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出课堂氛围,讲出自我特色,讲出真挚情怀”,这是一位党校教研室主任听了我的一场宣讲后提炼出的“三重境界”。在此,我作些延伸性阐释。
讲出课堂氛围,让听众“乐知”,是理论宣讲的第一重境界。 好氛围让人心情舒畅,有助于产生好效果,对工作来说是这样,对理论宣讲来说更是这样,因为理论宣讲是一项思想政治工作,是说道理、传思想的工作。要营造好的课堂氛围,需善用语言搭起宣讲者与听众之间的情感桥梁,保持细腻、真诚,不能假、切忌空、防止过,把握好度。最好是在自然而然的基础上加一点积极的热度,做一个“引情者”。一般在开场时就应把氛围营造起来,若能以幽默的语言、文艺的表达、互动的方法把此氛围一直保持至中场甚至尾声,则更好。氛围意识在前期准备阶段就要有,比如可以把一个个烘托氛围的“点”设计到课件之中(可以暗设,以一个字或记号标记;也可以明设,载明内容,作为课件的一部分),在宣讲中一个个自然地“抖”出来。
讲出自我特色,让听众“真信”,是理论宣讲的第二重境界。 宣讲者的使命担当,是通过自己的阐释解读,让听众真正理解新思想、相信新思想、喜欢新思想。要让听众“真信”,就不能照本宣科念稿子,而要守正创新,塑造自我特色。“讲出自我特色”有两个着力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对本体内容尤其是对观点的新颖阐释,包括:上溯原理求深刻,联系实际求实用,贯穿历史求融通。讲得有理有据又纵横捭阖,联系听众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精准阐释,释疑惑、解难题,指方向、讲方法,听众有了获得感自然会“真信”。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宣讲者做三个方面的努力,一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二是琢磨社会现象、生活规律、人情世故,三是思考、辨析、判断,日积月累,形成习惯。“讲出自我特色”的另一个着力点是宣讲方式方法的创新,这也很重要。通过沿着党史讲理论、文艺说唱讲理论、阐释故事讲理论、运用物件讲理论、现场实景讲理论等方法的交叉运用,夹叙夹议、情理交融、动静结合、深入浅出、有声有色,让听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宣讲者要敢于探索,变想法为做法,同时善于提炼,变做法为经验。实践出真知,越讲越有经验,逐渐讲出特色。
讲出真挚情怀,让听众“敢行”,这是理论宣讲的第三重境界。 “乐知”“真信”,最终是为了“敢行”。真挚情怀,从主体来说,首先是理论创立主体的情怀,也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其次是理论宣讲主体的情怀,也就是宣讲者为实现理论主旨和要求而展现出来的笃信笃行的工作姿态。“情”有深度,“怀”有厚度。要讲透“为什么深情”,讲清民族利益、大国荣誉和自我获得、公众利益的关系;要讲透“怎么去怀远”,讲清理论指导实践发展的科学性、操作性。讲的时候,最好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用古今对比、中外对比、前后对比讲出理论的科学性,激发听众“行”的欲望;同时,运用具体案例,讲好理论落地、推动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最好是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现身说法,增强听众“行”的底气和信心。宣讲者平时要深入实际、躬身力行,谙熟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方式方法,做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宣讲者。