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闻录冤恤孤,振淹拔滞 2 ,帝王之盛德。往时元祐臣僚子孙流落困踬,陛下怜其名族不遇,曲加恩惠,德至渥也。然臣考之党籍 3 见于石刻者三百余人,前后推恩已多,而来者不止,递相援例,无有限极。或白身 4 不试,辄命以官;或先次注授 5 ,不问资格。一门之中,既及其子孙,又复旁连弟侄,由是,上则多泛滥之宠,下则启侥幸之门。原其始也,本欲加惠忠良之后,及其行之稍过,则不能无弊。臣以谓,党籍之家固宜有以优恤之,但不可不为限制。方今吏员猥多,铨曹无阙可拟,若更以此占夺名次,则孤寒平进之人愈见留滞。臣愚,欲乞诏有司,将元祐党人择其显有名德者,方许子孙陈乞恩例一次;今日以前已经推恩者,不得再有陈乞。其间人才,卓然可用,自当别听推择。区区管见,冒渎圣听,如有可采,伏望特赐睿旨,施行取进止。
简析
张纲于北宋徽宗时入仕,亲见了元祐党案。南宋高宗对党案牵涉受累人员进行推恩抚恤。但在实施过程中,推恩令被滥用,非直系亲属乃至出身不详者,都无端受惠。张纲执掌吏部后,立即奏札,认为如此下去,将败坏用人制度,妨碍寒门子弟进入仕途,应当严格审查,才能体现“加惠忠良之后”的初衷。
注释
1.张纲(1083—1166),字彦正,晚号华阳老人,江苏金坛人。宋徽宗大观间入太学,以上舍第一及第。任秘书省校书郎,与宰相蔡京不合,出为两浙提刑、给事中。建炎间,因秦桧当政,丁忧致仕。秦桧亡,召为吏部侍郎,升尚书,除参知政事。著《华阳集》。
2.振淹拔滞:举拔久未起用的贤者。
3.党籍:指崇宁元年(1102),宋徽宗令中书省进呈元祐年间反对王安石新法者,蔡京列出了包括司马光、文彦博、苏轼等在内的300余人名单,称元祐党人,又刻元祐党籍碑,列名者永不录用,其子孙不能留京城甚至参加科举。
4.白身:赤身,喻平民。
5.注授:指职官铨选时的登记、授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