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如费孝通先生所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它承载着中华文明,蕴涵着传统道德文化,是中国人的伦理家园。新中国成立70年来,乡村社会全面发展,与此同时,道德文化也呈现新的发展态势。传统地缘与血缘格局受到冲击,现代道德意识得以成长,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和农民公德素质得到显著提升,乡村传统伦理文化得到传承和创新。
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强化了农民的逐利冲动和自我意识;人口流动的加速弱化了村庄公共生活和公共道德;生产方式的变化消解了农民恋土情结和乡土意识;治理方式的转换动摇了村庄礼治秩序和权威基础。当前道德问题和道德冲突愈加显现。失去伦理共同体和信任互助人际交往氛围的村民,在竞争日渐加剧的“陌生人社会”里倍感孤独和紧张。无论这些村民是否离土离乡,他们都仿佛无“根”的野草,“身有所栖而心无所寄”,找不回共同记忆,留不住乡愁。失去了乡村“伦理话语”、价值取向和文化根基的中国人,怎能在现代化进程中行稳致远?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国家发展、乡村振兴呼唤道德文化的重建,解决转型期的各种伦理矛盾成为燃眉之急。在此情形之下,考察我国乡村社会的道德发展,归纳道德建设的实践路径并总结经验和启示成为迫切需要。
我们基于对70位受访者个人道德生活的口述史研究,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庄村的道德变迁及发展规律,分析马庄村通过传承与创新推进道德建设的实践路径,并总结其道德发展与道德建设的独特性和普适性,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乡村道德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课题组于2018年7、8月、2019年1月、7月对马庄村分别展开了田野调查,调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访谈提纲的设计(详见下篇)及样本制定;第二阶段为田野调查的实施;第三阶段为调研资料的整理、数据处理与研究分析。调查在抽样方案制定、访谈提纲设计、调查组织实施、结果资料整理及调查数据处理各个环节采取了质量控制手段,防止或减少可能出现的问题,降低了抽样误差,保证了调查质量。
马庄村位于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截至2018年,马庄村总人口为2863人。其中,19—59岁的人口达59%,文化水平为初中以下的占72%。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庄村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2018年,马庄村人均年收入达到21 600元,较2001年增长54.2%。由集体筹资建立的马庄民乐团和香包大院等企业效益良好,牵头带动整个村庄的经济的平稳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庄村道德文化全面发展,曾荣获“全国文明村”“中国民俗文化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小康建设示范单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佳示范村”等称号。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马庄村视察,对马庄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给予高度评价。他表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这里看到了实实在在的落实和弘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随后,总书记还购买了当地的香包,表示“我也要捧捧场”。
那么,马庄村农民的精神风貌究竟怎么样?马庄村又是如何在农民口袋里票子多了的同时改变其精神风貌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马庄村进行了实地调研,试图全面深入地考察其道德建设与发展。
田野调查法。我们先后走访马庄村行政楼、村史馆、香包大院、神农广场等地,观看了民乐团演出的影像、文字资料以及村民缝制香包的过程,通过照相、摄像、录音以及电子拷贝等方法记录。最后,我们走访了不同组村民居住的地方,参观了潘安湖湿地公园,体验了马庄村生态旅游项目。
文献收集、整理。我们对已有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查阅了徐州市图书馆、马庄村志档案室、图书馆内各类关于马庄村的文献资料,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庄村的发展状况。通过对马庄村道德发展与建设历史的梳理,归纳出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庄村道德变迁的特点,根据相关图片、数据、文字资料,总结马庄村道德发展与建设的实践路径,深入探析其发展的独特性与普适性。
这一方法主要是通过70位受访村民的个人叙述,从道德生活史的视角来描绘和透视马庄村70年来的道德发展与建设状况,并探寻其取得成功的经验。在实地调研中,我们依据村庄总体性别、年龄构成比,大致确定受访者的选择,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为完整真实地呈现70年来马庄的变迁历程,保证受访者的代表性,我们选择了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份的村民共90人,其中包括新中国成立后在马庄任职的村干部、民乐团成员、香包制作人、“十佳好婆媳”、“四老”乡贤等。访谈采用半结构式的深度访谈方式,并在征得受访者同意后做了录音。由于部分受访者出现中途有事或交流困难等问题,最终有效访谈记录共70份,访谈总时长约3040分钟。在对访谈录音资料进行整理后,形成了20余万字的文字访谈材料。
受访者与村庄总人口性别构成
受访者与村庄总人口年龄构成
受访者具体年龄构成
受访者身份信息
下表为本次受访者身份信息详情。
受访者身份信息详情
在对马庄村开展调研工作之前,课题组邀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教授,就田野调查尤其是口述史方法从准备、调研、资料整理三个阶段进行了培训。除此之外,课题组成员还阅读了十多本口述史著作以增进了解。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按照“经验丰富的访谈员、熟悉乡情的当地学生、负责拍照和录音的记录员”原则建立若干个调研小组,每个小组安排3位调查员,实现了人员的合理安排。
此次调查的质量过程控制贯穿整个调查实施过程,多道监督、复核程序确保了访谈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访谈提纲设计过程中邀请专家、学者及其当地行政管理部门的官员,多次讨论,针对访谈提纲多次易稿,确保了访谈提纲与调查方案的高质量。在调查实施过程中,督导员负责解答访问员在访问过程中发现的任何关于访谈内容和抽样方法的问题,督导员不定时地进行入户陪访,负责受访者的确认、配额检查、现场访问工作的指导和访问质量的监控。督导员负责每天对该地调查员交回的所有访问的录音、文本文件进行至少两次审查,录音缺失的要求补交,文本卷面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及时返工,确保访问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在全部录音及文本文件收回后,录入所有的数据信息并派专人对初次录入的数据表进行两次复核,尽可能减少人为操作误差。后续的一稿、二稿的整理皆经过二次审核、加工,尽可能保证一稿的完整性和二稿的连贯性、有效性,以确保访问资料的质量,最终完成资料整理和信息汇总分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