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江苏省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过去的一年,面对外部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和内部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全省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认真落实“六稳”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全省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态势,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能够较好完成,“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迈出新步伐。
对照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四大类25项43个指标,预计37个指标能够较好完成年度目标任务,2个指标接近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其中13个约束性指标全部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详见大会文件十八)
能够较好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指标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3.3%,工业技改投资增长8.6%,实际使用外资257亿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1%,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44.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7%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48.3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4.5%左右,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下降率5.5%,民生保障指标可以完成年度目标,节能减排、环境质量等指标可以完成国家下达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外贸进出口总额2个指标接近完成年度目标任务,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4%左右,增速位居东部沿海经济大省前列;外贸进出口总额基本保持稳定,总量继续位居全国第二。
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服务贸易额4个指标完成计划目标存在差距。主要是2019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速普遍走低,受中美经贸摩擦影响相对较大,国内市场需求总体偏弱,同时我省主动调结构促转型、坚决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更加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标准,加大不达标企业整治关停力度。
在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的情形下,我省经济仍然保持中高速、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反映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指标呈现良好态势,高质量发展持续迈出坚实步伐。成绩实属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带领广大干部群众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克服重重困难挑战,接续奋斗、拼搏奋进的结果。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着力创新完善宏观调节,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强化宏观政策引导。出台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意见,制定统一省级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实施意见。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积极探索区域现代化现实路径。针对培育壮大国内市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等加强调查研究,提高政策储备和制度供给能力。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召开重大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实施省领导挂钩联系制度,226个实施项目完成投资5400亿元以上,为高质量发展积蓄了后劲、提供了支撑。出台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的实施意见,200个补短板项目完成投资3600亿元以上。华虹集成电路一期、扬子江生物制药等项目顺利投产,英诺赛科半导体芯片、合全新药等项目开工建设。加快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徐宿淮盐铁路、连淮铁路建成通车;沪通长江大桥完成合龙,宁淮铁路、常泰过江通道、连云港新机场等项目开工建设;南沿江铁路、连徐高铁、沪通铁路等加快建设。圆满完成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任务。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制定出台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意见及三年行动方案,扩大汽车、家电及电子产品等实物消费,推动健康、养老、托育、旅游、家政等服务消费升级,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
(二)扎实推进三大攻坚战,重点任务取得关键进展。积极防范化解金融领域重大风险。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开展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专项行动,新立涉嫌非法集资刑事案件数、涉案金额、参与人数均实现大幅下降,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1.07%,大幅低于全国水平。首批确认的“僵尸企业”处置完成率达到80%左右。分两批下调一般工商业电价,减少用电成本86.9亿元。落实“因城施策”“一城一策”,商品住宅去化周期保持在合理区间。加大污染防治攻坚力度。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开展水源地保护、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等攻坚行动,6130项大气污染防治年度治理项目全部完成,13个设区市及太湖流域县(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依法依规处置各类“散乱污”企业4000余家。加快实施精准脱贫。落实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5”政策文件,55.15万建档立卡农村低收入人口实现年收入6000元目标,97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全部达标。扎实推进苏北农民住房条件集中改善。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和扶贫协作,带动59.4万贫困人口脱贫。
(三)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集中力量联合攻关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大力推进未来网络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深化改革。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行动工作方案,高新技术企业数达2.4万家。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着力打造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6个集群纳入全国制造业集群培育对象、占全国1/4。徐州智能制造、苏州生物医药和常州智能制造入选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32.8%。深入实施“百企引航”“千企升级”行动计划,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达142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973家。完成国家下达460万吨钢铁去产能任务,超计划完成180万吨煤炭去产能任务。市场化债转股项目落地规模超过204亿元。发展动能加快转换。着力培育发展“三新经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8.8%、23.4%。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数量达100家,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在孵企业数继续保持全国第一。率先开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试点。绿色发展有力推进。深入实施化工、钢铁整治提升方案,沿江重化产业向沿海有序升级转移,宝武盐城精品钢等示范项目进展顺利。持续推进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煤炭消费总量占比下降到58%左右。
(四)大力推动国家战略落地落实,区域发展趋向协调。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制定出台《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印发“三重”清单及三年行动计划。共同启动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推动嘉(定)昆(山)太(仓)、虹桥—昆山—相城等协调创新发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以专题会、现场会形式推动突出问题整改,国家《警示片》披露的“17+1”项问题和省级台账93项问题,分别整改到位15项和54项,污染治理“4+1”工程、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等专项行动有力推进,9个沿江特色示范段建设成效初显。“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进展顺利。制定实施“五大计划”专项行动方案,有序推进境外合作园区建设,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和柬埔寨西港特区成功入选“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成果清单。加快连云港战略支点、淮安航空货运枢纽、徐州淮海国际陆港核心区建设。实施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粮食总产量达741亿斤,8个千亿元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十项工程,制定城乡融合发展政策措施,宁锡常接合片区入选首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南京、苏州、徐州等区域中心城市能级稳步提升,宁镇扬、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出台南北共建园区高质量发展20条政策措施,推进苏宿工业园创新试点。编制淮河生态经济带江苏实施方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重点段建设区列为国家先行试点区。
(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市场活力和动力有效激发。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认真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全省新增减税降费超过2200亿元。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制造业贷款余额连续34个月保持正增长。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企业投资项目信用承诺制改革试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入驻政务大厅。修订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出台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新登记市场主体184.1万户,其中企业54.3万户。开展企业信用示范创建等便民惠企服务。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研究制定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工作意见,建立“六项制度”和“两个清单”,实施“一企一策”“一链一策”,千方百计留住龙头企业和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出台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26条举措,用足用好出口退税等扶持政策,稳住国际市场份额。成功举办江苏发展大会、对外开放大会,落实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18%和32%。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成功获批并揭牌运营。
(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落实富民增收33条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城乡居民增收专项激励计划和14个返乡创业试点,农村居民收入增速继续高于城镇。加大援企稳岗力度,加强重点群体就业服务和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出台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加快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在财政收支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民生领域支出占比超过75%。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标准化配置实现度90%以上。制定《江苏教育现代化2035》和实施方案,优质教育供给不断扩大。深入推进健康江苏建设,群众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1.2%。社会保障网织密扎牢,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增长5.5%。加大猪肉等重要商品保供稳价力度,认真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8.5亿元。社会治理水平有效提升。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人民群众安全感达98.3%。深刻吸取响水“3·21”等重特大事故教训,开展安全生产巡查和各领域大排查大整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5.6%、18.1%。
但也应看到,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内需增长动力仍然不足,中美经贸摩擦影响逐步加深,实体经济发展困难较多;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不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克尚待时日;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任务繁重;安全生产等领域风险隐患不容忽视。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全面辩证地认识形势,既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抓紧解决前进中遇到的困难挑战;又坚定发展信心,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巩固基本面的“稳”,推动高质量的“进”,实现调结构的“优”,提升惠民生的“效”,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的部署要求,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扣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认真落实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安全稳定,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为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打下坚实基础。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计划草案指标设置和安排主要把握“三个注重”:注重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鲜明导向,注重抓住用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政策的机遇意识,注重既实事求是又积极向上的基本原则。基于以上考虑,2020年拟安排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0%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5左右等四大类23项38个指标。(详见大会文件十八)
与上年相比,2020年计划草案指标设置和安排拟作以下调整与优化。一是拟调整替换2个指标。为体现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导向,以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替换学前三年教育资源配置率。鉴于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已基本实现脱贫,以农村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巩固率替换农村低收入人口脱贫。二是拟删减5个指标。服务贸易口径国家在不断进行调整,为集中力量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拟删减服务贸易额指标。由于国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未对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作安排,以及今年国家投资统计方法制度将发生重大变化,拟对固定资产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工业投资、工业技改投资不作指标安排。但考虑到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和当前稳投资的重要性,将在高质量发展年度考核指标中对投资指标作具体安排。
需要说明的是,地区生产总值预期目标增长6.0%左右,主要是综合考虑全球经济增速走低、中美经贸摩擦影响和安全生产整治等因素,为下一步更高质量发展的“进”积蓄势能,为更大力度转型升级的“优”留出空间,同时兼顾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和实现稳定就业等需要,确定6.0%左右的预期目标是积极稳妥慎重的,实际工作中要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努力去争取更好结果。城镇新增就业预期目标120万人以上,根据近三年我省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测算,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增加约22.5万个城镇就业岗位,6.0%左右的增速可以带动120万个以上城镇就业岗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预期目标103.5左右,去年下半年以来,受猪肉等食品价格影响物价持续走高,今年猪肉价格一段时间内仍可能高位运行,预计全年物价上涨压力较大,要努力把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
(二)2020年省级重大投资项目总体安排
2020年拟安排省级重大项目240个,其中实施项目220个、储备项目20个,预计年度计划投资5410亿元左右。实施项目包括重大创新载体项目、重大产业项目、重大生态环保项目、重大民生工程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五大类(详见附件1)。
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创新方法、协同推进,保证各项工作落地见效。着力做好八方面工作:
(一)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创新和完善宏观调节。制定贯彻国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的意见,建立健全省域宏观调节机制,把握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强政策协同发力,努力实现最优政策组合和最大整体效果。强化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保障。狠抓重大项目建设。把稳投资和优结构结合起来,引导企业加大对优势产业投资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向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改善项目。谋划推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城镇老旧小区和配套基础设施改造等重点项目,积极稳妥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具备条件的争取提前开工建设。深入实施省领导挂钩联系重大项目建设制度,完善动态调整机制,在用地用林用海、空间规划、能耗煤耗、环境容量、融资信贷等方面给予支持,全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5%左右。加力培育消费新增长点。落实促进消费政策措施,多渠道扩大文化、旅游、教育、托育、养老、家政等服务供给。进一步释放农村网购和乡村旅游消费潜力,推动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动。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品牌消费和“夜间经济”。制定完善促进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培育区域消费中心城市,统筹布局购物中心、高端商圈和社区便民消费设施。引导市场预期。加强预期管理,健全完善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等工作机制,准确向各类市场主体解读政策,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提振企业家信心。
(二)强化民生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户脱贫、村达标、县摘帽,精准实施扶贫政策。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及时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的监测和帮扶。切实做好对口支援和扶贫协作。千方百计稳定就业。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下岗转岗职工等群体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深入推进产教融合试点,实施促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落实城乡一体的创业扶持政策。全面落实“富民33条”,发挥好拖欠农民工工资联合惩戒机制作用。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聚焦短板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着力补好农村教育、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等短板弱项,扩大普高资源供给,优化提升职教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基本卫生医疗制度,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实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推动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普惠性托幼服务机构。实施文化旅游惠民工程,丰富优质文化和旅游产品及服务供给。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加快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实施全省统一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认真落实城乡低保标准,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全力做好猪肉等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以务实的作风和扎实的措施,认认真真办好十项民生实事。
(三)更大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聚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研究制定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方案及行动计划,构建更加有效的研发攻关机制,抓好175项关键核心技术产品攻关清单落实,深入实施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专项、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专项,建立以成效为导向的攻关任务形成机制,健全激发从“0”到“1”的原始创新机制。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强各类创新载体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力争达到3万家。更好发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支持和加快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更多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布局江苏,新认定一批省级产业创新中心。深入落实“科技改革30条”,优化完善创新生态,释放人才潜能和创新潜力。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植根制造业、深耕产业链,制定实施“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突出抓好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加快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和行业隐形冠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传统制造业技术改造提升,鼓励支持企业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深入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双百”工程,优选11个重点领域开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试点。重点建设一批省级总部企业集聚区和总部产业集群。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制定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培育壮大平台企业。加强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加快培育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抓好6个国家级和100个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大力推进产业绿色发展。制定实施产业绿色发展意见,培育壮大绿色新兴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升级,积极打造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扩大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完善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健全促进绿色消费的政策体系,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四)扎实推进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加力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切实抓好我省实施方案60项重点任务和80项重点事项的推进实施,力争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支持和合力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积极争取国家“1+N”规划政策支持,建立完善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项目库,携手打造一体化发展样板。加快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高质量推进“五大计划”专项行动方案落地落实,支持连云港战略支点建设,积极促进中哈物流基地、上合组织出海基地提档升级。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加快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等境内外合作园区发展。进一步完善徐州淮海国际陆港、淮安航空货运枢纽战略规划布局。大力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严格落实负面清单实施细则,突出抓好沿长江1公里以内化工园区、企业整治,确保国家《警示片》披露的存量问题一季度整改到位、新增问题上半年整改到位。深入推进污染治理“4+1”工程,开展长江两岸造林绿化等专项行动,研究制定“百项特色工程”实施方案,打造形成一批沿江标志性示范段。继续深入实施化工、钢铁整治提升方案,沿江重化产业向沿海有序升级转移取得实质性成效。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实施意见》,制定我省国家城乡融合试验区建设方案,启动省级城乡融合试验区建设。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出台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研究制定支持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提升南京首位度和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制定实施宁镇扬、苏锡常等一体化行动方案。开展南北共建园区“5+5”创新试点,更好调动苏南苏北两个积极性。加快推进宁杭生态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江苏重点段建设。加快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升多式联运效率和水平。
(五)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切实降低企业成本。不折不扣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严格规范涉企收费,进一步降低企业用电、用气、物流等成本,让市场主体特别是小微企业有明显获得感。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制定出台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构建清理政府和国有企业拖欠民营和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畅通民营企业与政府的沟通渠道,营造亲清政商关系。切实加大服务企业力度。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难点、堵点,鼓励金融机构对加征关税清单内重点企业给予融资扶持。加大援企稳岗力度,用好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推动困难企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技能提升等专项补贴尽快落地。
(六)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任务。持续巩固去产能成果,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严格控制重点耗煤企业煤炭消费,持续保持减煤工作强度。鼓励和推进企业战略重组与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认真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江苏《行动方案》,加快优化营商环境地方立法。深化“放管服”改革,继续取消下放一批行政许可事项,全面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深化县级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复制推广县域综合执法改革“四个一”模式。制定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政策文件。推进基础性关键性改革。制定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扩大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范围。健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普惠金融政策体系,着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稳步推进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行投资项目审批“三级四同”清单化管理,加快推进企业投资项目信用承诺制改革试点。深化电、水、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七)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切实抓好自贸试验区和开发园区建设。推进自贸试验区与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重点开放创新平台联动发展,推动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切实发挥好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大力推进各类开发园区改革创新,引导开发区加快向现代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做精做特中以、中韩等合作园区。推动外贸外资稳中提质。积极应对中美经贸摩擦,更加精准服务企业,着力留住龙头企业和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完善稳外贸政策措施,深入推进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持续推进贸易便利化,加快发展各类外贸新业态,着力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和优质消费品进口。认真落实《外商投资法》,健全外商投资服务体系,有力推动国家第二批重大外资项目加快落地见效。促进对外投资平稳健康发展。健全促进境外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切实规范企业境外经营行为。加强对有关国家风险评估和预警。
(八)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聚焦能源、工业、交通、城建等重点领域,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大力实施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综合治理攻坚,完成PM2.5和臭氧“双控双减”目标。制定水污染防治条例,扎实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饮用水安全保障和农业农村水污染防治。加快化工等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污染状况详查,加大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力度,促进土壤资源永续利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加强对金融、政府性债务等领域风险防控,巩固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成果,稳妥做好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化解工作。全面落实城市主体责任,以及因城施策、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长效管理调控机制,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全力抓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深刻吸取响水“3·21”等重特大事故教训,深入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和安全生产巡查,切实加强危化品安全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大幅压降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全力支持配合国务院督导组开展工作,确保高质量完成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任务。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信用立法,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推进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创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和“万村善治”工程。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努力把矛盾隐患解决在当地、化解在萌芽状态。着力抓好中央扫黑除恶督导组反馈意见和专项斗争长效长治任务落实,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江苏。
加强“十四五”时期发展重大问题研究,高质量研究起草“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及早谋划一批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举措及重大平台。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迎难而进、创新实干,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谱写新时代“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