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漫步在金秋时节的随园

此时此刻,当您翻阅眼前的这本论坛辑刊时,意味着我们一年以来的全部论坛工作得以收官。倘若从酝酿选题、发布启事、遴选稿件、布置会场等筹备事务算起,这个孕育周期或许更加经久绵长。尤为波折的是,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又让本书出版事宜一度搁置、一再延宕。但正所谓好事多磨,它终于在无数人的翘首以盼之中瓜熟蒂落,也正缘于学院领导的鼎力支持、评审专家的无私加持、出版社老师的倾情扶持,四十余位青年学子的智慧结晶和五十多名研会干部的辛勤汗水才能化为铅字、跃然纸上,使得我们可以借书为媒,向读者娓娓道来,让故事徐徐铺开。

收录于本书中的每篇文章,作者何人?来自何处?讨论了何种议题?阐发了何种观点?我已牢记于脑、谙熟于心。这并非我的“盲目自信”,而是由于我对这些文字的“虔诚顶礼”。从作者投稿、专家评稿,再到后来出版过程中的组稿、编稿、审稿,其中各项环节,我都有幸逐一拜读、反复捧读。令我钦佩的是,有的作者在理论上开疆拓土,有的作者在方法上别出心裁,有的作者在观点上出奇制胜。有的作者敢谋大局、着眼宏观,写出了纵横捭阖之雄浑气魄,有的作者愿打深井、聚焦个案,写出了字斟句酌的严谨风格。一篇文章就像一名婴孩,它的文脉里总会流淌着作者的个人基因,这本论文集也因此万紫千红。但是当你仔细品味、耐心咀嚼这些文字时,又能发现其中蕴藏着诸多的交叉特质与共同属性——传媒学子的审思,总是有温度,有锐度,有视野广度和理论深度的;传媒学子的行文,总是有豪气,有志气,有江湖侠气和书生意气的。更为可贵的是,传媒学子总会心系“吾国与吾民”,胸有“温情与敬意”,他们的字里行间总是不乏那些“忍不住的关怀”,引领着大众聚焦,形塑着社会共识,回应着普遍关切,书写着集体记忆。这些作者用他们的深沉新知、邃密旧学,诠释了何为同辈榜样、吾侪先进,更让我在读罢深感相形见绌、自愧弗如。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同又各异的学术成长史。读着作者朋友的文字,我也仿佛打开了时光机,回溯着自己与这份专业的那些故事。七年之前,感念于命运安排,让钟意文学的我误闯传媒学科,彼时不曾预料,我的这次“客串”,却让它成为我此后的人生“主角”。三年之前,多亏得恩师接纳,让天资愚钝的我侥幸能在随园延续求学生活,兜兜转转,跌跌撞撞,我在试错,错也“试”我。尽管已在学术圣殿前逡巡七载,又在金陵随园里游弋三年,但我恐怕连“初识门庭”都不敢妄谈,只能说略微窥见了其中的蔚为大观、法相庄严。在我看来,学术是一种寂寞的生活方式,它让我们孜孜以求、踽踽独行,训练我们做得了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学术也是一种热闹的生活方式,它让我们融入共同体、构筑理想国,在与先贤的对话中穿梭时空、建立精神交往,在与今人的交流中启迪心智、碰撞思维火花。当然,学术更是一种磨练心性的晋级过程,就如我们都曾体会过的那些经历——投稿前的踌躇满志、等待中的痛苦焦灼、发表时的欢呼雀跃、拒稿后的泪眼滂沱……若干年后,当我们千帆阅尽、万事读透,面对那些是非成败、荣辱得失,便能更加坦然面对、泰然处之。若干年后,那些课堂所学的具体知识可能日渐依稀,但是学术赋予我们的思维方式、观念价值和精神气质,却会让人毕生难忘、终身受益。

三年以来,三届论坛,从参会者、办会者,再到论坛的注视者与祝福者,我在成长,我们的论坛亦在茁壮成长。这些年来,我也有幸拜访其他院校,参加其他论坛,除了与会,更在学习办会。特别是在担任研会主席以后,总是习惯在观察中探索方法,在思考中汲取经验,期望模仿、学习、超越,别人办会中的长处、特色、亮点,都被我们兼收并蓄地笑纳过来。当然,于我而言,研究生会主席这个身份也是“难以承受之重”。我常自侃,主席就是“总干事”,这个总干事并非某个岗位亦或职务,而是两种并行的生活常态:一是“总在干些事情”,别人见你,就像见到一只连轴转的陀螺,总是朝乾夕惕、昼夜不息。二是“总得干些事情”,当你独处,发现自己暂得闲暇,便会坐立难安、心神不宁。然而有幸的是,每当陷入窘境,总有一种力量让我泪流满面,催促着我再次向前——是骆老师的悉心指导,他的呵护总是慷慨无声;是研会同事的全力奉献,他们的支持总能抵御千军;是每当举办论坛,看到来自两岸四地超过百名的青年学子,在投稿时的四方相迎、八面来风,在交流中的相互提携、共同精进,在离开后的留恋不舍、满载而归……我又会在内心告诉自己:我们展现了办好论坛的本事,更守住了办好论坛的本心。时光倏然,转眼之间,论坛已经成为我在随园的成长点滴,也成为了全体研会同仁的暖心记忆,我亦深信未来继任的研会同仁,会在这场办好论坛的接力赛中跑出更好成绩。

如今,站在临近毕业的风陵渡口,我们总会愈加珍视现有的学生身份和现处的校园时光。或许,对于参与论坛的广大学子而言,当大家结束研途、挥别校园之后,从事研究者是少数中的少数,重拾学术也会成为奢侈中的奢侈。因为思考需要闲暇,学术具有门槛。一旦我们被工作琐事和生活俗事所牵连,这种享受闲暇的权利就会遭到剥夺,这种从事思考和完成学术生产的时间就会变得碎片化、泡沫化和虚无化。但是,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选择何种生活,守持求知精神、保持独立思考、坚持阅读习惯,既是一个贯彻终身的宏大命题,也是一个功在点滴的寻常命题,它将留待我们穷尽此生去追问、去找寻、去回应。

“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人寿百年,纸寿千年,然而思想光辉,却能闪耀永远。每至金秋时节,随园总有漫步的人们,他们浸润着学府的沧桑,领略着历史的巨变。希望走出随园,诸君亦能漫步在人生的金秋时节,笑望花开花落,静看云卷云舒。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会主席 张郑武文
2020年11月 5N//M6H55RtwFetwohvKUBCXN4t4CrW5jzBdFzdhy7DBsVgSQpLaONxX8ZeUiP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