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政务短视频塑造政府形象的多模态话语实践研究

兰州大学 赵倩倩

摘 要: 在国家大力倡导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与引导力的背景下,政务短视频作为政务新媒体中一种新型融合传播探索,其通过图像、音乐和文字的多模态呈现糅合为一套综合的表义系统与话语意义,有效弥补了传统意义上的文本话语与图片话语在传播叙事中的缺陷,以多模态协同配合的话语叙事方式提升了政务新媒体的传播力并引领了政务舆论场的新风尚。政务短视频的传播实践有助于政府形象在公众视觉和听觉上的延展,并进一步形成内容生产层面的深层次交流与互动,有利于使置身其中的受众在思维的趋同共振中参与并维护政府形象的建构。

关键词: 政府形象;政务短视频;多模态分析;政治传播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vigorously advocat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 dissemination and guidance of news and public opinion,short video of government affairs,as a new type of integrated communication exploration in the new media of government affairs,combines image,music,animation and text into a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expression and discourse meaning,effectively compensating for the tradition. The defect of text discourse and picture discourse in communication narrative in sense promotes the communicative power of new media of government affairs and guides the new fashion of public opinion field of government affairs by means of discourse narrative with multi⁃modal cooperation. The practice of short video communication of government affairs helps to extend the image of government in public vision and hearing,and further forms the deep⁃seated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at the level of content production,which is conducive to making the audience in it participate in and mainta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mage of government in the convergence and resonance of thinking.

Keyword: government image;short video of government affairs;multimodal analysis;political communication

政府形象是一种“基于公众价值认同的精神软力量 ”,其作为政府的派生物,一方面体现在政府组织系统的实体运行中,另一方面体现在公众从政府实在的行为与活动中所生发出的综合性的集体意识里。因而“政府形象传播实质上是一个动态、相互作用的双重塑造过程 ”,它由政府自造与公众再造这两个维度共同去承载,而在媒介化时代“没有传播,政府形象就不可能得到扩散 ”,政府形象与传播之间可以说是休戚相关,“选择好传播方式,对传播政府形象有着相当大的作用” 。据Quest Mobile数据显示,2017年9月短视频用户使用总时长渗透率达到4.1%,同比增长率领跑其他所有细分行业,基于这种大背景,业界普遍认为2017为“短视频元年”。而在2018年,短视频搭载了互联网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的快车道,同时又借助社交形式的更新迭代,更是快速成长为自媒体社交领域的流量新风口,使社会的样貌及其运作机制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就政务领域而言,面对拥有亿万用户的短视频平台这一舆论阵地,政府机构当然不会只做旁观者,遵循着“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 的宣传理念,他们为增进自身的传播力,拉近与百姓的距离,开始将目光投向短视频平台,于是政务短视频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井喷式发展,集中呈现在当下短视频用户最多的抖音平台上。据洋葱智库联合卡思数据发布的《抖音政务账号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抖音平台上入驻的政府机构与媒体数量已经超过500家,其中包含各级公安单位、旅游发展委员会以及新闻中心等等。

然而在政务短视频“大行其道”的同时,学术界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却是不相对称的。由于以往的传播媒介多为报纸、广播、电视以及“两微一端”等,于是学界关于政府形象塑造的研究便大多侧重于文字层面的传播力研究,其更多的是通过考察互联网技术对于传统媒介环境的改变,去探究如何在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媒体的态势下更好地引导舆论,从而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尽管这种研究解读对于当前政务新媒体的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面对在移动社交形式升级后的短视频时代中政务媒体所呈现出的新局面,这种基于文字层面的解读可以说已经略显落伍,缺少了一种与时俱进的现实关照,即如何在短视频的流量风口之下更好地塑造政府形象。

从逻辑的视角来看,政务短视频塑造政府形象的过程经历了从“视觉感知到情感认知再到心理认同直至行为趋同”这样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其所蕴含的多模态话语实践主要包括四个层面,即致力受众感官的呈现实践、诉诸内涵传递的话语实践、形成心理认同的传播实践与引导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具体而言,政务短视频是如何将这四类实践铺展开来的?其中它们层层递进深入的逻辑关联又是以何种方式体现的?这种过程映射出怎样的话语操作与政府意图?基于此,笔者尝试着引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探究政务短视频在塑造政府形象层面上话语的实践与变迁,进而去深入解读这种新型的沟通媒介在建构政府形象中的理念与路径。

一 表达实践:政务短视频中媒介文本的多模态构成

关于多模态分析理论,目前学界多认为其分析起始于1977年,是一种“建立在语言学基础上,把文字语言与图像、声音等非语言符号结合起来,从整体的角度来分析各类符号所组成的表义系统和话语意义,以更好地解释人类传播中交际和互动的话语分析方法。 ”因而模态其实就是指“包括语言、文字、图像、声音在内的话语交流所必须的媒介和通道 ”,而多模态话语则是“人类感知通道在交际过程中综合使用的结果 ”根据以上关于多模态概念的阐释,可以看出政务短视频就是一种多模态的集成,是一种由图像、音乐、字幕以及动画等等共同搭建与营造的意义载体,对其进行多模态的表达实践进行深入剖析,是探究其与政府形象塑造之间联系的有效途径。

(一) 图像:语言呈现的有效弥补

图像作为一种可视化的表达方式,它在文字语言的索引中形成比图文更为直观形象的表达框架,不仅可以基本还原事情发生的场景,而且通过镜头的远与近延展了文字表达的时间与空间,实现了记载与呈现的具象化与完整性。恰恰是因为图像所具备的这种直观性,有效弥补了语言模态表达的抽象缺陷,因此二者之间存在较为强烈的互补性,图像增添了文字表达欠缺的感性元素,不仅可以充沛叙事表达的情感,也充实了情节信息传达的内涵。譬如在政务抖音号“共青团”发布的一条关于感谢消防战士的短视频中,当画面中“守护你生命里的每一分钟,一起实现我们平安的梦”的歌声响起,随之呈现的一组拼接的视频画面,由下而上分别是熊熊燃烧的大火、近镜头身着制服的消防战士的坚毅眼神以及上面平静的城市中车辆穿梭、高楼林立……短短的几个微小的画面,消防官兵保护百姓的生命安全、无私无畏的战士形象便呈现于屏幕中;再如字幕中出现“告别家乡深埋心底感动”的文字时,同时图像呈现出三组不同消防战士奋斗在灾难一线的场景,由上而下分别是抗洪救灾的战士被洪水淹没依然勇往直前、四名身背消防器材的士兵奔跑着赶赴救灾,一群士兵背着老百姓走出危险,在字幕的映衬下,图像表现出强大的感染力与号召力,逆浪而行、踏火前进的英勇形象完美地塑造了政府公职人员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心系群众的形象。

(二) 声音:刻画真实与感染情绪

声音是人的听觉产生出来的印象,一段恰当的声音能够赋予叙事表达更丰富的色彩感与更加立体的形象感,也就是说一个好的表达方式离不开声音的配合与渲染,音乐与画面的完美契合才能够深层次地打动受众的心灵,让故事中的内涵与意义得以生成与传输。在政务短视频中,声音这一模态由背景音乐与画面人物的同期声这两个部分共同组成,其相比于一般的短视频具有自身定位与功能的特殊性,作为官方的账号,必须通过声音与图像的有机结合、以实现宣传良好的政府形象、增强百姓对于政府的认同度的使命与原则来发布每一条政务短视频。例如在国庆节时,政务抖音号“人民网”以一段慷慨激昂的动人旋律“我爱你中国,亲爱的母亲,我为你流泪”配乐辅助图像中“欢度国庆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9周年”的烟花灯光秀,一时间引发数万名网友点赞,恢宏有力的音乐为图像的叙事增添了极具感染力的表达色彩,而且在凸显和强化表达公众爱国之情的层面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乐曲仿佛化为每个人心上对于祖国的生日祝福,引发共鸣的同时极好地提升了抖音政务号的传播力与引导力。

优良的政务短视频,文字与图像作为画面传播的主体对于意义的输出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声音对于满足受众的听觉需求也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画面中的同期声的搭配会更深层次地抵达受众的内心,满足其的审美需求。政务短视频中插入来源于情节人物自身的声音,一方面契合了作为政务号的真实传达政府形象的核心要求,也在凸显主题内涵中有利于情感的渲染与熏陶。例如在政务抖音号“团中央”发布的一条《清明祭英烈》的短视频中,将赵尚志、刘胡兰、方志敏、左权、李尚群等一系列英雄的图片以动态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大家,其中画面中出现战斗英雄王伟的黑白图片时,插入了几秒人物原声“81192收到,我已无法返航,请继续前进”,这样一段冷静的人物原声录音极具现场感地熏染着公众的情绪,使受众对英雄的感触更加真切也更为深入,不由得肃然起敬。这种正能量的视频不仅让受众增加了对英雄个人的致敬,也无形中体会到要珍惜当下所有的生活。

(三) 文字:凸显主题与深层表意

在政务短视频中,文字模态的很大一部分作用是由字幕来承担的,在拓展短视频的表意功能的层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不可否认的是,文本的生产必然涵带着一种意识形态的传递,每一种文字模态都会受制于自身的文化场域、权力控制与情感表达诉求。因而,深入挖掘政务短视频的文字模态的使用策略以及其背后所彰显的意识将会有助于知晓政府形象塑造中的价值倾向与偏好。

笔者尝试着对政务短视频中所出现的字幕中的语句的选取作为分析研究的突破口,以北京公安局反恐怖和特警总队官方抖音账号发布的一条“生死时速”为题的视频为例进行具体的剖析,从而管窥政务短视频借由文字来渗透政府形象的方法与策略。在这个短视频中没有解说员的解说,除了画面的同期声,仅有字幕辅助情节的表达。首先在文字的叙述上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主观色彩,也没有大篇幅的赞扬煽情的文字,多是以一种相对客观的口吻进行陈说;其次是对于个别语句强调与凸显,字幕中分别出现两次“家属感谢”与“累不?”的表述,在文字模态中不断强调交警为了婴儿的安危不辞劳苦、将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心系群众的形象;最后是关于副词和动词的搭配与选择,例如“出生仅15天的婴儿……穿孔”中的“仅”充分表现了婴儿的性命垂危的严重程度,“包头交警立即开道沿路护送”中“立即”与“沿路”彰显了交警的无微不至的用心以及对于生命的紧张,后面“交警一口气抱着婴儿跑上五楼抢救室”,“一口气”极其生动地呈现出交警此时的辛苦与坚韧,可以说每一个动词与副词的恰当搭配无形当中建构了政府公职人员为百姓服务、心向群众的亲民形象,同时也在这个正能量事件的传播中塑造了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的公安形象,从侧面传递出政府服务人民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

二 话语实践:政务短视频中意义的隐喻与转喻

在费尔克拉夫的笔下,话语实践与文本的生产、分配与消费密不可分,然而这个过程中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社会因素”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在不同的话语类型之间发生着变化”。转喻与隐喻作为话语实践的两种手段,是多模态话语传输价值的重要方式,“一个是能够直接把握的表层世界,一个是超越表层意义,更具思想和情感深度的深层世界”。 笔者尝试着从转喻与隐喻这两个视角去探讨政务短视频的话语实践,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政务短视频“政能量”传递与情感表达。

(一) 转喻:“政能量”传递

“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的多模态隐喻分析是从认知的层面进行分析,注重隐、转喻这两个人类认知现象的研究和阐释。 ”其中转喻最为明显的特点便是以局部代替整体感知,亦或者用自己整体的认知去评判某个具体事物,具体而言即习惯性用个体较容易记住、较容易理解与辨认的某个部分作为自己对于某个事物的整体感知印象,或者反过来评价自己意识中整体印象去代替某个局部的认知。例如以某个人所取得的科技成果而去衡量或认知整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的高低,或者从政府层面的计划与梦想去寻觅认识自我的人生理想。换言之,当人们对于政府形象的认知较为模糊或模棱两可的时候,政务短视频中的转喻将会有助于民主认知良好的政府形象。

讨论政务短视频的转喻性的“政能量”的传递,就是在塑造政府形象的过程中,通过对视听话语策略的选择性使用,发挥短视频的“润物细无声”的育化作用,在知晓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职能的基础上,在短短的几十秒的时间内集中性展示我国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亲民、诚信、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使之成为政府形象的转喻。在共青团中央的抖音政务号发布的一条视频,题为“和团团一起数一下这里边有几项超级工程吧”,它集中展示了近五年的时间内我国所取得的一些突出的成就,其中建成了30台轨道吊、世界上最大的港机制造基地以及南水北调工程让四亿中国百姓用上了清洁能源等一系列超级工程。短视频对国家超级工程的反复阐释与强调,形成了政府形象的转喻,让受众对国家科技发展状况有了最为直观的了解,也让百姓对于政府职能的认可度有了更加具象的寄托与承载。

(二) 隐喻:情感性表达

转喻的识别是隐喻识别的基础,由于隐喻独一无二的特征,其经常成为政务新媒体表达意识形态以及建构积极正面、亲民有为、诚信可靠的政府形象并引导舆论的有效手段。笔者想尝试着通过细致解读政务短视频的场景台词,剖析其隐喻本身所折射的时代文化背景,进而探究政务短视频是如何运用隐喻的方式去诠释和塑造政府形象。在人民网政务抖音号发布的一条短视频中描述了这样一段场景:在火场中一个民警将呼吸罩给了群众,然后他打电话告别妻子如果自己有什么意外的话,要照顾好孩子,最后被困的民众被救下后哭着不停地说:“如果没有他们,今天就没有我这个人了。”民警几个字“没事的,没事的”,短短数语,凸显的是他为民服务的隐喻,为了老百姓可以牺牲自己的性命。被困群众的感激强调的是军民一家亲的隐喻,群众和政府公职人员之间和睦友好的关系。这个政务短视频事实上所力图塑造的政府形象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官员形象,是一幅军民友好相处的和睦景象,是一个在危难来临勇敢地为百姓遮风挡雨的政府形象,是一个不畏艰险、敢于担责的亲民的政府形象。

层层析理在论述中是为了更加清晰地进行阐释,其实在实际的政务媒体宣传中,无论是政务短视频的多模态话语体系中,还是在意义内涵的传递表达中,转喻与隐喻这两种手段都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转喻多以局部与整体之间互为比喻,有利于意义的空间延展与时间绵长,而隐喻则从具有类似特征的两个事物之间形成个体心底的认知与认同呼唤,扩大了意义的总量。这两者互为融合的嵌套体系以适合自己的话语方式延展着政务短视频意义表达的时空场域与内涵深度,共同塑造着公众心里真切、立体可以触摸的政府形象。

三 传播实践:政务短视频对政治传播的变革与影响

政务短视频的诞生不仅仅革新了政治传播的环境,同时也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径与方式,对政府形象的塑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一是政务短视频在政治传播心态上的改变,去除了以往居高临下的指挥命令式的传播口吻,不再冷漠地将自身“束之高阁”,而是借助短视频的平台以平易近人的态度去消融之前大多数公众的“政治冷漠”;二是政务短视频在政治传播形态上的改变,它运用视觉语言声情并茂展现自身形象,直接、生动的表达和丰富的叙事内容天然地拉近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三是政务短视频在政治传播时态上的变革,面临舆论危机或热点事件,它通过微短的视频去真诚回应解答受众的困惑,并积极通过自身优势引导良好的舆论氛围。总体而言,政务短视频对于政府形象的塑造起到了一种鲜活的助推作用,具体将结合抖音平台上政务短视频案例加以分析。

(一) 消融“政治冷漠”

“政治冷漠”是相对于政治参与而言的,政治冷漠“作为一种政治态度,它指的是公民对政治活动的冷淡和对政治问题的漠视;作为一种政治行为,它指的是公民对政治参与的疏远和逃避” 。政务短视频作为一种迥异于以往传统严肃的政务传播载体,去除了政治传播中“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文字叙述,它以短视频平台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去表达与传输政务信息,使一大批年轻用户对于政治的态度从隔绝到联通,消融了心底最初的“政治冷漠”。因而可以说政务短视频改变了受众面对政治传播的心态。

以政务号“北京SWAT”为例,它作为北京市公安局反恐怖和特警总队的一个宣传窗口,在入驻抖音后,凭借一条反恐演习视频收获将近900万的点赞量,视频中没有一本正经的旁白介绍,而是运用一款网络游戏“绝地求生”中的枪声与流行说唱作为背景音乐,带着一种极强的年轻化特征,通过解构权威的军事播报展现了一段节奏紧凑的日常训练场景,较之文字展现特警队的队伍形象和精神面貌显得更有视觉冲击力,尽管只有几十秒却一经发布便收获极好的传播效果。政务短视频对政治传播心态的变化背后其实是政务新媒体在塑造政府形象方面的根本性变革,其通过活泼的视频形式吸引公众了解政府形象,不仅扭转了大多数公众持有的“政治冷漠”的刻板印象,而且有效塑造了公正法治、高效、保卫祖国与人民的政府形象。

(二) 拉近“官民距离”

当提及政务与权力,似乎“严肃”“古板”“套路”等一系列字眼便会浮于脑际,然而在现代社会,“作为政府机构组织形象人格化的一种体现 ”,政府官员的形象其实对于政府形象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过于严肃的政府官员形象反而不利于提升政府形象。平易近人的官员形象更加有益于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这一点在抖音平台上的表现尤为突出。以抖音平台上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新闻中心的官方账号“国资小新”为例,它曾发布了一段短视频,至今在网上的热度依旧不减。视频中描述了这样的画面:新闻中心主任毛一翔一只手拿着蜡笔画画,一只手托着自己的下巴思考“在儿童节送点什么礼物呢”,随后摇身一变成为一个憨态可掬的友善的老爷爷,将一个玩偶在儿童节到来之际送到了小女孩的手中,视频最后以国资委的大门为结束镜头。就是这样一个可能以主流媒体看来显得有些不规范的呆萌的政府官员形象视频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获得网友十几万的点赞量。公职人员一反常态,放下生硬的政治面孔,以呆萌有趣的形象亮相在公众眼帘,这种迥异于主流媒体的传播语态一下子拉近了“官民距离”,不仅让网友看到了自然亲切、平易近人的公职人员形象,也对政府形象有了新的认知与评价。

政务短视频通过改变政务新媒体的传播心态与语态,形成了多阶层的渗透规模,为政府形象的传播构筑了范围广大的传播平台,也为契合受众的多重收视习惯提供了对接渠道,这将更有利于政府形象的落地。

四 互动实践:政务短视频的关系链接与形象建构

媒介具有两种指向,即一方面作为意义的空间,另一方面作为信息的方式,前一种是传播的“传递观”,另一种是传播的“仪式观”。从“传递观”的视角出发,政务短视频是政府形象的视听载体,其扮演着一种工具性的传输功能,但是从“仪式观”的视角来审视,政务短视频作为一种媒介形式则具有更为复杂的社会实践内涵,它创造了一个新的关于政府形象的“意义与关系汇聚的空间”,透过政务短视频,“个体可以看到重组着的生活世界的各种社会关系并由此反观自身存在的意义” 。换句话说,政务短视频其实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构建空间的传播实践,如果将关注的重点从短视频所蕴含的内容移放至作为传输信息与意义的媒介载体政务短视频本身上来,从思考政务短视频作为载体性的价值移放至它如何通过传播来塑造社会的思考层面上,尝试着剖析政务短视频在媒介载体的角色上是如何塑造国家形象的,即这个过程中有哪些关系参与到了传播中来,分别选择与舍弃了什么样的信息以试图达到自己的传播目的,以及最后它向受众展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图景。这样的视角或许可以为我们理解浅阅读化时代政务短视频是如何从社会实践的层面对政府形象进行诠释提供一个切入点。

(一) 三种主体关系的搭建

政务短视频作为政务新媒体的一种崭新形式,自身所具有的内在属性——政治逻辑,决定了其发布短视频时的意识形态与价值理念。但与此同时,政务短视频和其他的政务传播一样,是一种基于“非虚构化”的现实写照,政务短视频立足于真实可靠的现实生活,其所呈现的图像画面与情节故事大多数和受众平时生活中所见到的相同或相似,因而这种内容上的贴近性也迎合了大多数受众的心理期望。

政务短视频的这种独特性决定了其在塑造政府形象的过程中必须在场的三种主体,即作为一致与控制主体的国家、政府与社会,作为传播主体的媒介结构与运营团队,作为接受主体的普通受众。当然,不难发现以往这三种主体的关系在传统媒体中几乎是一种单线单向的,即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灌输体系模式。但是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媒介发展态势的变迁重塑了原有的政治传播环境,并革新了媒介场域的权力关系,因而在这种大背景下,政务短视频的传播也不再局限于过去控制主体经由传播主体的编码制作单向抵达接受主体,而是形成了双向互动的关系,三个主体间的关系(如图1)有了互动。

图1 三种主体关系示意图

以人民网的政务号发布短视频为例其中很多便体现出三个主体间的良性互动。首先体现在政务视频的来源上,一部分是选自网民自己拍摄的内容,一部分是来自国家层面的权威资料,还有一部分是原创制作的动画视频,内容来源的多样性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国家政府控制主体、政务短视频的创作团队以及普通民众三者之间的意义的共享与互动。其次体现在政务短视频的评论区,经由网民的文字评论实现了政务短视频所想要达到的受众情感认同的目的,在这种自主的潜移默化的文字交流中,受众也得到了参与反馈的机会,并且也不自觉地成为了媒介空间内政府形象塑造的积极参与者,从而最终实现政府形象的塑造从客观呈现到虚拟建构再到主观认同的传播目标。

(二) 意义空间的搭建

政务短视频其实是承载多种模态话语的媒介沟通形式,和其他众多的新闻一样,并非是现实生活简单的镜像投射,而是我们头脑画面以及行为活动的一种形塑者与影响者。政务短视频往往是将发生在不同时空的意义表征凝聚在1分钟以内的时间内,进而通过对其中个别的元素或符号进行修饰与加工引发受众在情感上的认同与行为上的趋同,最后形成受众心理层面对于政府形象的二次生产。政务短视频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价值倾向,即必须与主流的意识形态保持一致。不过从另一个层面上看,这并不影响政务短视频对于政治传播空间话语格局的重塑,因为其始终遵循着以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意义空间的构建为原则,让越来越多的参与者成为政务短视频引导下意义世界的认同者和创造者。

在政务短视频的具体实践层面,这种格局的变化着重表现在许多政务号不再是以往政务新媒体上传下达的汇报式通知传播,而是能够放低姿态,从老百姓的点滴生活小事出发,带着一种民生关怀去传播“政能量”,以受众熟悉的方式简洁明了地展现国家科技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如政务抖音号人民网发布的题为“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祝贺我国成功发射‘海洋二号B’卫星”“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霸气降落水面”等一系列诸如此类的国防和民生工程建设成果。政务短视频通过真实直观的恢宏的画面展示了国家发展中作为普通国民可以感受到的自豪与幸福,无论身处哪个岗位都为祖国的强大而振奋和骄傲,正是通过这样一种意义空间不同关系的主体获得了心灵共鸣,也从而实现了更具感染力与号召力的政府形象塑造。

总而言之,政务短视频通过将图像、声音与文字的多模态糅合为一套综合的表义系统与话语意义,有效弥补了传统意义上的文本话语与图片话语在传播叙事中的缺陷,以多模态协同配合的话语叙事方式提升了政务新媒体的传播力,能够有效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同时带给观众丰富的视听享受。此外作为政务新媒体的新型沟通形式的政务短视频在媒介层面也引导了政务舆论场的新风尚,拓宽了政治传播的场域,延展了政府形象的时空范围,实现了不同关系主体在内容生产层面的深度互动,使政府形象在社会实践层面拥有了属于自己指向意义的空间场域,并最终引发受众情感共鸣与行为趋同。在过去的纸媒传播中,文学作品以及新闻文字稿件等一起建构了公众对于政府形象的认知,随着移动社交形式的升级,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需要更多元化的媒介来自觉有效地承担,对政务短视频的多模态话语实践解读的意义也在于此。政务短视频为政务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也为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提供了新的载体平台。但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媒介形式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必然会有良好政府形象的输出,政务短视频的发展需要深入了解短视频本身的发展规律,正确理解其政府主体的价值观念,然后将二者融合在一起形成的正确的意义空间传递给广大受众,进而消解以往对于政府形象的误解,使置身其中的受众在思维的趋同共振中参与并维护政府形象的建构,这样也才更有利于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参考文献:

① 陈立.新媒体语境下政府形象传播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8.

② 姚梅.“互联网+政务”背景下我国政府形象塑造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03):6—10.

③ 张红军.论多屏时代电视内容生产和传播策略[J].中国出版,2015(14):33—37.

④ 季于峻男.全媒体环境下政府形象传播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

⑤ 李勇忠.语篇构建中的转喻和隐喻[J].外语学刊,2008(02):50—54.

⑥ 冯帆.政务短视频:政务3.0时代的创新与突围——以抖音平台政务短视频为中心的考察[J].新闻战线,2018(10):21—23.

⑦ 人民网舆情中心发布短视频正能量报告,抖音助推政务媒体新传播,http://csgy.rmzxb.com.cn/c/2018-09-03/2159428.shtml [EB/OL].2018.09.03.

⑧ 【洋葱智库x卡思数据】抖音政务账号分析报告,http://www.sohu.com/a/235592185_100089499[EB/OL].2018.06.13. 235YBMUob+SlMKgZDHUdIJSbbwWstSWzAAbMOaK5wqTXLht+25Mo6fqJQVhW6l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