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非虚构作品不同于强调“客观性”的新闻报道,在呈现事实的同时也以文学的手法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与新闻报道相比,呈现出更为显著的情感化体验。新闻最核心的要素是“真实”,“尽可能地还原真相”是新闻写作不可违背的首要原则。有研究者认为所谓的“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即中国的特稿这一新闻文体,是借鉴文学领域的非虚构写作写法应用于新闻领域的一种创新文体。传统的“特稿”被更名,“非虚构写作”被看作是新闻人转型、创业的新契机。特稿是一种有深度的新闻报道,强调报道的故事性、生动性,全面展示新闻事件和人物,更加深入地揭示新闻背景、过程、影响。为了更为清楚地观察非虚构作品中有无新闻专业主义,以及其是否遵守了新闻专业主义,本文选取微信公众号“故事硬核”非虚构写作平台的作品作为分析对象,从文体层面切入,以题材选择、话语表达、叙事方式三个角度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
关键词: 新闻专业主义;非虚构写作;特稿;故事硬核;客观真实
Abstract: Nonfiction works are different from news reports that emphasize “objectivity”,at the same time,it expresses the authors subjective feelings by means of literature. Compared with news reports,Showing a more significant emotional experience. The core element of news is “truth”,“Restore the truth as much as possible” is the first principle that can not be violated in news writing. Some researchers think that the so⁃called “nonfiction writing in the field of news” is the news style of special articles in China,it is an innovative style of writing in the field of journalism,which is based on the non fictional writing method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The traditional “feature” has been renamed,and “nonfiction writing” is seen as a new opportunity for journalists to transform and start their own businesses. A feature is a kind of in⁃depth news report,it emphasizes the story and vividness of the report,comprehensively displays news events and figures,and more deeply reveals the news background,process and influence. In order to more clearly observe whether there is 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 in nonfiction works,and whether it abides by 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this article selects the works of the We Chat publics “story hard core” nonfiction writing platform as the object of analysis,starting from the stylistic level,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esearch object from three perspectives:theme selection,discourse expression and narrative mode.
Keyword: 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nonfiction writing;feature;story hardcore;objective truth
故事硬核由腾讯谷雨实验室独家支持,谷雨为其提供资金、帮助运营。故事硬核的文章独家首发在谷雨实验室和腾讯新闻,双方合作已有半年。在铺天盖地的将茅侃侃描写成一位创业失败的青年才俊的报道中,故事硬核通过一篇对茅侃侃立体还原的特稿,使读者意识到,用简单的成功和失败去描述一个人过于简单粗暴。许多读者第一次真正认识了80后创业者茅侃侃,同时也知道了非虚构写作平台“故事硬核”。
“故事硬核”和腾讯谷雨独家合作的团队由ONE实验室原班人马构成。ONE实验室是韩寒打造的ONE品牌下的一个致力于非虚构写作的公众号,由中国顶尖的前特稿记者李海鹏领衔成立的非虚构写作平台。2017年10月10号,微信公众号“刺猬公社”报道了成立仅半年的ONE实验室团队解散,以李海鹏为首的原团队成员已经全部撤离的消息。故事硬核为了保证故事的真实性,专门设立了我国国内首例事实核查员。据“故事硬核”负责人林珊珊介绍,“故事硬核”的logo是一只手握住一个“核心”。地球结构、六边形、握住的手、“CORE”的首字母C,每个元素都是点点信念,“故事硬核”希望能层层剥开这世上的万千故事,深入其最坚硬的内核当中。故事硬核在其公众号的功能介绍中希冀“深入硬核,讲述最好的非虚构故事”,用更好的作品让读者看到作品本身的价值,拓宽非虚构的边界。
为了更为清楚地观察非虚构作品中有无新闻专业主义,以及其是否遵守了新闻专业主义,本文选取微信公众号“故事硬核”非虚构写作平台的作品作为分析对象,从文体层面切入,将题材选择、话语表达、叙事方式三个角度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
故事硬核自2018年2月3日发布第一篇文章以来,迄今为止共有49篇文章,除去非相关内容,共得到35篇非虚构作品。为使分析结果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本文对研究对象的选取,采用从故事硬核成立至今的时间跨度和数量的等距选择方式,选取非虚构写作平台推送的非虚构作品进行分析。
“非虚构写作”概念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较早的非虚构作品应是美国人罗斯(Lillian Ross)在杂志《纽约人》上发表的文章《Picture》。被公认的非虚构作品代表作首屈一指的是美国作家卡波特基于一场真实凶杀案创作的《In Cold Blood》,该小说采用了新闻报道的手法,是在丰富调查笔记的基础上完成的创作。
我国非虚构写作有两种观点一致在博弈过程中,一种观点认为非虚构写作源于“新新闻主义”,另一种观点认为其起源应该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文体形式报告文学。持前者观点的研究者认为,新新闻主义为新闻特写和通讯体裁的写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与可借鉴的范式;持后一种观点的研究者认为,报告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中最能够与时俱进并承担社会责任、文明批评和大众心声的“时代文体”
。
报告文学是一种以具有典型性和时效性的真人真事为写作对象,运用文学艺术手法呈现情节和细节的叙事文体,具有真实性、时效性的新闻特征。赋予作家在写作中极强的主体性,并由此形成了自觉“报告”自己所处时代的主体责任与精神传统。它最终归属于“文学”而非“新闻”。
特稿是“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是一种有深度的新闻报道,它通常借鉴文学技法,强调报道的故事性、生动性,在全面展现新闻实践或人物的同时,更深入地揭示新闻背景、过程、影响。突破了依靠事实罗列的传统新闻手法,将文学技法引进新闻写作,把故事讲述得引人入胜,富有感染力,文学性是区分特稿和其他新闻文体的关键要素,但文学性需要服从新闻的专业规范。特稿的文体性质很明确,是新闻报道的一种。
由上述梳理可知,“非虚构写作”在其并不长的发展历史中一直没有“文学”与“新闻”的明确界定。“故事硬核”首发作品《了不起的茅侃侃》一文中,故事情节化特征明显,但仍然体现出了较为鲜明的新闻报道的特征。完备的新闻要素,紧跟社会舆论方向,遵循新闻客观化要求,将情感内隐于客观事实之中而非直白露骨的表达。非虚构写作要把握好 “度”,情感表达不能超越事实呈现,过度煽情实质上不能称之为“非虚构”,在新闻事件的基础上加入主观情感叙事并饰以“非虚构故事”包装寻求更高的关注度,这些个案的高频出现应引起对 “非虚构作品”现状的关注,有必要对其情感化的表征、价值与边界做出分析和界定。非虚构写作应是一种跨界文体:新闻特稿属于非虚构写作,而非虚构写作不等于新闻特稿。
通过对“故事硬核”35篇非虚构作品的阅读、分析与归类,可以发现除《李敖先生漫长的告别》《热扎依的抑郁症自白: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两篇文章的主人公是公众人物之外,其他作品均为芸芸众生的生活万象,写作素材来源于真实存在的人或事,是普通人的情感体验。
百万级影视版权的非虚构故事《太平洋大逃杀》的作者杜强指出:“故事硬核的文章多涉及社会热点、社会话题和强故事性元素,记录当下的价值观冲突。”通过进一步阅读全部文章,发现“故事硬核”的非虚构作品紧跟社会发展的大方向,既涉及社会热点问题又有自己独特的发现,体现了自媒体的新闻嗅觉。比如首发文章《了不起的茅侃侃》并不是“故事硬核”计划中的第一篇作品,那时团队的成员有两篇稿子已经做了两三个月,但是茅侃侃事件突发后,“故事硬核”主创人员内心有一些共鸣和震荡,决定做这个题。再如故事硬核在2019年6月30日和9月20日先后发布了《我的太太得了产后抑郁》和《热扎依的抑郁症自白: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两篇关于抑郁症的作品,其中一个原因是近期“抑郁症”成为一个隐形的潜在杀手,时刻威胁着公众的心理健康;另外一个原因则是女性在生产前后的心理落差影响着女性自身、家庭的和谐;还有一个原因是公众人物面对社会无时无刻的监督以及隐藏在屏幕后的“键盘侠”在互联网上攻击和谩骂,极易让公众人物的内心变得脆弱不堪。“故事硬核”发布的这两篇非虚构作品能够帮助我们站在男女双方的角度去思考生产、生育以及初为人父母的改变与压力,帮助公众在“非虚构的”“真实的”“故事化的”表述中能够设身处地去体会抑郁症患者的痛苦,正如热扎依的自白中说的那句话:“你看到过好的东西,你就不愿意在往差的地方去了。”当下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公众的心理健康亟待得到重视与关怀,这也是社会热点的趋势,客观呈现事实、尊重人的人格,体现了自媒体平台的人文关怀主义、追逐热点不休的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意识。
林珊珊表示如果“故事硬核”有一个用户画像,那应该是追求事实深度,独立思考,有趣、有审美、有态度,对世界保持好奇心和理解力
。在工作的过程中追求着光、追逐着热,不蹭热点、不消费逝者,对“非虚构写作”保持着高度的崇敬感和责任感。与传统的新闻报道相比,非虚构作品的一大语言特色是有着大量的事件细节和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描述细致入微且生动形象,能够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并代入以情感体验,形成鲜明深刻的印象。例如:
这是人们都熟悉的,甜美的、柔软的、幽默的Selina,但你很快就会意识到事情的另一面:她的烧伤比大多数人感知的要严重。即使那场因爆破师失误而引起的火灾已经过去九年,还能在她圆圆的脸上看到烟熏的痕迹。只有见到她才知道当年报道中的词句意味着什么,全身54%烧伤,除脚趾头和脚底板外、双腿环状全毁(爆燃那一瞬间她穿着丝袜)——她的全身超过一半被疤痕覆盖。6月中旬的台北,因为连日的雨水气温保持在30℃以下,Selina穿蓝色短袖T恤和黄色碎花半裙来赴约,发髻松松地挽着。纱裙长及脚背,却是开衩的,她既不刻意暴露也不遮掩自己的伤疤。
(《Selina失去声音这一年》,发表时间:2019年7月27日)
从以上引文可知,“故事硬核”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描写出Selina在遭受突发火灾以后,全身烧伤的严重程度,对残缺美的遗憾表达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深刻地体会到Selina落入烧伤的“人间炼狱”之后,她所经历的痛苦与挣扎。然而当Selina再次站在舞台上,当镁光灯聚集在她的身上,当S.H.E时隔多年再次合体,好像这几年的光阴我们并没有失去Selina的美,读者也能深刻地感受到美可以被毁灭,但永远不会消失。
共情与共鸣源自人们内心“同情共感”的能力,由于同理心的存在,即使不是亲历者,人们也可以从当事人的遭遇中生出恻隐、不平、震惊、怀旧等种种情感。共情也可称为同理心,是体验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共鸣也指理解他人的观点并由此产生同情与感情的能力。共情与共鸣是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的重要途径,尤其在网络传播环境中,人们交往行为的扩展使“陌生人社会”的特征更为显著,共情与共鸣在社会关系中显示出更为重要的价值。
《了不起的茅侃侃》描写了80后创业青年的逝世,《被嫌弃的红姐的一生》则是描写了游荡在深圳的打工者红姐被丈夫扫地出门以后,渴望重组家庭却屡遭碰壁而无能为力的故事。北漂、南漂已然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红姐的故事是关于人在不幸中保持希望并不断进行自我拯救,希望给那些无能为力改变现状的打工者们一些内心的抚慰。《三个“丑”女孩在一个丧且努力的年代里》从3unshine青春组合不完美的生活中,得到一丝慰藉。正如女孩说的那样:“突然有一天所有人都笑话你,就像你的衣服被人扒光,有人说前面有件衣服,你只有穿上它,再往前走有条裤子,这样你才能走下去,那你不做吗?”真实的生活往往不会完美。
非虚构作品取材自普通人,其中充满了人世间的烟火味。社会底层小人物是作品中的主人公,通过描写底层人物的悲惨遭遇、挫折或不幸来呈现情感问题,让阅读者产生代入感,唤起同情心。比如《感官隔离:两千万聋哑群体“人声鼎沸”》讲述的就是数千万聋哑人残酷、疯狂、绝望的故事,他们和我们身处在同一个世界却又好似完全不同,和我们所处的世界分离,如何消除这种看不见的隔离,需要更多的人关注这个无声的群体。《热扎依的抑郁症自白: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讲述了演员热扎依身患重度抑郁和焦虑,参与《长安十二时辰》选角受到质疑触发了强烈的自我否定,成为她生病的诱因,通过热扎依的内心剖白,将过去的自我捅破,并不断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给爸爸的生日礼物》中讲述了10岁的路子宽决定增重30斤以捐赠骨髓,拯救患白血病的父亲,这个故事体现了在这个苦痛的世界里还有爱与勇气。
非虚构作品往往在短时间内被广泛传播,引发舆论高度关注,可见此类作品情感化的效应与价值。对研究对象的阅读分析发现,诉诸共情与共鸣正是非虚构作品情感化的价值所在。“故事硬核”立志让受访人和读者知道,他们不是要蹭热点或消费逝者,而是传播负责任且有温度的内容。非虚构写作应守住“忠于事实”的原则,遵循真实反映时代面貌的原则,遵守真实性的写作要求,兼以主体化的情感表达,只有事实而缺乏情感,不足以体现其文体特征,但情感遮蔽事实则逾越了其情感化的边界。
有学者从历史维度梳理非虚构写作的中国路径,继而指出其文体特质,“作为一种交叉文体,非虚构写作始终是在新闻与文学之间的互动与博弈中寻求平衡”。新闻最核心的要素是“真实”,“尽可能地还原真相”是新闻写作不可违背的首要原则。在“真实性”与“文学性”、“客观性”与“主体性”之间,当前非虚构写作虽无法明确地取舍,但应做到边界内的合理兼顾,才能保持自身的文体特色并发挥独特的作用。不同于强调“客观性”的新闻报道,非虚构作品不仅呈现事实,也以文学手法表达观点和感受,显示出更为显著的情感化体验。同时,也因为此类作品较少受到新闻报道专业规范的约束而易走向煽情。
① 宋锦燕,李立.后真相时代的非虚构写作与事实核查[J].当代文坛,2019(05):104—107.
② 许莹,程贺.非虚构写作情感化传播的作用与边界——对微信公众号“网易人间”“界面正午”“真实故事计划”作品的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9(08):68—71.
③ 杨利娟.新闻业危机的商业主义救赎——以非虚构写作平台“真实故事计划”的创业实践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07):70—74.
④ 李东晓.界外之地:线上新闻“作坊”的职业社会学分析[J].新闻记者,2019(04):15—27.
⑤ 黄典林.话语范式转型:非虚构新闻叙事兴起的中国语境[J].新闻记者,2018(05):35—43.
⑥ 李娟,刘勇.变动时代新闻职业价值的消解与重构——基于ONE实验室解散的元新闻话语研究[J].新闻记者,2018(05):62—70.
⑦ 王晖. 报告文学:作为非文体的文学魅力[J]. 甘肃社会科学,2005(1):10—14.
⑧ “卧底深圳45天,我被一条皮带救了命”|探访故事硬核.https://www.sohu.com/a/241093075_647752.
⑨ ONE实验室变身“故事硬核”,和谷雨一起耕耘中国故事|谷雨报道http://www.sohu.com/a/221094449_368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