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新时代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

党的十八大后,中国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也转为新常态,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三期叠加,进一步打造强劲的区域发展引擎,以带动更大范围的协同发展,成为新时代的重要任务。能够担当这一国家使命的区域,首推长三角。因此,2018年11月上海进博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未来,必须不断提升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将长三角区域打造成具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充沛的创新驱动力、全方位的辐射带动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一、国家战略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定位

提升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水平,是加快发展模式转变的需要。长三角区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长江经济带的引领发展区。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旧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情况。提升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水平,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产业升级变革,以创新驱动经济增长,进而更好地辐射带动全国发展。

提升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水平,是培育更为强大的区域增长极的需要。改革、创新和开放是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成绩的重要原因。在打造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的要求下,继续深化改革力度,发挥创新优势,将具有优势的主导行业、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关联产业在长三角区域集聚,有利于形成更为强大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带动更高质量的国民经济发展。

提升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水平,是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需要。长三角区域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上海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之一,始终位处我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承担着在开放中探索创新突破,打造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标杆角色。提升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水平能够更有效地集聚资源要素,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更好地发挥上海等地区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提升长三角区域集聚全球资源要素的能力,在扩大开放中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进入新时代,长三角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极大的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在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2019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进一步明确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要把长三角建设成为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级、高质量发展样本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这是国家战略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定位,是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同的奋斗目标。

对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积极落实相关要求,继续深入推进重点领域的一体化建设,强化创新驱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升产业链水平,加强各领域的互动合作,扎实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上海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全力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多次强调上海在进一步扩大开放、技术创新策源、推动区域能级、推动资源共享等方面对长三角区域更高水平一体化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上海最重要的是做好“服务”二字文章。在2019年全国两会上,李强表示上海要坚持主动服务、当好龙头,推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服务长三角地区发展是上海开放的重要使命和载体平台。 在2019年5月召开的第一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中,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对落实国家战略、参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表达了观点。李强表示,要在产业体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深化全方位、多层次合作,持续放大规模效应、协同效应、集聚效应。

江苏始终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积极倡导者、有力推动者、坚决执行者。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在不同场合均表示,在国家规划布局下,必须找准江苏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定位。江苏将聚焦高质量、聚力一体化,发挥江苏所长、做强特色优势,更好地支撑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江苏要扬实体经济之长,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推动产业结构加快迈向中高端,成为能够代表和引领长三角的现代产业制造高地。江苏将更加积极主动服务和支持上海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强化战略协同、加强规划对接,努力实现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合作共赢,与浙江加强宁杭生态经济带的合作和信息技术产业的合作,与安徽共同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不断提升一体化发展的紧密度、协同度、融合度。

浙江省政府2019年工作报告指出,坚持全省域全方位融入长三角,充分发挥浙江体制机制、对外开放、数字经济、绿水青山、民营经济等优势,牵头抓好数字长三角、世界级港口集群、油气贸易中心建设,推动重点任务落到实处。2019年6月召开的浙江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会上,浙江发布《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行动方案》,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强调,要坚持和落实新发展理念,集成优势、扬长补短,使优势更优、长板更长、短板补长,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落实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和民生共享。

安徽坚持“扬皖所长、主动作为”,立足更高起点,加快实现与沪苏浙大融合。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表示,安徽是长三角的重要方面军,在区位、科技、产业、生态、能源资源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他多次指出,安徽致力于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策源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增长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大花园和内陆开放新高地,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注入新动能。当好长三角科技创新策源地,当好长三角生态绿色后花园,当好长三角产业发展生力军,当好长三角对接“一带一路”西大门,当好长三角能源供给大通道。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李锦斌表示安徽要着眼优化长三角创新发展布局,重点围绕科技创新共同体、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基地,规划建设科技创新和产业研发高地;同时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先导工程,共建长三角绿色美好家园,提升长三角对外开放水平,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中作出安徽贡献。李锦斌表示,下一步长三角区域将聚力推进“六个一体化”,即聚力推进空间布局一体化、推进科技创新一体化、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推进市场开放一体化、推进生态环保一体化,以及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三省一市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分工明确。上海充分发挥全球要素配置功能,在全国和全球范围内吸引资金、技术、人才,为长三角提供人才、资金、平台。江苏进一步保持并做强制造业优势,培育先进制造业和进行产业升级。浙江发挥“互联网+”经济优势,在数字经济方面引领创新发展。安徽的科学创新、新型工业化是亮点。在落实国家战略中,三省一市有共同意愿形成良好互动,推动要素自由流动,实现更高水平一体化发展。

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探索

2016年5月11日,国家发改委颁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三省一市共26座城市的城市群,面积仅21.17万平方公里,GDP总量占据全国的1/4。随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入了以提升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共建世界级城市群的深化发展阶段。此后召开的两届“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都围绕着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主题展开讨论,并签署了有关协议,推进了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步伐。

表3.1 近三年“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会议议题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2018年1月底,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在上海组建,标志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合作机制建设上的实质性进展。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从三省一市抽调17名工作人员,其中上海10名、浙江3名、江苏和安徽各2名,他们分别来自政府发改部门、交通部门和研究机构等。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是带有管理职能,进行包括政府间、政商间等统筹协调的官方常设机构,主要职责是研究拟订长三角协同发展战略规划,以及体制机制和重大政策建议,协调推进区域合作中的重要事项和重大项目,统筹管理长三角合作与发展共同促进基金、中国长三角网站等,着力协调解决省际合作重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路径研究,推动改革试点经验复制共享等。 2018年6月召开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审议并原则同意《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下称“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三年行动计划覆盖了12个合作专题,聚焦交通互联互通、能源互济互保、产业协同创新、信息网络高速泛在、环境整治联防联控、公共服务普惠便利、市场开放有序等7个重点领域,形成了一批项目化、可实施的工作任务。会议围绕未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签署了一系列协议,包括打造G60科创走廊3.0版、申宁杭合四城轨交扫码便捷通行等涉及决策布局和民生实事的内容。

2018年11月,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被宣布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国家战略支持下的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一系列一体化成果逐渐呈现。2019年1月,三省一市签署长三角地区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合作备忘录,长三角地区将逐步实现统一市场规则、统一信用治理、统一市场监管。2019年2月,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发布《青浦、吴江、嘉善2019年一体化发展工作方案》,三地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了2019年推进一体化发展的51项重点工作。

2019年5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极大的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同时,会议对今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提出了要求,要坚持稳中求进,坚持问题导向,抓住重点和关键。要树立“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深入推进重点领域一体化建设,强化创新驱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升产业链水平。要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抓好统筹协调、细化落实,把《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分解落实,明确责任主体。上海、江苏、浙江、安徽要增强一体化意识,加强各领域互动合作,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2019年5月23日,第一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举行,论坛以“长三角:共筑强劲活跃增长极”为主题,会议透露出即将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对长三角区域发展做出了“一极三区一高地”的全新战略定位。这次会议一方面集中检验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成效,另一方面进一步明晰了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定位和战略方向。会议取得了签订联盟协议等一系列成果,三省一市政府部门以及相关企业共同签约了10个项目。另外,还签署了《长三角地区共同开展“满意消费长三角”行动方案》,长三角大气污染防治和水污染防治相关的协同治理、专项治理等方案和协议。

2019年6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组长韩正在上海主持召开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讨论审议有关文件,研究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2019年6月6日召开的上海市委常委会上提出上海要积极主动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落地实施,加快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建设。围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等,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合作。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创新做实区域合作运作机制,拓展深化合作平台,加快形成强有力的全社会推进合力。2019年6月13日召开的2019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上海分会场上,公布了长三角双创生态地图,地图平台已覆盖长三角沪苏浙皖四地15个城市,联通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园区、投资机构、研发平台等各类服务平台543家。双创周上海分会场同时开启了面积约3800平方米的主题展览,包括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重大原始创新、双创服务、“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科创成果展等6大板块的130个重点项目。可以说,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新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项目和合作都处在进行阶段,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这是三省一市在区域一体化实践上作出的新探索。

三、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亟待重点推进的领域

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在取得一些成效的同时,对比要把长三角建设成为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样本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的目标,还有不少亟待重点推进的领域。

一是市场体系一体化。市场体系一体化就是要更加注重运用市场的力量,进一步消除市场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共建一批开放性的合作平台,在更大范围内推动资源整合、共享。长三角区域目前还存在一些妨碍市场准入的规定,不利于资源的整合,在构建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时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做法。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区,应瞄准最高的国际规则和国际标准,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联动,区域市场一体化与对外开放有机衔接,在实现长三角地区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的基础上,着重准入、政府监管、信用、财税标准、补贴、规则等方面的统一和联动,运用新的技术手段,提高市场一体化的质量。为此,2019年1月3日,三省一市签署“长三角地区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合作备忘录”。根据备忘录,三省一市将共同为开放合作“搭平台”、为供应链创新“作示范”、为商贸业发展“增动能”、为农产品流通“保安全”、为区域物流“立标准”、为企业发展“优环境”、为进口博览会“强服务”、为口岸通关“建窗口”。

二是生态治理一体化。推动生态环境的共建共治共享是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主要任务之一。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生态环境长期处于超载状态,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风险。由于长三角地区的生态环境归属不同的地区和部门,存在地区和部门间各自为政的问题,制约了生态治理一体化的发展。仅以水治理为例,由于水网密集,长三角地区水治理往往无法在一个省、市、县的行政区域内单独进行,而需要整个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规划全面的顶层设计协同治理。目前,生态治理一体化正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吴江、嘉善、青浦三地实施包括规划、土地、投资管理、要素流动、财税分享、公共服务政策、生态管控、公共信用等方面的改革。但是,整个长三角地区在生态管控方面,亟待统一生态环境标准,统一检测体系,协同立法、统一执法。在创新生态保护修护治理制度方面,如何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市场化机制、探索企业环境风险评价机制、建立监测预警和动态完善机制还需要三省一市的共同努力。

三是基础设施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的基础和先导,与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目前三省一市在交通设施一体化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如打通省际“断头路”,实现轨道交通一卡通行,围绕中心城市的“一小时都市圈”等方面。但是,区域基础设施规划衔接机制有待完善,要素统筹机制有待健全,海陆空一体交通有待协同。长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目前存在的不是量的问题,而是如何提高质量,例如,嘉兴到松江的城际铁路不能直接连接到虹桥交通枢纽,而要经上海市区转车,导致交通运输效率低下等问题。关于上海新机场的选址也反映了长三角区域内不同地区间的资源争夺问题。所以,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有待进一步突破体制障碍,推进基础设施规划一体化,整合各类资源,实现基础设施最优效率,在长三角区域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让优良基础设施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四是缩小地区与城乡差距。我们承认一体化区域必然存在差异化,但如果地区差距过大,会导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进而影响到社会公平与稳定。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虽然在全国处于前列,但是地区与城乡差距明显,如果不能妥善地解决这个问题,将对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长三角地区差距体现在省际间和省内差距,如安徽与江浙沪两省一市的省际间差距、苏南与苏北的省内差距。过大的地区差距影响了一体化水平的提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政府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缩小差距,短期内同时考虑财富转移和产业优化布局措施来帮助相对落后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快速追赶上先进地区,长期来看还要考虑如何引导和发挥市场的作用缩小地区差距。在缩小城乡差距方面,应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更多,提升乡村公共服务质量。在城乡基础设施的建设、养护方面引入社会资本与民间管理,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效率。在乡村产业布局上,应发挥乡村优势,完善城乡产销对接,着重发展康养等产业。效仿美国硅谷等地区的成功经验打造新型研发型小镇、基金小镇等吸引聚集相关企业研发集成创新。此外,提升长三角地区城镇化水平与质量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措施,有利于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市群的空间格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升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同时也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探索经验。

四、打造以上海为龙头的世界级城市群

在2016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30年,长三角地区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是公认的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上海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龙头,目前与纽约、东京、伦敦等全球城市相比,上海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程度不够,落户上海的世界500强企业总部仅为纽约的10%,外国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仅为0.9%。一般性加工制造和服务业比重过高,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功能建设滞后。公共资源过度集中,人口过度向中心城区集聚,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恶化、城市运营成本过高等“大城市病”问题。2018年7月,上海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意见》,要求推进国际经济中心综合实力、国际金融中心资源配置功能、国际贸易中心枢纽功能、国际航运中心高端服务能力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取得新突破,这也是国家对上海的战略要求。上海打造卓越的全球城市,依靠自身力量显然很难实现,上海功能平台无法仅仅依靠自身发展壮大,必须提升上海在长三角区域的龙头担当,背靠整个长三角区域协同开放,与周边城市形成具有明确功能分工的有机城市群,从而提升上海城市核心功能,以区域作为全球竞争单元参与国际竞争。

一是增强资源配置全球功能。全球城市的基本内涵是全球资源配置,应具备在全球范围内聚集、配置和激活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的能力,特别是全球网络关键节点发挥全球资源配置的特殊功能,引导与其相接近的地区进入世界市场的枢纽通道。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定位要求其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国家战略承担起龙头作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关键也是提升上海金融市场配置全球资源功能,包括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中心;积极参与金融科技试点,建设金融风险管理和压力测试中心;进一步开展金融产品和工具创新,扩大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着力提高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质量,集聚更多金融机构等,增强上海金融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辐射带动能力。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例如作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服务型企业“亿通国际”,专门致力于口岸及港航领域信息化建设,先后承建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综合信息共享平台等项目,服务长三角地区30多万企业的外贸通关业务,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还应弱化集装箱吞吐量等运输功能,更加重视健全航运服务功能、提高航运资源聚集度、提升现代物流服务效率。上海仍需积极改善营商环境,降低土地、房租等运营成本,维护市场公平、透明、有序,吸引具有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公司聚集到上海;同时要吸引人才投入到上海的城市功能建设中,从而提高上海资源配置全球功能。

二是将上海科创中心建成全球重要创新策源地。科创一直是推动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也是建设全球城市不可或缺的动力机制。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对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意义重大,上海应充分发挥科创中心对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带动效应。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就指出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2015年3月、2016年3月、2017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对上海创新驱动发展和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都作出系列重要指示。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又到张江科学城视察,体现了习总书记对上海在科技创新方面寄予的厚望。张江科学城是上海科技创新的重要窗口和国家级科技高地,聚集了一批大科学设施、科学平台和一流创新型院所,在大科学设施、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在长三角区域内各地要素和功能各有优势的格局下,上海拥有便利的国际交流网络、高端创新人才所需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网络,创新氛围浓郁,创新生态优越,无疑将担当引领全球科创中心的职责。但上海要成就其全球科创中心的地位,必须紧紧依托周边地区有力的腹地支撑。在上海的要素价格、商务成本、生活成本都已跻身全球最贵城市行列,科创、研发所需的各类中试环节、生产转化直至市场化量产,都需要江苏、浙江等地的有力支撑。事实上,落户于外高桥自贸区、专注于生物医药领域各种创新药物试验的药明康德集团,其研发总部在上海,而其多个业务模块、多家生产型子公司分布于全国各大城市,特别是长三角区域内的各个城市。此类具有较高行业地位的研发型企业,将为促进长三角区域的科技合作和转化作出良好铺垫。上海未来应在科创外溢、转移、集群中提高效率,在长三角区域实现上下游产业的衔接,形成跨地区完整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以发挥上海的龙头作用。但在科创中心建设方面,上海应有更高的定位,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注重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尊重创新人才,加快建立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使科学理论和技术走在世界前沿,从根本上提升上海科创中心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提升开放型经济的集聚功能。进一步扩大开放是上海提升全球城市的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和必经之路。2017年8月,上海市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出台33条意见扩大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2018年底,国家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片区,鼓励和支持上海在推进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大胆创新探索。上海的进一步扩大开放应实现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内的投资自由、贸易自由、从业自由,在吸引国际人才方面提供所得税、个税优惠,提高信息服务能力,加强自贸区新片区与长三角海关特殊监管区联动、与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动。在制度创新方面,简化新产品审批备案手续,缩短新产品上市时间,进一步激发企业对研发投入的热情。在投资准入方面,力图在金融、电信、互联网、文化、维修、航运服务等专业服务业领域和先进制造业领域进一步扩大开放,先行先试。在贸易自由方面,依托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优势,对接高标准的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继续在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等方面探索成功经验,先行先试,推广到全国。在营造宽松的人才环境方面,应加大支持海外高层次人才在华创业发展,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在上海创新创业和参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便利外籍人士来沪工作、提供个税优惠、申办在华永久居留等。

总而言之,长三角区域发展数十年的历程表明,每个时期区域发展面临的内部基础、外部环境不同,区域发展的主基调、关键议题和基本路径随之不同,竞合关系和合作模式也必然不同。改革初期长三角以互补协作为主,形成了互惠互利的自主协作模式;开放时代长三角内部竞争加剧,以城市联盟为主要机制,不断创设新的合作平台以平衡竞合关系,形成了互竞互推互促的各类自发联盟。目前,长三角已经具有厚实的发展基础,在国家战略背景下,长三角区域还将获得更多的国家支持和政策资源,将通过全方位的深入探索,不断突破外部约束,创新横向合作机制,实现协同共赢发展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常正尚.这是长三角最重量级的会议 决策沪苏浙皖如何抱团发展[EB/OL].(2018-05-31)[2019-07-21].http://js.ifeng.com/a/20180531/6618763_0.shtml.

[2]郑静.上海经济区情况介绍[J].南方经济,1983(6).

[3]长三角城市群26城2018年GDP排名[EB/OL].(2019-02-17)[2019-07-06].http://www.sohu.com/a/295339224_235966.

[4]陈炎,刘佑成,黄梦涛.上海经济区模式初探[J].社会科学,1983(9).

[5]耿联,顾巍钟.共筑强劲活跃增长极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在安徽芜湖举行[N].新华日报,2019-05-23(1).

[6]刘士安,李泓冰.打造新一轮全面开放新高地[N].人民日报,2019-03-06(13).

[7]上海民盟.是他,第一个提出长三角一体化[EB/OL].(2018-10-11)[2019-07-17].https://www.sohu.com/a/258855544_781586。

[8]沈玉芳,张超.中国加入WTO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的影响[J].世界地理研究,2003(4).

[9]王祖强.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调查与思考[J].资料通讯,1996(11).

[10]吴林红.牢记习总书记重托 推动更高质量发展: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就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答解放日报、文汇报、新华日报、浙江日报、安徽日报记者问[N].安徽日报,2018-06-13(1).

[11]谢江珊.探秘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从“三级运作”到合署办公[N].时代周报,2018-03-27.

[12]袁恩桢.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回顾与展望[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2(4).

[13]岳俊彦.发展横向经济联系 突破“条块分割”:上海经济区在联合中前进[J].社会科学,1986(5).

[14]张军,傅勇.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与长三角关系的演变[J].科学发展,2009(11). OQyHrHbU53GCug575e8jVfB7gDhQeXVeYfZA4wIaIk/k9jvecYF7rLVZji4O1DN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