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答姚辟 1

王安石 2

姚君足下:别足下三年于兹,一旦犯大寒,绝不测之江 3 ,亲屈来门,出所为文书,与谒并入,若见贵者然,始惊以疑。卒观文书,词盛气豪,于理悖焉者希 4 ,间而论众经,有所开发。私独喜故旧之不予遗,而朋友之足望也。今冠衣 5 而名进士者,用万千计,蹈道 6 者有焉,蹈利 7 者有焉。蹈利者则否,蹈道者则未免离章绝句,解名释数,遽然自以圣人之术单此者有焉。夫圣人之术,修其身,治天下国家,在于安危治乱,不在章句名数 8 焉而已。而曰圣人之术单此,妄也。虽然,离章绝句,解名释数,遽然自以圣人之术单此者,皆守经而不苟世者也。守经而不苟世,其于道也;其去蹈利者,则缅然 9 矣。观足下固已几于道,姑汲汲乎其可急,于章句名数乎徐徐之,则古之蹈道者将无以出足下上。足下以为何如?

简析

王安石与姚辟结识较早,此书年代当在王安石任职扬州之时、姚辟考取进士之前。王安石以文章著世,对经学也有创见,后世称“荆公新学”。在信中,王安石不屑于读书求利者,批评了只谈学问、无心国事的求道者,认为其有违儒学的精髓。这种重道崇经、经世致用的思想,贯穿了王安石的一生,也是他对姚辟的殷切寄望。

注释

1.姚辟,字子张,江苏金坛人。早年问学于欧阳修、王安石,究心六经,长于文辞。北宋皇祐元年(1049)进士,授河南项城令。后与欧阳修、苏洵一起编纂《太常因革礼》。出为通州(今南通)通判,治平三年(1066)去世。

2.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授扬州签判,历任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等。熙宁三年(1070)拜相,又封荆国公,主持新政变法,以失败告终。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推动了北宋中期的诗文革新,著《临川文集》。

3.不测之江:指长江。

4.希:通“稀”,稀少,罕见。

5.冠衣:古代儒生的装束,宽袍高帽。

6.蹈道:履行正道。

7.蹈利:求利。

8.章句名数:章句,即文章词句,亦指古书注释;名数,即名位礼数。

9.缅然:遥远的样子。 M/MrK3Eja+13A7RoISxrvwF3ebQ5A8T1vUh9i4Vr2lpEymzaEp4s2zFilkLRns4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