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问我,写议论文当从哪里练起,我说:一定是从论述段练起。所谓论述段,就是作文主体论述部分中的一段,即对一个分论点的论述。一篇文章除却开头、结尾,以及铺垫性、过渡性、总结性的段落,一般还要写2~3个主体的说理段落。这2~3个段落,决定了文章的基本面貌。这2~3段写得扎实,文章就立住了;写得不扎实,文章就有“扑街”的风险。
论述如同习武之站桩。有不少同学,论点不可谓不奇妙,立意不可谓不高远,但是论述段写得不扎实,关键的要点没有落实,那么文章就不过是花架子而已。所以,平时我们练习写作,可以多做论述段的练习,省时省力又有效果。
论述的实质,是结合事例,证明你本段的观点。一个论述段,“观点”是其核心所在。必先有一个观点在,才能谈举例落实。
比如,在“理性的力量”这个题目下,我们提出这样一个分论点:
唯有运用理性,我们才能做出科学的判断,进而走出成功道路。
观点的实质,是“要点+逻辑”。
而举例论证,就是“落实要点+呈现逻辑”。
比如在此观点中,存在着3个要点:理性、科学判断、成功道路。其中的逻辑,即“理性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所以,本论点的举例论述应该是这样的:
A如何运用理性,做出什么科学判断,最终才如何成功。
这样,三个要点就都是落实的,逻辑也是呈现了的。(参见下编例文《理性的力量》)可能我们对A这个素材有详尽的了解,还有千言万语想说,但是我们必须贴住论点重新表述事例,删去冗余内容,突出相关要点。至于写的朴素还是生动,那就是风格的区别了。而我们很多同学的举例论述往往不是这样的,千篇一律叙述一遍A的事例,最后硬点一下A太理性了!尽管可能文辞优美,情感饱满,但这其实是贴标签。
因此,举例分析的质量,首先要看例子本身是否合宜,然后还要看论述中是否能够落实要点。
下面我来结合几个题目和考场样例加以详细解说。
我们来看北京卷高考作文题“说纽带”:
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都需要纽带。
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这道题写作的重点肯定是论述“纽带”的意义。在论述段中,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清晰的“纽带”。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纽带”,落实概念的前提是搞懂概念的特质。材料里说“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可见,“纽带”的关键特质是“联系”,那么我们在写作中,一定要落实好所举出的“纽带”联系了什么和什么。
请看当年北京高考阅卷作文组组长我校王艳老师的一段解说:
何为“纽带”?题目中已经给出了解释,“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既然已给出了解释,那么自己的文章中是否还要解释呢?回答是“要”。题目中最能体现“纽带”内涵的关键词是“联系”,但“联系”也有很多种,比如可以联结、传递、传播、传承、沟通、交流、凝聚等,你要写的是哪种联系?是人还是事物?这些都要在文中明确,而且这个“纽带”能不能成立,你写的到底是不是纽带,一要看你的界定阐释,二要交代清楚纽带的两端或多方各是什么。比如团结了人与人,联系了古与今,它是不是起到了纽带的作用,要合理构建人或事物之间的关系,尤其对一些非常识性的要让它作为纽带的东西,更要建立逻辑联系,比如笔、桌子、足球等。不能说它是就是,不是也是。这是立论的功夫,这个确定不好,很可能在切题上就出了问题,分数就可想而知了。
——王艳,《建立逻辑各展才思,议论、记叙各尽其妙》
也就是说,我们所举出的人或事物,是不是纽带,关键看我们能不能落实它的“联系”作用。有的事物,比如汉字,不仅连接了古与今,还连接了彼与此。但是这么合适的素材倘若我们在论述中没有讲清楚其连接了什么、凝聚了什么,也是不切题的。有的事物,比如王艳老师说的桌子,乍一看,怎么会是纽带嘛!但是我们想,春节家庭聚会的餐桌、多方谈判的会议桌,是不是纽带?是不是连接了人与人、心与心?这种剑走偏锋的事物,倘若落实清楚它连接了什么,那就也是合题的。
譬如下面的学生案例:
当然文化的纽带向来不是故步自封的产物,在新环境新背景下融汇现代元素是纽带牢固的重要一环。于是我们看到昔日的江南水乡乌镇如今已成为世界未来起承转合的发动机。青砖绿瓦,小桥流水的映衬下,会展中心里IT精英齐聚一堂共商未来世界格局。像乌镇一样的
“杂货铺”正在承担着把中国推向世界、把世界引进中国的任务。
古都历史,
创新求实;
人类起源,
改革发展。文化纽带的源远流长必须一碗水端平,既包容多元,又不失根本,如此这般中国文化必定会迎来井喷式的爆发。
该生以乌镇为事例,强调乌镇是“中转站”,说乌镇“一头连着古都历史,一头连着创新求实;一头连着人类起源,一头连着改革发展”,这就是非常好的落实,那么乌镇就确为纽带无疑了。
我们再来看一道题:
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意指物有千差万别是自然规律,万物的多样造就了大千世界错落有致、参差百态的美。
国庆70周年的盛大阅兵式上,受阅部队步履铿锵、气势恢宏,给我们带来美的震撼,那是协调一致、整齐划一的美。
有时参差百态是一种美,有时整齐划一是一种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可以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方面展开。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这是一道观点类作文题,从立意上来说,我们可以认为参差百态才是真正的美,也可以认为整齐划一才是真正的美,也可以兼而美之。我们这里选取一个论述参差百态之美的案例:
在文学界,正因为有参差百态的作品风格,才有百花齐放的繁盛文坛。唐诗是诗歌的高峰,而这高峰的矗立,绝非某一种诗风统一江湖。因为有李白“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
,因为有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
,还因为有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
,还有韩愈“山石荦确行径微”的
和李贺“昆山玉碎凤凰叫”的
,盛唐才称之为诗的盛世,才得以睥睨明清以来单调枯萎的诗坛。参差之美,美在多样,美在丰富,美在一种青春的创造力,是文学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健康昂扬的反映。
什么叫“参差百态”,就是各有不同。那么在举例中,就要把这个“参差百态”呈现出来,不是说你论述段中硬扣“参差百态”这个词就行了。上面这个案例,列举唐代不同作家的写作风格,既有其代表性的诗句,也有对其诗风的概括。这样就把“美”清清楚楚落实下来了。
而下面这段论述,虽然有其说理的亮点,但总归浮于表面,没有把具体的“参差”呈现出来,于是略显空泛:
我以为的参差不齐,是个性与个性的彰显所展现出和谐统一的舞台,世间万物齐荣共生,人人拥有享受美与创造美的权利,在这个圜局之内自由生长,人方为人,才不等同于以人的形态存在于世间的机器人。人的原子化给彼此提供了舞台恣意伸展,无须切肤的鞭策和外力的推动,在这个自由且无拘无束之下,人的思想变得更有质感,人的创意变得天马行空。人,作为人本身,便是美,是美之所在,美之所来。美,便是面对差异的包容;美,便是迸发新元素的思想;美,便是人看待世界的窗口。
我们再来看最后一道例题:
有人说:“想要走得快,就单独上路;想要走得远,就结伴同行。”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很明显这是一道观点类作文题,我们可以同意这个观点,也可以不同意这个观点,进而提出针锋相对的反对观点。
我们来看一个样例:
结伴同行,齐心协力,彰显速度优势。“众人拾柴火焰高。”“中国速度”正是这句俗语的最好印证。建国之初百废待兴,
,热火朝天地展开工作。无数人发扬“螺丝钉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贡献力量。中国
,堪称历史奇迹。如今,面对新冠疫情,中建三局的建筑师
,
昼夜不停,
,享誉四海。惊人的速度背后,是万千人民不辞辛劳的共同奋斗。我们将个人利益与集体目标融为一体,因而拥有了一份共同的信念;分工协作、群策群力,我们积小流而成江海。志同道合的人们爆发出排山倒海的力量,大步向前,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速度。
这位同学全文的观点,是不同意材料的观点,她认为结伴同行才能走得快。那么她需要在论述中落实“结伴同行+速度优势”。行文举例分两层:第一层是建国初社会主义建设,第二层是2020年初火神山医院建设。大家可以注意一下文中标记处,非常清晰明确地落实了“同行”和“速度”两个关键词,怎么“同行”的,“速度”有多快,都清清楚楚。这是一个特别工稳的论述段。
我们再来看一份水平更高的样例:
诚然,众人拾柴火焰高。但是当众人皆醉之时,能够独守自己清醒的灵魂,逆行或者先行,才能在理想之路上走得久而远。随波逐流者,要么被甩在人群之后,要么被裹挟着不知进退。而那些拥有“独立之思想”的人,不与众人为伍,不因外物而改变,脚踏实地地向前行进。久而久之,这些独行者走得越来越远。独行者如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在1917年回国以后,
但面对中华大地有两亿文盲的事实,面对数千万儿童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境况,他毅然脱下西装,辞去众人歆羡的待遇优渥的大学教授工作,
投入乡村平民教育中。先生不停地行走在乡里之间,帮助那些最普通的中国人识字,
,他把知识带进了大街小巷,
。就在他的同学、友人、同事这些他当年的同行者皆深居学堂之时,先生的理想之芽早已破土而出,
,我们眼见繁花盛开在路上。
我们会发现这位同学不仅要点落实清晰,而且更善于运用写作的技巧。比如,他为了突出陶行知先生的“独行”,不仅点出了“只身”的处境,还用当时“大多数”留学生的选择与他对比,这就更加凸显了他的特立独行。在落实“走得远”的时候,该同学巧妙地采取了一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从实的层面来说,“他走过武汉、重庆、上海、南京”;从虚的层面来说,他成就斐然,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既有形象的“远”,也有抽象的“远”。
结合以上案例,可知所谓论述应该往哪里去用力。有的同学总是执着于要把例子写得漂亮,要文辞优美、情感充沛,或者说要举出跟人家不一样的例子,不能落了俗套。我想,这些当然也是重要的,但是这些都是锦上添花的事,是下一步要研究的事。论述最重要的,就是“落实”二字。即使最漂亮的文笔、最具格调的事例,论述中不落实,依然是错;相反,常见的事例,朴素的文笔,只要能落实,那也是对。首先要做到对,然后我们再追求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