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波澜壮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城镇化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经历了从工业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到人口城镇化三个阶段。城镇化率呈现出起点低、速度快的特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 %提高到2020年的63.89 %,年均提高1.09个百分点。新型城镇化仍将是中国城市发展实践的主旋律。中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区域不仅在自然资源、地理环境、文化习俗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在经济发展方面同样存在巨大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政府长期坚持的区域发展战略目标
。作为中国城市与区域发展的两大主旋律,新型城镇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的重要手段。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增长极开始孕育,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发展,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但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城镇化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城市发育明显不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本质在于缩小居民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而新型城镇化能够通过调整生产要素的流动方向与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来实现内需的扩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和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因此,新型城镇化是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的重要手段。
与传统城镇化不同,新型城镇化是坚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坚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互相协调,坚持实现农村与城市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坚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获取财富和分享财富的机会平等为标志,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明确提出要解决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的问题。一方面,我国农村贫困落后,城乡收入悬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缩小城乡差距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带来了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过剩,隐性失业十分严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则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迫切要求。面对我国以户籍制度为核心,包括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等在内的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制度变迁成本最小化为原则的改革与创新将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的关键。
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化,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不合理壁垒将逐渐被打破,逐步实现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城市可以便捷落户的发展目标;在推进非户籍人口落户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在非户籍人口中的覆盖率,大力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能力,构建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持续推进,能够有效地缩小城乡居民之间和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进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城镇化质量和优化城镇化格局。在世界城镇化进程中,大城市持续增加、城镇密集区大量出现以及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急速增长是三个极为显著的特征,人口和产业向城市同步集中是保障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的重要路径。为解决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党中央于2004年提出了以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作用下,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加快,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加快,逐渐培育形成新的增长极,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推动人口分布和经济布局更加合理、城镇化质量进一步提高。
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了“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加快发展,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将逐步建立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区域合作互助、区际利益补偿等机制,更好地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共同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可以更加有效地实现人口和产业在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合理流动与转移,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强陆桥、沿长江、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上的节点城镇之间的跨区域分工合作联系,进而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城镇规模结构。
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随着中国大城市的不断发展,其辐射带动作用将不断增强,同时受限于其资源承载能力,大城市周边的城市将不断融入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中,城市群将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解决城市群内部分工协作不够、集聚效率不高等问题将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当前,中国已经推动了19个城市群的建设,在双循环背景下,城市群作为主要空间动力源,将继续起到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以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的新模式将逐渐成熟,进而促进不同区域协调发展。
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既有利于优化人口和经济的空间结构,又有利于激活有效投资、挖掘潜在消费需求、增强内生发展动力。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其体量大、空间范围广,是带动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中心城市作为都市圈的中心,其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的提高对于都市圈整体高质量发展和内部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