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17世纪,西方哲学与科学的革命对西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牛顿的经典物理学似乎能把物质世界中的一切都代入公式中,从而把人类与宇宙自然界彻底对立起来。笛卡尔哲学宣扬意识与物质分离的二元论,使得人们不再相信万能的上帝,只相信人类自己,并以自我为中心。人类的内心从此无依无靠,充满了孤独感。

西方的哲学与科学革命是把双刃剑,使人类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时精神变得空虚无依托。

近年来,随着量子物理学热的兴起,介绍量子物理学的书籍变得很受欢迎。但是我不打算将本书写成另一本这样的书,与其说本书是一本介绍量子物理学相关内容的书,不如说它是一本把有关现代物理学的真知灼见用于更好地理解我们的生活,理解我们与自己、与他人以及与整个世界关系的书。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努力消除一种 疏离感 ,这种疏离感从20 世纪起就一直困扰着人类的生活。科学的进步让我们渐渐感觉到,从某种程度来上讲,人类对于宇宙来说像个陌生人。人类仿佛是某种盲目进化力量偶然产生出来的副产品,这个副产品在宇宙事物发展进程中既发挥不了自己的作用,也与主宰世界的巨大不可抗力没有任何有意义的关系。为了阐明这个观点,我将仔细研究量子理论中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并且提出一种新的关于意识的量子力学理论。我们可以借助这一理论消除疏离感,并与宇宙重新建立起伙伴关系。

上面提到的这种疏离感在我们的文化中有着很深的渊源,如果向前追溯,至少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在他的哲学里,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是分离的。再后来,这一哲学体系又吸收了基督教的思想。

众所周知,17 世纪的哲学和科学革命对现代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来自笛卡尔怀疑论的教化以及牛顿经典物理学的诞生。两者都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也改变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笛卡尔哲学把我们人类从早已习惯了的社会和宗教环境中拽了出来,并把我们直接推入了本书所谓的“我是中心”的文化——一种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强调“我”和“我的”的文化。牛顿理论则把我们从宇宙自身的结构中拽了出来。

正是经典物理学将希腊和中世纪那个充满理想、充满智慧与活力的宇宙变成了死气沉沉的时钟机器。

虽然哥白尼推翻了地球中心说,也因此推翻了人类中心说,但是牛顿运动三定律及其宏观的力学模型之后也成为僵死的条条框框。它将一切事物都纳入了确定不变的运动规则中,让曾经丰富多彩、浩瀚无比的宇宙顿时被寂寞、寒冷所笼罩。人类及其奋斗的历史、生命与意识的存在似乎都与广袤宇宙的运动毫无关联。

纵观历史,我们对自己以及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的概念都是根据当时的物理理论得出的。因此 300 多年来,物理学家和非物理学家们分别在各自的领域里探索着自己的哲学,探索着认同感,探索着他们与世界、与被牛顿高冷学说束缚着的其他人打交道的方式。

马克思描绘了亘古不变的历史规律、达尔文创建了被动进化论、弗洛伊德提出了“黑暗灵魂之暴力”学说,这些多多少少都是受牛顿物理学启发而产生的。此外,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现代派建筑和大量科技产品,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和感官,并已渗透于我们的意识之中,以至于我们每个人都能在牛顿物理学的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影子。我们沉浸在伯特兰·罗素所说的“不屈的绝望”之中。

罗素在世纪之交撰写的《科学呈现给我们并让我们相信其存在的世界》一文中说道:

人是某些 原因 的产物,而这些原因对人想要达到的目的没有发挥任何可预见的作用;他的出生与成长、希望与恐惧、爱与信仰,都只是原子偶然排列的结果;炽热的火焰、伟大的勇气、强烈的思想和情感都无法阻止个体生命最终走向坟墓;人类所有的劳动、奉献、灵感,所有鼎盛辉煌时的壮举,都注定在太阳系灭亡之际灰飞烟灭,人类成就的神殿也将被埋在宇宙的一片废墟中。

“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像人类这种软弱无能的生物,还能坚守住自己的志向吗?”他问道。是啊,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无力坚守。

自 20 世纪以来,很多书籍中的描述和很多人的经历,似乎都在为我们展示一幅相当大的末世景象,让西方文化在道德、精神和美学等各个方面都处于一种压力之下。许多“旧的价值观”和普遍的信念受到质疑。西方文化的根基被动摇了。于是,大多数西方人都被裹挟着生活在一个存在主义英雄的时代,把自己视为价值观的创造者和良心的守护者。这是一种“现代主义”的尝试,从个人和文化的角度来看,这种尝试付出的代价是高昂的。

在我们与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中,牛顿学说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试想,假如我们只是偶然被造就的一个副产品、一枚被更大的不可抗力所操纵的棋子,我们还能对自己或对他人承担更多有意义的责任吗?

既然我们是世间的匆匆过客,我们的愿景都是徒劳的,还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如人类本我的动力、基因的影响、阶级斗争和历史等)形成的合流将我们推来搡去,使我们难以立足,我们还顾得上对任何事情负责吗?于是,许多现代社会学理论、教育学理论和个体心理学理论相继从这样的思想中产生——如同 20世纪特有的战争暴力一样。这都是人类对自己如此无能为力的一种自然反应。

我们对待自然界和物质世界的态度也受到同样的影响。试想,假如我们的思想或者 意识中的自我 ,与笛卡尔所说的 物质中的自我 完全不同,假如像牛顿物理学所表明的那样,人类的意识在宇宙发展进程中毫无作用,那么我们与自然和物质世界之间还会有什么关联吗?我们岂不是成了外星球上的外星人?我们与我们的物质世界不仅是分离的,而且是对抗的。所以我们要征服自然,压垮自然,从自然中攫取,不计一切后果。

米歇尔·塞雷斯(Michel Serres)说:“人是造访这个世界的陌生人,对黎明、对天空、对一切事物都是如此。人痛恨这一切,与这一切不懈地斗争。对于人来说,环境是一个危险的敌人,需要与它战斗,需要征服它……”就是这种对自然界和物质世界的敌视态度或者说是疏离感,导致了 20 世纪自然环境被严重污染和破坏,各种人造材料和结构件等被盲目地生产和无限扩张。

颇为讽刺的是,尽管“牛顿世界观”仍然主宰着我们的生活和思想,但牛顿物理学的辉煌已经成为历史。虽然发电机和载人宇宙飞船的动力研究仍然依靠经典物理学,但它不再是创造性物理思维的前沿学科。在多数名牌大学里,这门课已经从本科生的课程表中取消,转而被当作中学的理科教材。于是“新物理学”闪亮登场。最重要的就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两种理论一问世就把物理学界搅得天翻地覆,并从根本上改变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相对论在某些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它不太可能产生新的世界观。虽然对爱因斯坦的误读也助长了某些历史和人类学思想中的“相对主义”倾向,但相对论只是有关高速度和遥远距离的物理现象研究的理论。它在宇宙尺度上的研究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但在地球上、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却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因此,尽管小学生们都知道 空间 是弯曲的, 如我们所知“仅仅是一种错觉”——相对论思想,但普通人对日常 现实 的理解基本不会受到爱因斯坦理论的影响。

量子物理学则完全不同。它是研究原子内部微观世界物理现象的一门学科,用于描述我们所能看到的、至少是从物理的角度上所能看到的一切事物的内部运作方式。

我们的身体和世间万物都是由原子和更微小的部分组成的。支配这些微小部件的规则也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比如,单个光子(或叫光“粒子”)会影响视神经的灵敏度。 测不准原理 能够裁定电子的行为,也能在 基因错误 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那些 基因错误 是加速衰老过程和引发某些癌症的罪魁祸首。生物进化过程本身也被认为是 基因错误 导致的。

量子物理学中还有着丰富的、非常形象化的隐喻,因此很适用于日常生活。像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早就进入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们的语言词汇中;“量子跃迁”这样的字眼也已成为讨论“急速变化”事件的常用语;更有趣的是,在芝加哥,有人还看到过摩托车修理工穿着印有“量子机械师”字样的T恤衫;在伦敦,还有一家名为“量子合伙人”的广告公司。

在本书中,我将利用量子物理学的许多方法,帮助大家重新理解我们在生活中所体验到的方方面面。本书的愿望是:提供一个新隐喻方法(或者叫作新世界观),使我们能听懂量子物理学为我们讲述的有关物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故事。当我们讨论为什么新物理学是新的,以及如何通过意识的新物理学,将其应用于人的哲学和人际关系的心理学时,这种新世界观的特征将变得清晰起来。

在某些重要的方面,本书的主题直接触及了量子理论本身的核心哲学问题的核心,这个主题就是:如何将量子物理学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联系起来。因为迄今为止,在量子物理学发展的短短几十年历史中,量子物理学家们发现自己仍然无法解释眼前的世界——桌子和椅子、岩石和树木等组成的世界,更别说他们的科学研究如何与这些世界相关联了。

虽然量子理论是我们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物理理论,可以准确地预测实验结果,精度达到小数点后数位,但是它既解释不了它的预测,也解释不了它预测的结果。这就意味着,没有人能够从所有的方程式中看到 现实 的新面目,更不用说发现一个新世界观了;而这个新世界观能够让量子物理学的发现极大地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在量子理论完成后的几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量子物理学家的主流观点是,他们既不能也不应该谈论现实世界的事情,他们唯一“安全”的任务就是通过方程式来预测结果。

这种“反现实主义”观点被称为量子理论中的哥本哈根解释,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波尔(Niels Bohr)是哥本哈根物理学派的掌门人,也是此观点最有力的持有者。受量子的匪夷所思和模糊特性的影响,这种观点认为:没有物体能保持在确定的位置上,所有事物的存在都是一种可能性。这种观点使得量子理论学家与他们的哲学追随者们进行了一系列荒谬的讨论,比如否认在亚原子层面有任何实体存在,甚至认为在某种情况下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实体。

如果根本不存在实体,那么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什么呢?比如,结实的椅子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存在,以及我们的身体可以坐在椅子上;我的儿子踢球时,球会滚动到我们的或者邻居的花园里。这些难道是可以否定的真实的实体存在吗?由此可见,如果要让量子理论真正发挥作用,我们需要切换牛顿物理学思维,切换核心哲学里的整个牛顿世界观。切换的方式就是通过与真实世界中的 进行尽可能多的对话。

本书的中心论点是:有自觉意识的人类是日常世界和量子物理学世界之间的天然桥梁,仔细探究 人的意识 在事物发展进程中的本质和作用,就能深入理解生活中的哲学,进而对量子理论有更全面的理解。

意识的存在始终是个问题。它是什么,它为什么会在这个世界上,它怎么会是这样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对我们了解 生命 是很有必要的,哪怕生命只是像阿米巴虫那样的最初级的形态。从广义上讲,我们需要这些答案来阐明生命的意义和目的,阐明我们的文化产生的原因,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有了这些答案,我们会更好地理解宇宙本身。

在本书中,我将非常认真地考虑这样一种可能性:出现在量子事件中的意识,就像物质一样,两者虽然完全不同,但在量子现实中有一个共同的“母亲”。如果存在这种可能性,我们就可以用电子和光子的运动规律与行为模式来解释或者对照我们的思维模式,我们与自己、与他人乃至与整个世界的关系。

如果我们的思维和逻辑领悟能力的确是从自然中获得了它的规律,那么我们对这些规律的认知就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自然的本来面目。所以,我们在了解自己的过程中,也就能够了解大自然。

如果存在这种可能性,那么正如米歇尔·塞雷斯所说,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一些观点,它们类似于古希腊人的观点:人在世界中,同时也是世界的;人在物质中,同时也是物质的;人对自然来说不是陌生人,而是一个朋友,是大家庭中地位平等的一员……古希腊人生活在和谐的宇宙中。在那里, 物的科学 人的科学 完全一致。

我相信,我们在量子物理学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物理学基础,可以把科学和心理学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通过物理学和心理学的结合,我们就可以生活在一个和谐的宇宙中;在这个宇宙中,我们和我们的文化都是事物发展进程中具有深远意义的一部分。 YK2OOXK5ga4B0+33ApU53MZhyFD4yX749jTAPrnjwzuVOUJqh1WF1LLKH/A7k53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