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导致产品加速升级换代,市场竞争及消费个性化趋势压缩产品生命周期,致使废旧产品等非期望产出规模愈增。有效的再制造管理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1984年,学者Lund [140] 在其文章中最早给出了再制造的定义:“再制造是通过对废旧产品的一系列技术化修复以实现EOL产品的价值恢复并使其达到可用和经济的状态的制造工艺”。Guide [141] 认为:“再制造是指将EOL产品进行价值恢复,使其达到与原产品功效完全或近似状态的过程”。1996年,波士顿大学Lund关于再制造业的研究研究了包含汽车、压缩机、电气设备、机械、办公家具、轮胎、碳粉盒和阀门在内的八个行业的11000家公司。它的结论是再制造仅在美国就是一个价值530亿美元的工业,与钢铁工业相当。Eze [142] 提出了医疗设备再制造的定义,并在其文章中指出虽然许多发展中国家可能无法负担最先进的医疗设备,但他们可能会利用重大降价和再制造来解决由于医疗设备短缺而加剧的长期医疗保健问题。再制造允许关闭经济中的物质循环,因此它有助于实践中的循环经济实施。它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资源,材料和最终产品的价值,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的产生。Kim [143,144] 、Gutowski [145] 、Matsumoto [146] 提供了大量有关再制造的环境及经济效益的案例。再制造能够有效回收再利用EOL产品中的全部潜在剩余价值,从消费者层面,维修服务、转卖二手产品、以旧换新等均为价值恢复手段。从企业层面,发掘并利用“废旧产品”的巨大潜在价值是其进行产品价值恢复的途径,而再制造为普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