,古老的经典常读常新,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亘古常新……很多事物,在时间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
请以“历久弥新”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800字。
首先,经典文学和思想是历久弥新的重要体现。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中国的《论语》和《道德经》,以及印度的《吠陀经》,这些经典著作经历了数千年的时间考验,至今仍在影响着现代人的思想和生活。 它们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是因为它们所承载的 思想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 例如,《论语》中孔子的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这些价值观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在人际关系中,还是在社会治理中,这些思想都能提供宝贵的指导。因此,经典文学和思想能够穿越时间的长河,焕发出新的光彩。
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体现了历久弥新的特质。牛顿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科学史上的两大里程碑,这些理论在各自的时代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理论并未被遗弃,而是在新的科学发现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验证。例如,量子力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经典力学的某些局限,但经典力学仍然在宏观世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相对论在极端条件下对时间和空间的描述,依然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依赖于新的发现,更离不开对传 统理论的传承和创新。 因此,科学技术的历久弥新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智慧的延续。
作为计算机程序,语言表达难免板滞,不够灵活,这一点暂且不必苛责。首先,不得不佩服AI的素材库,古今中外、科学人文,无所不有,而且细致准确。其次,“历久弥新”这个话题,要说清楚什么事物“历久”,其在当下又有什么价值与意义。经典文学这一段,列举古代经典,尤其是《论语》,指出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在当下对人际交往与社会治理的意义;科学技术这一段,以牛顿力学、相对论为例,分析其在当下物理学研究中仍具有基石性的作用。应该说,举例落实是相当具体而充分的。
其不足之处,主要在于说理的单薄,停留于事例的印证。经典文学一段,唯有“它们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是因为它们所承载的思想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一句,解释了为什么经典文学可以“历久弥新”;科学技术一段,“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依赖于新的发现,更离不开对传统理论的传承和创新”算是一句说理,但也略显单薄。
不过总体而言,这段AI所写的文章,其准确翔实、条理清晰,恐怕是绝大部分考场作文望尘莫及的。
综上,提出了论点,一定要追问一句“为什么”。对论点的道理予以解说,论述段才会更显饱满,说理性才会更加凸显。当然,也有的同学喜欢先有一段举例印证,再跟一段说理,以给说理更大的空间,这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