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牍,又谓“书牍”,是书信的古称,因在造纸术发明以前,多书之于木牍,且长有尺许,故名。《文心雕龙》有云:“书者,舒也。舒布其言,陈之简牍,取象于夬,贵在明决而已。”
广义的书信,包含疏、表、启、札、柬、函等各种体例。先秦之时,书牍多为诸侯王公交流之用,或有下者献书上者,陈言国事,如乐毅《报燕惠王书》、李斯《谏逐客书》等,此类又谓“表奏”或“奏书”。汉代之始,私人书信逐渐从文牍中分离出来,在官宦文士之间流行,特别是造纸术发明之后,更成为人们相互沟通、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
千百年来,从官用到民享,书信佳作纷繁迭出,如司马迁《报任安书》、李陵《答苏武书》、诸葛亮《出师表》、李密《陈情表》、魏徵《谏太宗十思疏》、范仲淹《上吕相公书》、文天祥《狱中家书》等,皆已成为文学史上的名篇。而王羲之《快雪时晴帖》、褚遂良《山河帖》、颜真卿《守政帖》、苏轼《渡海帖》等诸多名人手札,则被书坛奉为圭臬。近者,又如《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结集出版,畅销不衰,已然为修身处世、家传教育的指南。
书信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载体,无论是公函还是私札,都反映了浓厚的时代特征,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信息。特别是私札,因其有着个性化特点,更是生动反映了特定时代与人物的人生观、价值观,对研究相关历史与人物有着重要意义。这类史料既可补正史之不足,亦可作为单独的研究对象,故而一直为文史学界所重视。
本书《名流尺牍——金坛历代文人往来书信选》是一本颇具特色的尺牍选本。其以金坛为地域对象,选录了金坛籍或寓居金坛者的私人书信和公函,及其亲友、同僚与他们往来的相关信函。时间上起南朝,下迄近现代,长达1400余年。信函往来者,既有君王臣子,又有同僚袍泽;既有师长友朋,又有父子兄弟。而其内容有论国家大事,有议地方治理;有抒人生抱负,有谈学术文章;有言修身养心,有聊家长里短……可谓极其丰富,读来意趣盎然,令人有不忍释手之感。
尺牍因其散存的方式传于世,故对其文义及其背后的故事,一般非有心者或非专业人士较难理解,也不易激起共鸣。这就需要精心地考辨和厘定,也需要有历史的眼光给予“同情之理解”,方能发现其价值。诚如清初《尺牍新钞》谓:“一人之牍,必系之一帙者,可以辨其源流,见其品第。”
常州市金坛区政协文史委眼光独到,组织此选题。本书编者许卫君,雅好文史,对金坛一地乡邦掌故悉数了解,且又能从宏观背景角度视之。故成此书也,其选编有序,注释准确,评析精当,对今人了解金坛人文历史与中国历史之关系大有裨益。如本书所选从明代史迁《与赵孟旸文学书》、王樵《与仲男肯堂书》、赵南星《答于景素》、陈际泰《与周介生书》,到清代王源《与蒋湘帆书》、陈宏谋《寄王罕皆书》、王步青《答陈榕门》诸札,颇可反映八股时文的流行与衰变。所选明代密藏道开《与王宇泰、董玄宰两居士》、紫柏真可《与王宇泰》诸札,亦见得金坛一地佛教净土宗之风气的流行。所选的清代戴震《寄段若膺》、段玉裁《寄戴东原先生书》以及《与外孙龚自珍札》等,更能清晰看出段氏训诂之学的发展轨迹及晚清实学风气之转向。
金坛虽地域较小,但因其处于吴越文化与江淮文化交汇处,且又有茅山胜境为依,故历来人文荟萃,名士辈出。如南朝齐梁时的陶弘景,唐代的戴叔伦,宋代的汤鹏举,明代的王肯堂,清代的段玉裁,等等,或以道德文章垂名于世,或以政声事功彪炳史册。今人华罗庚,更是享誉国际的著名数学家,于国家民族贡献甚巨。本书将这些人物的信札择编于内,以书信叙事,并以书信立人,是颇具新意的,对金坛文脉的守正创新有着重要意义。
是为序。
2020年10月14日
(作者系江苏宏德文化出版基金会理事长、江苏人民出版社原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