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区域率先: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与历史演进

现代化是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所经历的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持续而深刻的历史变革和社会变迁过程。当我们站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尾声来审视,现代化有着特殊的时代意义,它既是不同国家间发展阶段的分野,更是国家间在生产力、科学技术、产业基础等方面的综合性竞争。按照C.E.布莱克的定义,“就同时存在的社会形式而言,无生命动力源泉对有生命动力源泉的比例已经增长到了或者超过了不可回转的程度。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如果无生命动力的比较少量的减少无法为有生命的动力增加所‘弥补’,或者如果不对社会作不可避免的、广泛的改革就无法弥补,那么这个社会或民族就现代化了” 。事实上,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还包括文化、社会结构等层面的。以我国为例,随着社会变革向纵深推进,现代化的内涵也在不断拓展,逐渐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2019年11月闭幕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党的全会上首次以“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了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13个主要方面的制度内容,作为中国之治的鲜明特色与主要优势。毕乃德从狭义与广义两个维度对现代化进行了定义。在他看来,广义现代化是一种过程视角,强调的是制度、思想与习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与置换。狭义现代化是一种地域视角,以非西方社会的变革为对象,探究引发这一变革的动力机制。 然而,实践中的现代化形态与理论中的现代化愿景有着巨大的殊异。当我们检视全球现代化的历史时可以发现,现代化并非是一种必然性的线性进程,抑或是带有曲折性的线性进程,与之相反,现实形态中的现代化,远比人们想象的更为复杂。至少从全球视野看,现代化依然是少数国家或地区的现象。对于大部分国家来说,其在线性现代化的假设中遭遇了巨大挫折,甚至停滞不前。我国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在这样一个大尺度独立主权国家范围内,一个省级行政区划的面积和人口就足以和西欧的一个大国相提并论。故对于我国来说,在迈向现代化的征程中,基于区域历史与现实基础差异上的发展差异也是必然的。当然,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实践本身也是现代化事业的一个地域探索。正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的那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从现代化的实践看,改革开放以来,以江浙沪鲁粤为代表的沿海地区实现了率先发展,成为我国现代化的先行区。其中,就江苏来说,涵括了苏锡常宁镇的苏南地区,则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现代化事业的“率先”梯队。对于这一现象,如何从理论逻辑与历史演进中进行观照,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Z49yL4J2L+qo4LD6TTdMfCQPrwbQuNROlfyNHW+lhuq6zf4qkxuOj0efguERx8j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