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在日本,由于人们对开战时的战争目的不统一、战后受美国占领政策的影响,以及受到国内对日本近现代史历史认识的“政治化”影响,关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这场战争,有“太平洋战争”“大东亚战争”“15年战争”“亚洲太平洋战争”等各种称呼,并争议不断。日本官方、媒体还有“那场战争”或者“那场大战”等没有确切称呼的说法。这些战争称呼,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学界、媒体乃至政府对战争目的、性质、时间分期等不同的价值观和历史认识。
关键词: 战争称呼;战争史观;“大东亚战争”;“太平洋战争”;“15年战争”;“亚洲太平洋战争”
在我国,关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或1937年“七七事变”至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期间日本发动的对外战争,针对中国战场上的战争一般称作“日本侵华战争”,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或者“抗日战争”;针对日本在更大区域范围的亚太地区发动的战争,一般称作“日本对外侵略战争”。在日本,关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这场战争,有若干称呼,主要有“太平洋战争”“大东亚战争”“15年战争”“亚洲太平洋战争”四种比较明确的称呼。其中,“太平洋战争”的称呼,目前在日本相当普及和广泛。此外,日本官方、媒体还有“那场战争”或者“那场大战”等没有确切称呼的说法。这些战争称呼,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学界、媒体乃至政府对战争目的、时间分期等不同的价值观和历史认识。2011年3月,日本《防卫研究所纪要》刊登庄司润一郎的文章《关于日本对战争称呼问题的考察》,比较详细地收集整理了日本关于这场战争称呼的主要观点、当前官方和媒体对各称呼的使用频率。本文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整理和分析日本对战争称呼所反映的历史认识和价值观。
关于日本对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这场战争的称呼,经历了“支那事变”“大东亚战争”“太平洋战争”“15年战争”等过程,从中反映出日本各方的战争认识和二战史观。
在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事件”发生之前,日本对于对外发动的战争,因主战场在中国,多称为“支那事变”。事件爆发后,针对美英中等战争对象国,日本还称为“对美英荷蒋战争”“对美英荷战争”等。
1941年12月10日,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做了《关于这场战争称呼及平时分界时期的事宜》的决定,指出:“一,这次美英战争及随着今后形势发展而发生的战争包括支那事变在内,称作大东亚战争。二,以昭和十六年(1941年)十二月八日上午一时三十,分为平时和战时两个分界时期,适用于工资、刑法等。”
12日,内阁会议正式决定使用“大东亚战争”的称呼。关于战争的称呼,日本海军方面从主要敌人为美英、主战场为太平洋地区这一立场出发,主张采用“太平洋战争”“对美英战争”的称呼;还有的提出政治目的更明确的“兴亚战争”等各种方案,但考虑到“支那事变”(即中国战线)和苏联参战,内阁会议最终采用了“大东亚战争”的称呼。
“大东亚战争”,用英语表述为“Great East Asia War”。
内阁会议通过的当天,内阁情报局发表声明,称“这场对美英战争,称为包含支那事变的大东亚战争、大东亚战争的称谓含有以大东亚新秩序建设为目的之战争的意义”。
1942年2月17日,内阁会议通过法律第9号《除敕令规定场合外各法律中将“支那事变”改为“大东亚战争”》。2月28日,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决定,“大东亚”的地区范围包括“日满支及东经90度到东经180度间、南纬10度以北的南方各地,以及其他有关地区,根据上述地区情况的变化而应对”。
二战结束后,币原喜重郎内阁仍继续使用“大东亚战争”的称呼。1945年12月15日,联合国军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GHQ)为使日本与神道国家分离,废除军国主义、超国家主义思想,学校废除神道教育,向日本政府发出指令,禁止在正式文书中使用“大东亚战争”“八纮一宇”等与国家神道、军国主义、超国家主义等紧密关联的词汇。在官方文件中,将“大东亚战争”一律改为“战争”。另外,12月20日,文部省将该指令下达到所辖学校、机关等部门中。GHQ还加强了对日本报刊等出版物的限制,规定避免使用“大东亚战争”“大东亚共荣圈”等战时用语。
同时,日本政府没有确定替代“大东亚战争”的正式称呼,在正式场合除了称作“这场战争”外,还使用“先前的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称呼。
1945年12月7日的《朝日新闻》(朝刊),发表题为《珍珠港事件的悔悟》的社论,使用了“太平洋战争”的用语,提出战争发端于“满洲事变”(中国称“九一八事变”),强调战争的连续性。这是战后《朝日新闻》第一次使用“太平洋战争”的称呼。
1945年12月8日到17日,GHQ提供的《太平洋战争史——不真实的军国日本的崩溃》,在日本各大报连载。该文指出这是从“满洲事变”延续下来的战争,以太平洋为主战场,强调美军的作用,从此将“太平洋战争”的称呼引入了日语的语境中。
(1)“大东亚战争”
1953年,在历史学研究会编《太平洋战争史》出版的同时,曾任参谋本部作战课长的服部卓四郎执笔编写的《大东亚战争全史》(全4卷)也出版发行了,成为战后初期冠以“大东亚战争”之名的代表作。
1963年作家林房雄在《中央公论》上连载《大东亚战争肯定论》(翌年出版单行本),指出“培理来航”(1853年)以来日本受到欧美列强的侵略,日本为了亚洲的解放而进行了“东亚百年战争”,并把“大东亚战争”作为其中的一环。由此,林房雄成为积极肯定战争的重要代表人物。对于珍珠港事件后日本进行的对外战争,林房雄认为“美国人可以称作‘太平洋战争’,但是日本人特别是日本学者照搬过来就是不了解历史真相的伪学者。日本堂堂正正地称作‘大东亚战争’才是科学的历史”。
哲学研究者上山春平引申林房雄的主张(1964年发表《大东亚战争的意味——现代史分析的视点》),提出坚决使用“大东亚战争”的观点,认为不仅“大东亚战争”史观,就是“太平洋战争”史观、“帝国主义战争”史观、“抗日战争”史观,都是和国家利益相关联的,本质上都是具有“虚伪意识”特点的政治意识形态。
尽管如此,只有“大东亚战争”史观被判有罪,主张应该给予“大东亚战争”史观“对等的权力”。此后,虽然“大东亚战争”的论调涉及许多方面,但是像林房雄这样肯定战争的人不断增多,人们对其是非展开了讨论。
主张使用“大东亚战争”称呼的根据涉及多个领域。有的认为“大东亚战争”是由内阁会议(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决定的,具有“合法性”,认同其为日本的正式称呼,如前大本营参谋原四郎认为,“大东亚战争,正是历史的正确表现”。
还有的认为“大东亚战争”中没有意识形态的含义,而是单纯的地理称呼,适合区域性战争的实际情况。如历任驻美大使、外务事务次官等职的外交官村田良平认为:“‘大’在英语里译为greater,而‘东亚’大多仅指日、中、朝鲜、蒙古,(大东亚)是指‘更广义的’东亚。”
评论家村上兵卫提出,从扩大亚洲作战范围的战场这一地理概念考虑,使用“太平洋战争”的称呼是不合理的,包括中国战线在内应称作“东亚战争”。他认为,由于人们存在“日清战争”“日俄战争”的历史印象,主张以“在东亚进行的大规模战争”之意称作“大东亚战争”,并指出这与当时根据“大东亚共荣圈”(新秩序)的思想而采用的“大东亚战争”的意思并不相同。
以上观点都认为“大东亚战争”的由来与“大东亚新秩序建设”的政治目的无关,“大东亚”仅仅是一个地理称呼。“大东亚战争”是由内阁会议决定而具有一定的“合法性”,以及地域适合性和“同时代性”,是没有意识形态色彩的称呼。开战前海军所提倡的“太平洋战争”也是出于地域因素,而最终同意称作“大东亚战争”的。
日本“进步派”学者则认为,“太平洋战争”是开战前海军提出的,未必是战后美国方面的见解。另一方面,如果把“大东亚战争”视为“地理上的理解”(以更广泛的东亚为战场的战争),主张“亚太战争”的意义几乎不变……那么“大东亚”仅被理解为战争地区,也许就会失去批评和对立的根据。
日本“进步派”学者认为,作为善恶之别,战争的称呼应具有“实质性”或“同时代性”。历史学家信夫清三郎在1983年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为回避“大东亚战争”的称呼,而使用“太平洋战争”,“在科学上未必是正确的名称”,但作为相对“较善的方法”、作为“权宜之计”姑且采用该称呼是一种“怠慢”“怯懦”的态度,批评家永三郎及历史学研究会编《太平洋战争史》等。持此观点者如多纳鲁德·肯(Donald Lawrence Keene)在论文《日本作家与大东亚战争》中指出,使用“大东亚战争”并不意味着就是对战争的肯定和支持,“大东亚战争”其实“最真实地反映出战争的历史性质,也最大范围地遮蔽了战争的实质”,因此主张应该使用“大东亚战争”的称呼。
他不仅批评信夫清三郎等站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立场而使用“太平洋战争”或“15年战争”,还批评国际政治学者齐藤孝,在学界引起很大反响。
《竹内好论》的著者、评论家松本健一指出,“战争的称呼是历史的,在后来的时代里,更改称呼(如‘太平洋战争’),就改变了历史的性质,就失去了意义”,主张“大东亚战争”应成为“常用”的称呼。
还有人指出使用“大东亚战争”称呼的理由是,这场战争包含“侵略”与“解放”的双重目的和性质。如主张“亚太战争”称呼的历史学者木坂顺一郎指出,“大东亚战争”显然具有“侵略与解放”的两重目的。东南亚研究者后藤乾一主张用“侵略色彩浓厚的战争”称呼,不仅体现出将那场战争“作为最高的崇高理念”,而且“虽然整体上看只是一部分,但在‘大东亚战争’的理念上追求自我归属”的日本人,至少在东南亚各地是存在的。他说:“从无谋的战争中汲取历史教训的加害者,以及受害者,或者至今还生活在东南亚的祖祖辈辈们还在继续沿用‘大东亚战争’,从这一事实出发,我认为未必要‘拒绝’当时的‘大东亚战争’。但为了和所谓的‘肯定论’划清界线,我想采用加引号即‘大东亚战争’的原则。”
还有儿童文学作家山中恒主张采用“大东亚战争”,认为“太平洋战争”是美国提出的,应重视“我方战争的意识”,采用“大东亚战争”更能体现阴谋对亚洲侵略的事实。后来,山中恒又提出由于“大东亚战争”称呼支持者中“拥护(那场战争)不是侵略战争的人很多”,因此他将称呼变更为“亚洲太平洋战争”。
此外,还有人认为,“不同的战争应冠以不同的称呼并使用”,主张使用“大东亚战争”。时任文部省主任教科书调查官的村尾次郎指出,中南美洲的战争称作“太平洋战争”,拥有“先称权”,因此对后来爆发的战争,应采用其他称呼,而除了“大东亚战争”再没有更恰当的称呼了。
战后,“太平洋战争”的称呼流行起来,并成为官方和媒体普遍使用的词汇。对于该称呼,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学研究会认为,从15年来日本对亚洲的侵略战争的认识出发,重视日美间战争的太平洋战争史的名称未必恰当,以日本为主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包容十五年战争史,但不能采用梅花侵略的大东亚战争史的名称,为此权宜之计采用了太平洋战争史的名称。
引起“昭和史论争”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者远山茂树、今井清一、藤原彰在1955年出版的《昭和史》一书中也使用了“太平洋战争”的称呼。至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家永三郎、林茂等以“太平洋战争”为名出版书籍或刊登文章,“太平洋战争”的称呼在学界完全稳定下来。但是家永三郎对这一称呼的使用,仅是出于权益的、“第二好的方法”,而非最恰当的称呼,不同于“珍珠港事件”前日本海军提出的主张。
关于“15年战争”的称呼,最早使用的是哲学研究者鹤见俊辅。鹤见在1956年的《中央公论》1月号上发表《知识人的战争责任》一文,提出了“15年战争”(1931—1945年)的称呼。翌年在《中央公论》7月号的《日本知识人的美国像》中阐述了使用“15年战争”的理由,“日本人将这场大战分为两部分,满洲事变、上海事变、北支事变是对中国的战争,太平洋战争可理解为对美国的战争”,从这一问题意识出发,“把从昭和六年(1931年)到昭和二十年(1945年)的一系列战斗,概况为一个名称的方法,期待于现代史学家”。鹤见认为“太平洋战争”有舍弃“满洲事变”以后与中国的长期战争、模糊日本的战争责任的问题,所以为避免这一嫌疑,提倡使用“15年战争”。
至20世纪70年代前后,“15年战争”还未普及,家永三郎不得不对新书取名《太平洋战争》,而不是《15年战争》。到70年代后期,以“15年战争”冠名的书籍陆续出版,“15年战争”的使用增多起来。“15年战争”体现了日本对亚洲的侵略,并表现出对中国抗日民主解放斗争,以及这期间对中国、东南亚及在太平洋上的战争的连续性。另一方,也有学者提出批评意见,认为15年间发生的战争不具有连续性。
关于“亚洲太平洋战争”的称呼,源于国际政治学者柳泽英二郎,认为太平洋战争是日美围绕着西太平洋的霸权展开的斗争,“对于日本而言,日美战争是为了亚洲(包括东南亚)势力圈的手段……因此‘亚洲太平洋战争’的称呼,在国际政治上是最恰当的”。
1985年木坂顺一郎正式主张“亚洲太平洋战争”的称呼,认为“太平洋战争”是美国命名的,有对中国战线比重过小评价之嫌,而“大东亚战争”具有将日本的侵略正当化的意味,为回避这两种称呼,“亚洲太平洋战争”这一称呼具有“以东亚、东南亚即太平洋为战场,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环而发生战争的意味”。
到1993年出版了以“亚洲太平洋战争”为题的单行本,近年日本陆续出版了若干本同名书籍。然而,这一称呼并没有特别流行。“亚洲太平洋战争”所确定的战争区间,与“15年战争”基本相同,因此曾导致两种称呼的混用。
无论是采用“大东亚战争”,还是“太平洋战争”,抑或是“15年战争”“亚洲太平洋战争”,在战争的性质、战争的主体和对象,以及战争的区域和时间段,各种战争称呼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些也常常成为人们争论的依据,并反映出不用的历史认识和价值判断。
首先,关于战争称呼的意识形态及其性质的问题。整体上,对战争持正当化和肯定论者,多主张采用“大东亚战争”,与之相对立的多采用中立性的称呼——“太平洋战争”,将战争视为对亚洲侵略的,一般倾向于“15年战争”和“亚太战争”。因此,这些称呼,不具有世界通用的国际性。另一方面,对日本而言具有国际通用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日本学界和媒体看来,这一概念不仅缺乏日本发动战争的时间、地点等特定问题,还存在“感觉上”的不和谐感。
以家永三郎及编撰《太平洋战争史》的历史研究会的“进步派”学者为中心,反对采用“大东亚战争”,认为这个称呼具有美化和肯定战争的思想。因此大多主张权宜之下采用“太平洋战争”的称呼。
但是,学者齐藤孝(1983:280—284)则认为“太平洋战争”的称呼远离了同时代史的认识,而且“第二次世界大战”或“太平洋战争”不含价值判断,“15年战争”则轻视了中国战线。对于“大东亚战争”系地理名称的意见,齐藤也予以反驳,指出其中的“大”字是为了炫耀自己,认为使用“东亚战争”即可。另外,还有人批评使用“太平洋战争”,认为这个称呼回避了亚洲方面进行抵抗日本侵略的“实体”。
第二,关于战争的起止时间,“大东亚战争”和“太平洋战争”都存在着比较混乱的认识。如,存在“大东亚战争”与“支那事变”的区分问题。一般地,“大东亚战争”“是指1941年12月8日以后包括在中国地区的战争”。有的战史丛书如《支那事变陆军作战》(全三卷),将战争的时间范围定位于1937年7月到1941年12月8日,把1941年12月8日以前在中国战线的战争称作“支那事变”,对之后的战争包括中国战线在内称作“大东亚战争”。此外,靖国神社中对战死者的时期分类也以1941年12月8日为分界线,分为“支那事变”和“大东亚战争”。
日本军事史学者庄司润一郎围绕“太平洋战争”“大东亚战争”“15年战争”和“亚洲太平洋战争”这四个具有代表性的称呼,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考察日本近年来的使用特点。
首先,在时间上,即关于战争的区间,存在各种说法。具有代表性的意见如表1所示,特别是战争的起点各不相同,以1941年12月8日以后为战争对象的有“太平洋战争”“大东亚战争”“亚洲太平洋战争”。
表1 各战争称呼的时间区间
续表
注:⚪为代表性意见,为少数意见。
资料来源:庄司潤一郎:「日本における戦争呼称に関する問題の一考察」、『防衛研究所紀要』13巻、2011年3期。
空间上,即关于战场的区域范围,“大东亚战争”和“亚太战争”,明显是以中国战线为中心的东亚、东南亚(包括印度)以及太平洋为对象的。“15年战争”在名称上没有明确的显示,但作为概念,也应归入此类。“太平洋战争”从名称上看,给人以太平洋为主要战场、日美间战争的强烈印象。为此,近年来出现了将称呼变更为以“进步派”观点为代表的“亚太战争”。
根据庄司润一郎对日本主要报纸关于战争称呼的调查(见表2),现在报纸中使用频度最高的是“太平洋战争”,其次依次是“大东亚战争”“15年战争”“亚太战争”。现在使用的称呼中,《朝日新闻》《每日新闻》《读卖新闻》《新闻赤旗》(1997年4月改称《赤旗》)多使用“太平洋战争”,《日本经济新闻》使用“先前的大战”,《产经新闻》使用“大东亚战争”。此外,《新闻赤旗》还有“太平洋战争”和“亚太战争”并用的情况。
表2 日本主要报纸(2010年3月)关于战争称呼的报道次数
根据对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书刊检索(检索时间截至2010年4月7日)的分析,日本图书的标题中,使用“太平洋战争”的有1576册,“大东亚战争”有592册,“15年战争”有287册,“亚太战争”有91册。2005年以后的5年里,“太平洋战争”有323册,“大东亚战争”有59册,“15年战争”有76册(其中含43卷本的丛书),“亚太战争”有47册。显然,近年来关于“亚太战争”的称呼数量明显在持续增加。
整体而言,书刊中关于战争称呼的使用频度和报纸一样,“太平洋战争”最多。从杂志的时间系列分析(见表3),到1969年使用“大东亚战争”称呼的多于“15年战争”,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发生逆转。近年,采用“大东亚战争”称呼的再次发生逆转,这与使用“15年战争”称呼的人们,没有改变历史认识但转而采用“亚太战争”称的原因相关。
表3 杂志标题中关于战争称呼的数量
现行的《学习指导纲要》规定,小学教科书称“日华事变”、“关系到我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初中教科书称“第二次世界大战”“大战”,高中教科书称“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检定的中小学教科书中,关于战争称呼的使用情况如下:小学课本(《小学社会》)全部使用“太平洋战争”;初中课本(《历史领域》,9个种类)中,有8种采用“太平洋战争”,有2种采用“大东亚战争”;高中课本(《日本史A》及《日本史B》,18个种类)中,使用“太平洋战争”的有17种,“大东亚战争”5种,“亚太战争”4种。总的来说,教科书中绝大部分采用“太平洋战争”的称呼,其次是“大东亚战争”“亚太战争”。“亚太战争”最近才有所普及,但限于初高中课本的逐渐认可。特别是高中课本,包括注释,18种课本中有10种采用了“亚太战争”。另外,教科书检定上,经文部省和执笔者的讨论,上世纪90年代初高中课本的正文中,“15年战争”的表述也广泛使用起来,但现有高中课本中只有一种在注释中言及这一称呼。
在日本,由于人们对开战时的战争目的不统一,并且战后受美国占领政策的影响,以及受到国内对日本近现代史历史认识的“政治化”影响,对二战期间(或更早些时候)日本推进的战争,存在各种称呼,并争议不断。因此,为回避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称呼,甚至出现了“那场战争”“先前的大战”之类的不确定称呼。但不论怎样称呼,战争本身都是具有正义与非正义的性质、带有政治化甚至意识形态的意味,并且不同的时间划分也必然会反映出政治倾向等意图,也就是说对于战争的命名很难回避不具政治性质或意识形态的、纯粹客观的称呼。因此,在日本,任何对那场侵略战争的命名与定义,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侵略的、非正义的战争本质,这实际上是一个历史认识问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何叙述记忆和评价其历史,往往反映着这个民族和国家生活在过去和当下的人拥有的历史认识和价值观。
当前,使用频率最高的“太平洋战争”,实际上隐藏着日本轻视中国及东南亚国家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作用,甚至一部分人使用这一称呼隐含着日本在战争中只是败给了美国的意识。对于“大东亚战争”的称呼,就目前而言,仅以历史的角度去定义的还是少数,多数带有对这段侵略历史的回避和遗忘,对殖民罪行的否定甚至美化。如前所述,“大东亚战争”肯定论的集大成者林房雄认为日本应堂堂正正地称“大东亚战争”才是科学的历史,而且这一称呼有明显增多的趋势,这种历史认识既反映了一部分人对战后初期占领者美国提出的“太平洋战争”称呼的抗拒,也反映了对战争侵略性质的否定。如果说因为“一亿总动员”,所以每个日本国民要承担一亿分之一的责任,那么这种战争责任就微乎其微了。
至于“15年战争”和“亚洲太平洋战争”的称呼,显然其影响力还不足以和前两者抗衡,也就是说这背后所代表的进步派历史学者的历史认识在日本还没有成为主流意识。
(本文作者乌兰图雅,天津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