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怎样在举例论述中玩出一点花样,使论述呈现一点设计感,提高自己论述的水平。
我首先要正本清源,说说举例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接触过的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写不好作文,第一是没有例子,第二是文笔不美。当然,这两个都不是主因。相信大家看完这本书,会对这些问题有新的认识。
单就举例子来说,议论文也不是一定要有例子,因为举例子不过是一种论证方法。不用举例论证,我们还可以用比喻论证、假设论证、道理论证……话虽然这样讲,大家还是喜欢用举例论证,毕竟不举例来论证道理似乎更难,更无话可说。我们无论用什么论证方法,核心的目的是证明我的观点对,那么就举例论证来说,我要如何举例才能绝对证明我的观点对呢?
那自然是穷举!
比如“想要走得快,就单独上路”,我们想用举例法证明这句话绝对正确,那就要把“单独上路”的情况都统计到位,一个也不能遗漏。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因此,退而求其次,我们就采用“多维度证明”的方法来替代穷举法。这里有两个要点:
(1)我们要找典型案例,既然不能举出所有,那起码应该举出典型。
(2)案例要多,不仅是数量多,而且是维度多,避免同质化。
从不同维度选取典型案例,是最能够证明观点的举例方式之一。我们来看几个案例:
且高处不足以求,复不可以保。不闻高下相形、无平不陂之语?天道之循环,变异尔。焉能久处高而不崩,长处乐而不穷? 故汉之王莽,登极九五,竟不免于败亡;清年羹尧,位极人臣, 亦难逃覆灭于翻手。其间又如小人者杨国忠,君子者王荆公,不 免于暴起骤落,真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春秋》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古来显赫权臣,无论贤愚,保位以终者几人?兴衰烟云,高下恒迁。故人事穷达,何必执着?此唯通达之士得之。
——《人生何必登高处》
这个案例取自《人生何必登高处》,是我在2020年写的一篇教学范文,在本书关系类范文中有详细讲解。这里请大家看段中四个事例。王莽、年羹尧是一君一臣,杨国忠、王安石是一小人一君子,前两者是从地位维度来区分,后两者是从德行维度来区分。这就是从不同维度来证明“高处不可以保”这个道理。因此,四个事例不是机械的累加,而是有所设计的。
我们再来看一位同学的习作:
向后看,我们寻觅到了时代与时代间的共鸣,更加坚定,更加清醒。在老庄哲学中我们发掘出了当代流行的人生态度——松弛感;在朱光潜的浅言淡欢中我们品出了流于世间的美学——无用之美;在毛主席大笔挥洒的诗词中我们找到了至今仍令人振奋、时代仍急需的豪情——敢教日月换新天!向后看,那些曾将我们从动物之人变为现代人的精神文化,再一次帮助我们成为在时代洪流中屹立不倒的稳笃且清醒的当代人。
——《向前看向后看》
这位同学举了三个事例——老庄哲学、朱光潜美学思想、毛主席诗词,分别侧重人生态度、美学、豪情等方面的收获,已经很有上文所述的多维度的意识了。
总而言之,举出多个事例,一定要避免例子的同质化。一个维度、一个性质的例子就不要多举了。有的同学积累丰厚、才情洋溢,往往下笔千言,无所剪裁,忙着堆叠素材,忘了举例子其实是为说理服务的,这样做效果并不好。
不过,考场仓促之间,能够调动起各方面的素材,并且能够有所组织,实属不易。因此,在一段内举两个事例,就比较“经济实惠”了。这时,就要注意两个事例的关系设计:
(1)两个事例最好呈现正反或者递进的关系。
(2)即使是并列关系,也能形成领域的差别,如科学领域与艺术领域、中国与外国、古代与当代等。
请看示例:
行,能够塑造我们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刘备生于乱世,家道中落,却心怀复汉理想。为实现这一理想,他不顾外界环境带来的艰难困苦,脚踏实地地为目标付出努力,以至于会因看见自己身体发福而掩面涕泣。而南唐后主李煜,明知宋朝举兵来犯,仍夜夜笙歌,不理国事,将江山拱手让人。究其原因,是他虽知有难却不愿行动,这种消极造成“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悲剧。行,让我们在面对挑战或目标时,能够以一颗实干的心切实地做出自己的努力,而非消极懈怠;它让我们至少能有“迈开双腿向前走的勇气”,而不是一味原地踏步。
——《行以致远》
这是北京市海淀区某次高三模拟考试一类上的样文。这位同学在论述段内先举出刘备,再举出李煜。二人都是古代帝王,一成一败,形成对比,非常清晰。倘若举出两位成功的人物,或者两位失败的人物,就有重复堆叠之嫌。
我们再来看一段我的教学范文:
应对困局,需得勇气, 以不惧成败的态度去面对困局,以不 计得失的胸怀去解决困局。相反,退缩与逃避绝不能使困局不 困,困局乃至灾难,绝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怯于应对,只能使 人更陷泥潭。 谈迁以二十六年心血著《国榷》,一朝全稿被窃,他又发愤重写!以豪迈勇气对之,以奋然前行应之,终成一代国史。 于个人的困局如此,于天下的困局亦应如此。 在文风颓丧的年代,韩愈以一己之勇,应对文坛的死局,高举“古文”“道统”的旗帜,向言之无物的骈文发起冲击,被称为“文起八代之衰”。勇于面对个人的困局,是胆识与心态;勇于面对众人的困局,在众人缩手时挺身而出,“虽千万人吾往矣!”则是担当与责任。
——《应对》
首先开篇的时候,不急着举例子,而是先从道理上予以阐发,正面说完了反面说。关于正反说理,大家一定要避免说车轱辘话,这里的技巧就是正说和反说一定要有句式的变化、用词的调整。比如文段中画线句,正面说理用对仗句,反面说理就用散句。中间举了谈迁、韩愈两个事例,都属于勇于面对困境的。这时候我们就要想,怎么给二者设计出一个层次来?
请看文中的过渡句“于个人的困局如此,于天下的困局亦应如此”。谈迁是应对个人的困局,韩愈是应对天下的困局,由小到大,形成递进。层次不仅要设计出来,还要表述出来,这样读者才看得清楚,一下子能抓住要点,领会匠心。
退一万步讲,我只能想到一个事例怎么办?事实上,一个例子确实略显单薄,并且孤证难立。不过,我们写议论文并不是写哲学的论文,逻辑上未必就要天衣无缝,一个例子写得好也未尝不可。
写好一个例子的关键有两点:
(1)充分落实、展开观点中的关键词。
(2)通过描写等手段,适当渲染,强化表达效果。
请看示例:
有的人出于对理想与信念的执着,即使违逆一时的“潮流”,明知力所不逮,也要昂首前行。六十多年前,在一片拆除北京旧城、捣毁封建帝王遗迹的狂热呼声中,梁思成向中央递交了关于保护北京古城的“梁陈方案”。他出于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一片丹心,势单力薄地向时代发出呐喊。 北京城拆了,他就呼吁保护城 墙;城墙毁了,他又呼吁保护牌楼。乃至连几座牌楼也没有保 住,甚至他个人也遭到批斗,他依旧不屈地对北京市市长说: “五十年后,历史将证明你是错误的,我是对的。” 梁思成的方案最终固然没能被采纳,但是他对北京城发展的思考,依旧在启发着今天的人;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风骨,永远昭示着知识分子的道义与良知。
——《知其不可而为之》
这里论述“知其不可而为之”,只有梁思成一个事例。根据上述原则,我们就要对几个关键词进行一个展开,对一些关键点加以渲染。比如:“北京城拆了,他就呼吁保护城墙;城墙毁了,他又呼吁保护牌楼。乃至连几座牌楼也没有保住,甚至他个人也遭到批斗,他依旧不屈地对北京市市长说:‘五十年后,历史将证明你是错误的,我是对的。’”这一部分,运用了一组排比句,把他保护古建筑的所作所为饱含深情地铺叙出来,效果较之于说一句“梁思成努力保护北京古城墙”要动人得多。对于议论文,晓之以理自然是主干,动之以情来辅佐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