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个人简介

本人于 1955 年出生在“大南山”的山沟中,那时父亲刚好被评定为“贫农”,从此我就成为名副其实的“贫二代”。

作为“贫二代”的农民,怎么会跟“高深莫测”的天文理论扯上关系呢?那是在 1983年初春的一个晚上,当我翻开了一本《青年地图册》,就在 107 页中看到一篇标题为《宇宙》的文章,文章中说道:宇宙是无限大的。恩格斯指出:“时间上的永恒性,空间上的无限性,本来就是,而且按照简单的字义也是,没有一个方向是有终点的,不论是向前或向后,向上或向下,向左或向右。”

看了恩格斯这样解释宇宙,我脑子偶尔间就产生一个疑问:是啊!我们站在屋外的空地中,就会觉得头顶上的空间确实是大到无止境。那么,在自然界中,就必定要有小到无限小的东西存在着,这样才符合自然现象的“相应性”。这个“无限小”又在哪里呢?对于这个问题,不用我说,大家都会猜到,它就是在脚底下。脚底下就是地球了,地球是个圆球体,脚底下一直延伸下去的最终点就是地心。就拿“地心”来跟头顶上的“无限大”空间做比较,谁都会觉得很荒唐,因为“地心”毕竟是有一个“终止点”。所以,近代科学家们在寻找“无限小”时就不知所措,加上在 20世纪的西方一些学者,虚构出整个宇宙是从虚无的“奇点”中,偶然发生“大爆炸、大膨胀”而创生而来的。这样,“无限小”的理念就被科学家无情忽视了,不管谁谈论“无限小”,都会被科学家们认为是“无稽之谈”。所以,既然宇宙中没有“无限小”,那么宇宙中的“无限大”的理论也就不可能成立。可是,在地球上,地球毕竟是由众多物质元素的原子相互组合成分子所构成的。我们假设将地球上的泥土一层一层往地下剥掉,最终在地心处也许只能剩下一颗原子为代表了。就以这颗单独的原子来说,我们也可以采用想象的方式,完全可以继续从这颗原子里面再分下去,如科学家曾经说过:地球上每一颗原子里面都是一个微型的“太阳系”。既然原子内部世界就像一个微型的“太阳系”,说明了“无限小”的奥秘就隐藏在原子质体内部中。是啊!科学家们“费尽脑汁”都找不到“无限小”的地方,原本就存在于每一颗普普通通的原子里面。

这样,通过深入分析,我发现了每一颗原子质体内,就是一个完整的“微观空间”。而在原子“微观空间”外面,就是我们人类生活着的太阳系空间,简称为“太空空间”。“太空空间”,并不是太阳系独有的,而是所有银河系,包括所有河外星系中的恒星系同样拥有的。也就是说,在我们这个太阳系的“太空空间”外面,又是一个更加广阔的“宏观空间”了。在这三种形式上所呈现着“大小特别悬殊”的有形空间中,原来就有两条“鲜有人知”的无形“分隔线”,隔开着这三种空间。第一条是原子表面层,它分隔在原子“微观空间”和太阳系的“太空空间”;第二条就是太阳系最外围的小行星带,它分隔着太阳系的“太空空间”和太阳系外面的“宏观空间”。当时,我有了这种意识的发现后,就觉得很有意思,当晚就写下日记。

随后数年,在这种潜在意识下,在我的脑子里就一直挥之不去。可是,由于我文化不高,从来没有写长篇文章,只能在随时想到的一些问题时,就及时用日记方式记下来。终于经过十三年时间的积累,才将日记整理成文章,寄给《飞碟探索》杂志社,在主编王郁明的主办下发表了,文章题目为《无限小与无限大——论宇宙》。

文章成功发表后,我的心里总是觉得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说清楚,甚至又有了一些新的发现,也就又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将两篇刚写成新文章寄到《发现》杂志社去。其中《探索地球引力的物理成因》的文章,于 2007 年发表在《发现》杂志的增刊中。文章主要内容是确定了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的引力源,就是“真空能引力”。另一篇题名为《用数字解读宇宙》的文章,在 2008 年被发表在《中国管理科学文献》中。文章主要内容,就是以《无限小与无限大——论宇宙》这篇文章内容为前提,做更加深入探讨。

后来,随着互联网上的“博客”流行,我又将一些刚写成的文章,直接发布到“博客”上去,再也懒着去寻找杂志社发表了,因为我认为文章是写给大家看的,发表在那里都一样,在“博客”上发表还方便些。这样,从 2011 年开始,我的文章几乎发布在新浪博客中。其中《宇宙》《宇宙层次的结构图》《宇宙大猜想》《宇宙力》《河外星系》《宇宙中的星际旋风》等十几篇具有代表性的博文,提示着宇宙中还有许多物理现象可以这样理解,而且揭开了真实宇宙的一面,有别于科学家推演出来的科幻“标准宇宙模型”中的“宇宙大爆炸”理论。 Sj0vnR3WAirYDtUn5enCdx2F1dUOw0fr87/3dGBJ6YQtAacZFcRe9zV7U18zQcJ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