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特点

“十四五”时期的城市与区域发展将在宏观经济大背景的影响下呈现出更加多元的格局。这种现象的产生与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有关。随着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使其起到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正向作用,加快转变区域发展的动能。随着城市更新、城乡统筹、产业调整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不断赋予区域发展新动能,区域发展的空间特征也发生了改变,在国家宏观战略的统领下,多支点空间结构不断优化,轴带经济布局持续完善,网络化格局逐渐形成,并且这一特征在现代产业体系布局调整的影响下得到进一步加强。

同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全面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和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进一步从学理上丰富了经济带与经济区之间的关系,区域经济空间布局也呈现出了诸多新特点。

一、转变区域发展的动能

转变区域发展的动能,核心在于坚持创新驱动,调整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运用人口多、经济总量大、国土广袤和要素流通便捷的发展优势,不断挖掘国民经济发展潜在动力,从而在城市、乡村、产业、战略、生态等多个领域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

(一)城市优化更新促使动能转变

城市是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产品与服务、交通运输服务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栖息地,更是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求和缓解发展矛盾的重要依托。我国城市建设的加快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从沿海到内陆,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但城市建筑质量与后续保养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全国不同城市的整体风格与样貌存在较大差异,修复或拆迁成为当前城市更新的主要内容之一。“十四五”规划也指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已成为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以便提供更加便民和快捷的社会服务。

城市优化更新从本质上看就是完善城市生产生活设施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在供给侧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满足和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活动效率;发挥城市的辐射和集聚功能,通过正外部性加强城市群和城镇体系建设,从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度实施;实施绿色智能建造,推动城市内涝治理,加强建设低碳和具备抵抗环境负冲击的综合型城市;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代建筑方针,健全和完善好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和城中村等存量片区功能。综上所述,通过在多方面实施城市优化更新,能够在改善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基础上提高生产生活效率,最终以项目建设提升城市宜居品质,推动实现发展动能的转换。

(二)乡村振兴与城乡统筹促使动能转变

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伟大胜利后,“三农”工作的重心已向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乡村振兴、加快处理城乡关系转移。这一变化也反映出区域发展的动能开始向更高层次迈进,向提升欠发达地区基本生活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美化居住生活环境等方面转变。同时,也应该打破城乡二元思维定式,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互动、加快乡村发展,实现城乡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农业现代化、乡村价值再定位,提升农业发展的优先级等,最终形成培育新动能的最大合力。

(三)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使动能转变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加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需求日趋迫切,根据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和比较优势,通过产业转移和科技创新积极培育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是目前始终注重的要点。作为全球唯一一个拥有全产业链的国家,我国要始终把防止产业空心化和防止去工业化作为发展红线而避免触碰。在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趋势加剧的大背景下,加强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形成自给自足的内生动力和满足高质量发展需要的生产能力,有助于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为区域经济发展赋予新动能,向现代化发展演进。

(四)新发展理念与新发展格局促使动能转变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已成为指导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由此形成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发展阶段。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产业、创新、城市建设等都能够在上述五个方面找到准确的契合点,从而推动更深入的改革、实现更大的突破,并在社会各界形成核心共识,将其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就新发展格局而言,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实际上是破除过去区域经济发展循环中的障碍,强化循环经济建设的可持续性和高质量化,从而创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最终转变经济发展动能。与此同时,新发展格局能够促使城市群与都市圈更好地发挥节点作用,通过挖掘内需、激发创新、促进开放三个途径助力新发展阶段实现动能转变

(五)人地关系与生态文明发展促使动能转变

人地关系深刻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在以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时,人地关系较为紧张敏感,具有主导地位的人为谋求经济快速发展肆意破坏自然环境,随之引发了水土流失、沙漠化、空气污染、动植物灭绝等一系列严重问题。缓解人地关系矛盾迫在眉睫。为此,将生态保护作为重要内容,恢复自然生态的复原力,成为十七大以来党和国家努力解决的重要问题。从效果上看,各城市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单位GDP能耗均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好转,特别是十九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了更多的理论和实践内涵,更加有效地指导了区域与城市调整,促进形成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布局、生产生活方式等,为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赋予了更多的绿色能量,对人类社会的长久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绿色发展理念将继续深入人心,并为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倒逼生产生活方式革新提供重要牵引。

二、区域发展的空间特征

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实施了一系列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的战略举措,包括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逐渐将各区域连成一体,不断优化区域发展的空间格局。同时,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主体的战略支点有力带动本地和周边区域发展,大幅提升区域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有效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充分挖掘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新潜能。

(一)宏观战略统领区域发展

当前中国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以区域发展战略为核心,通过区域经济合作实现既定发展目标。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的是“四大板块”与“三大轴带”相结合的区域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根据各地区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经济民生发展水平等对中国区域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提出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一步强调要促进各区域均衡发展,在战略设计上顾及各区域发展需要,对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实行“两手抓”,推动共同发展,以此实现对区域发展的战略统领。

坚持宏观战略的统领是区域发展的根本原则,有助于为各城市和区域发展提供宏观依据和制度保障,引导其在规章制度指导下有效开展各类经济建设活动。特别是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国家会在发展方向和路径上提供充足的建议,基于可行性、长久性、可持续性等多种因素提供总体方略,有助于避免欠发达地区因追求短期经济绩效而破坏生态环境,从而保障欠发达地区走上一条相对正确且合理的发展路子。

宏观战略统领区域发展的落脚点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一方面是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推动不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布局,首先要通过产业转移优化各区域产业发展结构,形成新的战略支点,以此支撑区域产业发展。产业转移过程实际上也是知识转移的过程,推动产业梯度转移有助于加强承接转移区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从而推动欠发达地区发展。特别是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发展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服务业和现代化工业等,有助于其提高经济效率,并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本地区居民。

(二)多支点空间

多支点主要是用来形容我国城市群在地图上的分布特征。区域经济发展均衡化是目前的长期追求,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城市群起到战略支点的作用,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十四五”规划将城市群发展划分为三类,即: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发展壮大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中原、关中平原、北部湾等城市群,培育发展哈长、辽中南、山西中部、黔中、滇中、呼包鄂榆、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城市群。“十四五”规划将19个城市群划分为三类不仅反映了各城市群的现有发展水平,而且还指明了未来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进一步强化了城市群的支点作用。

中国区域经济从聚集到扩散,在区域空间上逐步呈现出均衡发展的结构。相对均衡的区域空间结构需要多个战略支点的支撑。改革开放以来,空间上的战略支点主要有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除此之外,中部崛起促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等新的战略支点的形成,西部大开发促成了成渝城市群和兰州—西宁城市群等若干新的战略支点的形成。随着中国区域经济进一步均衡化和因城镇化进程加快而形成大面积的城市化地区,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战略支点,如北部湾城市群、哈长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粤闽浙沿海城市群等。当前,在经济较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已经完成从单中心支点区域向多中心支点区域的转变,开始向网络布局模式转变。例如,长三角地区的一级中心是上海,二级中心是苏州、杭州、南京、宁波,三级中心北翼为无锡、扬州、常州、南通、镇江,南翼是嘉兴、台州、绍兴。多中心模式是未来区域空间的主要发展方向,需要合理限制中心城市或首位城市规模,加强城市体系内部各级城市的联系,避免“一城独大”限制城市群发展

(三)轴带经济布局

发展轴带经济以“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为主要表征,实际上旨在在四大板块发展格局的基础上进一步带动板块间的横纵向联系,从而促进区域发展。同时,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主要的城市群地区为支撑,以轴线上其他城市化地区和城市为重要组成的“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同样也在我国推进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从区域的长远发展来看,发展轴带经济的思想除了指明了具体的发展方向和思路之外,更多地是强调将同一轴带的城市与区域联系在一起,发挥比较优势,形成经济串联并行的利益共同体,最终促进轴带经济向更加深入和精细化发展。

(四)网络化格局

“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深刻反映出网络化格局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之所以会形成网络化格局,主要是因为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逐渐健全和完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时空距离的缩短促使全国各地连成一体,并以城市群、都市圈为支点搭建起促进全国经济发展的经济网、交通网和人才网,为区域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形成网络化格局实际上是要将要素禀赋纳入一体化大网,将不同地区的发展优势衔接在一起,最终形成符合新时代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和有利于促进新发展格局建设的基本格局。基于网络化发展的逻辑思路,应将大中小城市连成一体,促进其协调有序发展,形成多个中心城市,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促进城市群发展聚能,从而以点带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区域发展中经济带与经济区的关系

经济带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较早提出的促进区域间联动的战略发展模式,是比城市群、都市圈等更高层次的空间结构,将成为未来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 ,如长江经济带等。随着“两横三纵”城镇化布局的提出,经济带具有了更多的实践内涵,以经济联通、交通互联、地理共享为特色的多重经济带发展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进一步对国土空间治理提出了新要求,指出要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即三大经济区,实际上是要在重塑与调整空间格局的基础上使国土空间凸显主体功能、实现优势互补,在高效归类和利用国土空间的过程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经济带提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可行思路,促进经济区发展

从各区域发展方略的提出时间来看,经济带提出得更早,发展得也更加全面,相对体系化的战略框架拓展了区域发展的思路,也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可行的现实依据。三大空间格局作为“十四五”时期首次提出的新国土空间发展方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借鉴已有经济带在发展中所提出的诸多举措,从而更好地适配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例如,城市化地区发展可以依据已有经济带发展方针,基于人口、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政策制度,在考虑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提供更加精细化的发展方略,从而促进经济区发展。

(二)经济区建设补充了经济带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内涵

“十四五”时期针对经济区建设提出了一些新思路,从本质上来说,这是在区域协调发展语境中所提供的在新尺度下实行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径。因此,经济区建设也为经济带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践视角,为促进经济带更好地统筹区际关系、促进要素流动、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更好的渠道。以生态功能区为例,生态功能区作为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和提供生态绿色服务的主要区域,能够在促进区域内绿色覆盖率、空气质量优良率等达到较高标准后,吸引居住在城市群等城市化地区的人口消费并享受生态服务,从而为自身的正常运转提供资金上的支持。这一过程对经济带的影响主要就在于能够将经济带的经济属性更好地应用到生态功能区,在不继续破坏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提高生态功能区的绿色价值和吸引力,从而吸引经济带中城市人口旅游玩赏。这也为经济带加强生态建设、创造绿色经济绩效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模式。

(三)经济带与经济区共同发展能够形成促发展的最优合力

经济带与经济区是在国土范围内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虽然二者存在一定差异,但优化国土空间、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效益、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是二者的共同目标。换言之,经济带与经济区能够互相配合,打出促进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组合拳”。经济区确保各区域具有不同的发展属性,经济带在部分国土范围内明确划分重点发展区域,二者能够在共同作用下确定区域发展的重点、城镇化建设的重心,以此保障在人民生活改善、生态经济好转、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谱写新的篇章。

经过4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在人类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日益完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Xe4Ro8hLZI9kjg3onWiNT6SOuIVpOnllcRBJPFYM8EFc+W6Jv7sP1CRwoDuI611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