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梳理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庄村的道德发展概况,探究了马庄村道德建设的实践路径和道德发展的内在驱动,并据此总结出马庄村道德发展与建设的独特性与普适性。
考察我国乡村社会的道德发展和问题,讲好中国乡村的道德故事,这是我们的初衷。我们期望能够记录和归纳中国农民的道德生活和实践智慧,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和道德建设。因此,我们走进马庄村,去考察、记录、还原一个中国村庄的道德生活。70位受访者用自己的故事,向我们呈现了这个中国村庄70年的道德图景。我们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记录和报告,完整、真实地呈现这个村庄的伦理关系、道德发展和道德建设。应当看到,马庄村的道德发展和道德建设与其历史发展逻辑及地域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无法成为具有不同历史传统的其他村庄可以复制的经验模板。但是,我们仍然认为,每一个中国村庄,都可以在马庄村的发展中获得一种可资借鉴的有效资源,即:在充分挖掘地方伦理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寻找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农民需求的有效形式和载体,是村庄道德建设取得实效的基本经验。
作为青年学生,我们不能仅仅从书本中理解当代中国。走进乡村,贴近农民,是理解中国乡村社会伦理关系和道德状况的根本。马庄只是今天中国大地上近数十万个行政村之一,但是,通过与马庄村70位访谈者的交流,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而生动的中国村庄的70年,更强烈地感受到作为乡村发展主体的农民在这一进程中的道德实践智慧。在马庄的日子里,我们见证一个村庄的昨天与今天,体会一群农民的欢乐与忧愁,我们既实现了进入这个村庄的初衷,更收获了在这一过程中自身的学习和成长。诚如马庄村老书记孟庆喜所言:“一代人管好一代人的事。”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将继续跟随农民的脚步,倾听他们的声音,体悟他们的实践智慧,感知、理解和投身到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乡村振兴和道德建设当中,承担时代使命,实现自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