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部署。从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实践来看,由部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好的地区率先开启现代化进程是一种普遍规律。2013年4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提出,到2020年,苏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区域现代化,成为全国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到2030年,全面实现区域现代化,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达到主要发达国家的水平。根据2017年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中期评估,苏南将于2020年如期基本实现区域现代化。
研究、探索苏南现代化的动力机制,对于发挥区域现代化实践先行区的示范效应,进而带动全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现代化正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在多个层面相互交织,政府、组织、个体等不同的行为主体相互影响,其间的各种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动力正是这些主体和关系的变化所带来的。关于现代化动力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现代化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所谓现代化的动力,就是对推动现代化进程起直接作用的各种力量和因素。由于现代化本身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因此,关于现代化动力的研究也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不同的领域。如,马克思认为生产方式的变化,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美国学者布莱克在《现代化的动力》一书中提出,“现代化”是由于知识的爆炸性增长导致源远流长的改革过程所呈现的动态形式,现代化动力来源于“知识的爆炸性增长”。从广义来看,不同维度的现代化动力,都可以归结于经济社会发展各种因素的积极变化,这种变化在本质上就是不同领域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