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长三角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基本现状

长三角区域经济具有总量大、经济强的特点。三省一市的经济发展阶段存在互补性和梯度性。区域内地区之间创新驱动发展动力强劲,已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区域创新协同体系。从产业分工的角度看,长三角区域内部各地区之间产业分工优势明确,产业转移和要素流动频繁,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区域产业链格局。长三角区域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明显,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存在较强的互补性。在创新驱动领域,长三角区域已基本具备以上海为中心的区域创新协同发展优势。地区间专业化分工格局已具雏形。区际产业转移和要素流动频繁。构建长三角高质量产业体系是推动长三角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

一、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

1.长三角地区经济规模

长三角地区经济规模总量大,经济发展质量和经济水平较高。长三角三省一市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对外开放的政策红利,以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快速融入国际生产分工体系,成为中国对外经济开放的窗口地区。目前,长三角地区城市群功能逐渐呈现分化和重组的趋势。上海以其优越的地理区位重新成为国际性大都市。迅速带动上海周边的江苏昆山、苏州、南通,浙江嘉兴、宁波等城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形成了以上海为贸易、金融、信息中心,以周边省份地区提供交通基础设施的城市群发展格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从经济总量上看,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地区生产总量保持较大规模,区域内部各省市的GDP占比趋于稳定。表3.1是长三角三省一市GDP总量及各地区占比。从表中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长三角三省一市GDP进入快速增长通道。2000年,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的GDP总量分别为4771亿元、8553亿元、6141亿元和2902亿元。其中,江苏省GDP总量最大,其次是浙江省和上海市,安徽省GDP总量较小。从经济规模上看,江苏省始终是长三角地区GDP最高的地区。安徽省的GDP总量较小,但近年来安徽省GDP总量的增速较快,成为长三角地区GDP较快增长的地区之一。2018年,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的GDP总量分别达到32679亿元、92595亿元、56197亿元和30006亿元。

另一方面,从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GDP占区域GDP总量的比重看,上海市GDP总量占比逐年下降,从2000年的21.3%下降至2018年的15.5%;江苏省的GDP占比总体提高,从2000年的38.3%快速提升至2018年的43.8%;浙江省GDP占比则总体呈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27.5%最终下降至2018年的26.6%;安徽省的GDP占比则总体略有上升,从2000年的13%最终提升至2018年的14.2%。目前,长三角三省一市的GDP总量占比基本稳定,其中,江苏是长三角地区GDP总量最大的省份,浙江省次之,而上海市的GDP占比下降明显,安徽省则略有提升(见表3.1)。

表3.1 长三角三省一市GDP总量及比重

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8)》,国家统计局网站

2.长三角地区发展水平

长三角地区整体经济规模较大,但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差异。从地区人均GDP看,上海市人均GDP水平始终处于较高位置。2009年,上海市人均GDP达到69165元,同期的江苏省人均GDP达到44253元,浙江省人均GDP为43842元,安徽省人均GDP水平最低,仅为16408元,长三角区域内上海的人均GDP约为安徽省的4倍。2009年至2018年,长三角区域内部地区之间人均GDP的差距不断扩大,区域经济的集聚效应明显。其中,上海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江苏省和浙江省次之。按照美元计价,上海市2010年人均GDP达到76074元,已经超过人均10000美元的标准,而同期的浙江省、江苏省和安徽省人均GDP距离该标准仍有差距,特别是安徽省。2015年,上海市人均GDP首次突破10万元,同期的浙江省和江苏省的人均GDP分别为77644元和87995元,安徽省的人均GDP则仅为35997元。2018年,上海市人均GDP达到134982元,江苏省和浙江省的人均GDP分别为115168元和98643元,而安徽省人均GDP仅为47712元(见图3.1)。

图3.1 长三角三省一市人均GDP

3.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

对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从表3.2的分析结果看,长三角地区整体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处于较低水平。从工业增加值的占比看,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呈较明显的产业结构差异。首先,上海市基本处于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后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高,接近发达国家的70%的水平。二产增加值占比较低,从2009年开始,上海市二产增加值占GDP比重开始快速下降,这与上海市打造华东地区金融中心、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发展导向有较大关系。尽管在发展早期,上海市工业增加值占比较大,但整体而言,上海市的工业增加值占比呈现“先升后降”的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特征。2018年,二产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29.8%,而三产增加值占比高达69.9%,处于长三角区域的最高水平。与此同时,江苏省、浙江省也同样经历着产业结构转型调整的发展期,江苏省二产增加值占比略高于浙江省,但三产增加值比重与浙江省相比,稍显逊色。江苏省和浙江省同样经历了二产增加值“先升后降”的发展特点。2018年,江苏和浙江两省二产和三产增加值占比分别为44.5%、51%和41.8%、54.7%。但从三产增加值比重看,浙江省的服务业和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略高于江苏省。江苏省和浙江省均在2016年左右出现二产增加值高于50%。这表明,现阶段,浙江省和江苏省已经进入后工业发展阶段,但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与发达国家70%的水平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可以认为,江苏省和浙江省在产业结构上处于后工业发展阶段的早期。安徽省产业结构的变迁过程与长三角区域整体的产业结构变迁过程一致。安徽同样出现工业增加值“先升后降”,而三产增加值占比则“先升后降再升”。但安徽省三产增加值提升的空间依然较大,截至2018年,安徽省三产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5.1%,低于同期二产增加值占比(见表3.2)。

表3.2 长三角三省一市二三产增加值占比

单位:%

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4—2018)》,国家统计局网站

但从服务业和三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看,上海市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任务目标,正稳步向后工业化后期的产业发展阶段迈进。而长三角区域内同时期的安徽省距离后工业发展阶段仍有一定的差异。江苏省和浙江省的工业化进程也快于安徽省。从三产增加值占比看,长三角区域各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特色鲜明。产业结构的发展梯度明显,同时也存在着区域内产业协同和价值链合作的良好基础(见图3.2)。区域内不同地区之间产业结构的差异和发展阶段的不同为区域产业协同和建设高质量产业发展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3.2 长三角三省一市三产增加值占比

二、长三角区域创新发展

1.长三角地区技术市场成交额

创新发展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长三角之所以成为中国区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原因在于创新发展是长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的主动力。长三角区域地区之间创新成果转化和市场化程度差异较大。以长三角区域各地区技术合同成交额 衡量三省一市在创新研发和技术革新市场化成果的绩效。通过图3.3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占比情况看,上海是长三角区域创新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2000年,上海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73.9亿元,居长三角三省一市的首位,占同期长三角区域技术合同成交额的48.43%,远超江苏的29.46%、浙江的18.11%和安徽的4%。2000年至2017年,上海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占长三角区域技术合同成交额的比重出现“先升后降”的态势。可以发现,上海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占比在2009年达到68.49%的历史高位后逐年下降。2017年,上海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占长三角区域的比重依然可以达到37.47%,仍处于长三角区域的领先水平。

图3.3 长三角三省一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占比

长三角区域技术合同成交额仅次于上海的是江苏省。2000年,江苏技术合同成交额占长三角区域的比重为29.46%,同样超过同期浙江与安徽。2006年至2009年间,江苏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占比下降。2010年以来,江苏省技术合同交易额占比逐年提升。2010年,江苏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49.34亿元,占同期长三角区域技术合同成交额的31.67%,远超同期浙江的7.67%和安徽的5.86%。2017年江苏技术合同成交额占比仍达到35.98%,仅低于上海市1.5个百分点。因此,从长三角区域技术合同成交额比重看,上海和江苏是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和创新技术市场化转化较成功的地区。同时期,浙江和安徽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在2009年之后出现明显增长,但整体成交额规模和比重仍显著低于上海和江苏。

2.长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地区创新发展的主要体现。长三角区域是国内高新技术产业较集中的地区之一。2000年,长三角区域高新技术企业利润总额为59.3亿元,占同期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利润的22.27%。2000年至2016年,长三角区域高新技术企业利润逐年提高,且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利润的比重也在逐年提升。2005年,长三角区域高新技术企业利润合计达到495.2亿元,占全国比重的25.61%。2013年至2014年间,长三角区域高新技术企业利润占比超过27%,随后出现小幅度的占比下降。2016年,长三角区域高新技术企业利润总额为1691.09亿元,占同期全国比重达25.99%(见表3.3)。

表3.3 长三角三省一市高新技术企业利润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国研网地区行业数据库相关指标整理后所得

从长三角区域内部高新技术企业利润的分布看,江苏高新技术企业利润总额在区域内部具有绝对优势。2000年,江苏、浙江、安徽、上海三省一市高新技术企业利润总额分别为16.5亿元、29.5亿元、1.6亿元和11.7亿元。浙江省的高新技术企业利润总额较高。2000年至2005年,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利润依然保持长三角区域内的最高水平。然而,2005年之后,浙江高新技术企业利润的优势地位逐渐被江苏取代。江苏在2013年高新技术企业利润总额已达到676.2亿元,超过同时期上海、浙江和安徽的总和。2016年,江苏、上海、浙江和安徽高新技术企业利润总额分别为1042.9亿元、70.3亿元、374.3亿元和203.7亿元。 仅江苏一省的高新技术企业利润占长三角区域比重就达到61.67%(见图3.4)。

图3.4 2016年长三角三省一市高新技术产业利润比重

3.长三角地区现代服务业

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方式以及产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是现代服务业的主要特征。现代服务业具有高附加值、低能耗、高绩效的特征。随着以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虚拟现实、量子信息技术等为主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实现传统服务业的转型,以技术应用和供给侧改革创造潜在消费需求,就成为长三角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下,长三角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规模较大、产业层次较高、运营高效等特点。长三角区域的人均收入水平提升带动了地区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长三角地区对国内中西部的辐射效应也推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前,现代服务业已经发展成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长三角区域各地区商贸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看,长三角三省一市均重视本地批发和零售业的发展。2004年至2010年,长三角区域批发和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逐年提高。2004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批发和零售业固定资产年度投资额分别为19.99亿元、90.12亿元、63.83亿元和29.09亿元。2010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批发和零售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增长至73.15亿元、578.33亿元、209.54亿元和252.51亿元。

表3.4 长三角三省一市批发与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经网地区数据库相关指标整理后所得

长三角区域各地批发零售业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2010年以来,长三角三省一市的批发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出现异化发展。上海的批发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明显,江苏则显著提升。2010年至2017年,上海市批发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总体呈下降态势,浙江在2014年达到432.8亿元之后出现下降。与之相对应的是江苏和安徽两省批发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显著提升(见图3.5)。2017年,江苏和安徽批发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达到1652.39亿元和605.58亿元。江苏已然成为长三角地区的商品批发零售业投资增幅最大的地区。安徽也大力发展批发零售业。在上一轮批发零售业发展式微的影响下,上海和浙江在批发零售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已经出现下降,特别是上海(见图3.5)。

图3.5 长三角三省一市商贸固定资产投资

三、长三角区域产业分工

1.长三角地区专业化分工格局

专业化分工是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基础。亚当·斯密认为,基于地区之间生产产品绝对成本差异的专业化分工有助于提升生产效率,参与区域分工,区域之间的贸易会使贸易双方均获得利益。要素禀赋和新贸易理论指出,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条件下,区域发展阶段不同的地区和国家之间依然可以按照比较成本的差异进行贸易,促使贸易双方获益。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产业经济发展阶段存在差异,主导优势产业存在优势互补。因此,基于专业化分工的成本差异进而延伸出的贸易比较优势理论是长三角区域建设高质量产业体系的理论基础。区域产业梯度水平(IGC)是衡量区域产业发展优势的重要指标。 IGC指数通过区位熵指数和比较劳动生产率指标的乘积反映区域产业梯度水平。IGC指数高,表明区域在该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表3.5 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制造业梯度系数(IGC)比较

续表

资料来源:表中数据引用自王云、宋风长《安徽产业梯度比较与优化分析——基于长三角实证研究》,《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17年第5期,第64—69页

表3.5是2016年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制造业IGC指数测算结果。从表3.5可以看出,长三角区域内三省一市在制造业细分行业的竞争优势各有不同。按照IGC指数超过0.5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的标准,列出长三角区域各地区制造业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见表3.6)。首先,从表3.6可以看出,上海制造业竞争优势的行业主要是汽车制造业,烟草制造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上述产业均属于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在综合运用现代科技和技术升级方面具有典型综合技术优势。因此,可以认为,上海在长三角区域分工中处于优势地位,上海的综合生产能力、产业链协调能力和产业体系比较完整。其次,江苏是制造业大省,江苏在仪器仪表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制品业,计算机、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服饰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以及电气器材制造业等产业具有竞争优势,江苏是长三角区域内产业竞争优势行业种类最多的地区。从江苏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特点看,江苏优势产业包含的行业门类较多,覆盖了包括传统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等在内的多个产业门类,表明江苏在长三角区域分工体系中的制造业优势地位比较稳固。江苏是长三角区域内优势产业门类多,制造业产业较集中的地区。再次,浙江的制造业优势产业门类同样较为丰富。家具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皮革制造业、纺织业、电力燃气业以及橡胶制品业等均为浙江的优势竞争产业。浙江的地区优势产业分工同样涵盖了传统制造业和部分先进制造业行业,但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优势地位与江苏相比稍显逊色。最后,安徽的地区优势竞争产业门类较少,且主要集中在采矿业、废气资源利用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酒饮料制造业等传统制造业领域,其具有竞争优势产业的技术密集度和科技含量较低(见表3.6)。

表3.6 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制造业行业优势比较

资料来源:结合王云和宋风长《安徽产业梯度比较与优化分析——基于长三角实证研究》一文相关数据整理后所得

2.长三角区域价值链建设

在上一轮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进程中,长三角地区以特有的沿海区位优势和对外开放导向的制度优势,迅速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的快速崛起。如果说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为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那么,在新一轮全球化的背景下,单纯依赖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将会逐步被取代。长三角地区亟须开展基于国内价值链的区域内分工协作。刘志彪和于明超认为,构建长三角区域的国内价值链体系,有利于摆脱依靠低劳动力要素成本参与国际分工的“外围”依附地位。长三角制造企业可以依靠区域内部的价值链体系,实现产业体系的持续升级,从而形成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持续动力。 张少军和刘志彪则认为,与环渤海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相比,长三角拥有较完整的产业链体系,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相近的城市化发展形态以及自然资源禀赋。因此,建立在区域一体化基础上的区域价值链体系更有可能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形成辐射和关联效应,形成区域内的国内价值链体系,进而带动其他地区协调发展。

首先,从前文长三角区域各地区创新产业发展和具有竞争优势产业构成看,上海市在创新资源集聚和创新驱动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江苏和浙江则在制造业产业体系和部分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行业具有产业优势,安徽在产品原材料生产和农副食品加工领域具有优势。因此,长三角各地区之间可依托已有的产业发展优势,形成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区域价值链分工体系,从而奠定区域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其次,从长三角区域各地区之间的产业链构建角度看,上海在长三角三省一市中的人均GDP水平最高,发展阶段与后工业化阶段最为接近。特别是,上海的服务业发展水平高,占地区GDP比重大。近年来,上海逐渐形成了金融、贸易、信息、物流和创新等方面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优势。因此,上海在构建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产业体系建设中会通过地区创新引领带动长三角区域内价值链体系的形成,进而对长三角地区产生辐射和带动作用。江苏具备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化发展基础,省内制造业优势产业种类丰富。特别是,苏南地区通过承接外资产业转移,逐步形成了围绕上海周边发展起来的苏州和昆山电子信息、通信设备、计算机等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目前,江苏已成为承接上海制造业转移的主要地区。此外,浙江在民营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形成电子商务、现代商贸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优势,可以为长三角地区之间“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制造化”提供良好的基础,浙江也能够通过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优势进一步促进来自江苏和安徽两省的制造业融合发展。最后,安徽在长三角三省一市中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拥有较好的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优势,尤其是安徽拥有较多的自然资源和农业发展优势,能够为长三角区域建设高质量产业体系提供原材料和廉价的要素供给。 建立在长三角区域内部地区各自的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分工合作将会避免长三角区域内部的产业同质化与恶性竞争。因此,推动长三角区域价值链体系的建设,通过整个经济体系的循环性和完善性将长三角内部经济联系向长三角周边地区外溢,构建区域高质量产业发展体系,能够实现区域产业的现代化协同发展。

四、长三角区域产业转移

1.区际转移的整体趋势

从国家产业集群建设的总体规划看,长三角地区目前已经形成区域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集群、家电产业集群以及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分地区看,上海是国内创新的龙头,也是对外产业转移的主要地区。由上海向长三角三省一市转移的产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对产业链上下游拥有一定垄断力。上海对外转移的产业主要集中在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的汽车、精工钢材等领域。同时,也有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业、信息制造业等,也由上海沿着长江经济带沿线对外转移。

2.行业层面的产业转移

从国内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看,国内将在长三角重要枢纽城市群布局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在长三角区域布局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重点发展软件与信息技术产业,互联网与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服务等。二是在长三角部分地区布局汽车产业集群。依托长三角地区众多企业及零部件生产企业,提升整车、发动机、关键零部件创新,汽车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三是在安徽和江苏布局家电产业集群。以绿色发展、节能环保、健康化发展为主导,开展长三角家电集群发展。四是改造长三角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重点发展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加大力度推进差别化纤维、高技术纤维和生物质纤维技术发展及产业化。 D57x+9mUF+2MgImmLfV6bb6/0+VbLtdNt2EemDBnMu9adt1zOWupDunqC9wANGq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